第三卷韓國離中國有多遠 第二十四章在靖國神社思考日本的未來
第三天,我一早就前往靖國神社。親眼見證常聽過的靖國神社是這次訪問日本的首要目標之一。這天天氣十分炎熱,走出地鐵站後到靖國神社的途中,我抬頭看天空,陽光燦爛,一片雲都沒有。正是這時我親眼目睹了在電視上曾經看過好幾次的場景。一輛掛著旭日升天旗的車,宣傳著“自主憲法製定”、“領土問題解決”和“青少年育成”等口號。這明顯地展現出日本右翼的最大話題。最後的“青少年育成”暗示著日本右翼非常重視曆史教科書的問題。
到了靖國神社入口,我在樹木的陰影下看見了幾個攤子。大部分攤子是賣日本古董的,隻有一位穿著二戰日本軍服的老人擺著有關二戰的物品,其中有一份1937年的《讀賣新聞》夕刊,報紙前麵的紙條裏寫著“支那事變,初戰寫真版,12年8月”等字樣,下麵還寫著1份1000日元的價格。此刻我意識到在曆史問題上我和部分日本人不會站在一邊。
到靖國神社神門的時候,我無意中注意到了走在我前麵的一位日本老奶奶。她個子很矮,背都彎了。她戴著一個帽子,背著小包。這時不知為什麼我就開始關注她。她也是一個人來的。她在神門旁邊的桌子上取了一張紙。我也隨她拿了一張,是七月的“最後明信片”,前麵是日語,後麵是英語。我從中得知靖國神社每個月都展覽二戰時戰地的軍人發給他們家裏的一張“最後”明信片。
這是京都市東山區出身的陸軍兵長倉本和三郎寄給他家的明信片。根據這張明信片的介紹,1944年7月13日,他在中國湖南省邵陽縣白鶴鋪戰死,當時三十五歲。
從戰地寄來的明信片
好久沒能跟你聯絡。
家裏最近沒有什麼變化吧?
孩子們都還好嗎?
我想你可能忙著幹農活和工廠裏的工作。
後方的義務就是拚命地努力工作。
天氣開始變冷了,大家都注意身體,別感冒。
還有特別要小心火燭。
記得致力於村裏的一些任務和交際。
皂土的狀況如何?機械運行的狀況還好嗎?
收割稻子的季節快要到了,希望你們全力以赴。
我過得很好,很高興能為祖國效勞。
請替我向奧田吉造先生問候。
有什麼事情你可以找他商量。
請你好好照顧好自己。
這是我從未想象過的日本軍人的樣子。在我的印象中,他們就是殘忍的侵略者,奪去了很多無辜的生命。但日本軍人也有自己的家,他們也是一個女人的丈夫,孩子的父親。想到這兒,我開始更好奇這位老奶奶到底有什麼緣故來到了靖國神社。
那個周日上午,來到靖國神社的人並不多,隻有一些日本人和幾個外國人。兩位西方人是跟日本朋友一起來的。拜殿裏的日本工作人員對他們相當嚴格。他們暫時站在祭壇前時,工作人員便讓他們讓開。他們再退幾步後喝水的時候,工作人員又毫不客氣地說:“Drink,No.”這令他們顯得緊張一些。
站在祭壇旁邊,我看著日本人參拜,思考著對他們來說靖國神社究竟意味著什麼。正是這個時候,我又看見了那位老奶奶。她在祭壇前先慢慢地鞠了兩次躬,再拍了兩次手,然後再鞠躬。靖國神社簡介是如此說明參拜的:
如果日本人向你說明,該神社是日本人對為保護祖國而陣亡者表示感謝和尊敬的地方,作為外國人的你和自己國家同樣的設施作一比較就會容易理解。靖國神社和其他國家的陣亡烈士紀念機構的不同在於該神社祭祀著為保護祖國而殉職的戰死者的靈位。這可能會導致誤會。可是,該神社的性質源自日本人把死者作為崇拜的對象並永遠紀念他們的傳統觀念。它不是個特殊的機構。
凡是熱愛自己祖國文化的人大概都可以理解這樣的不同,也可以理解對日本和日本人來說建設靖國神社來紀念為祖國喪失寶貴生命的死者,並對他們表示感謝和尊敬的重要性。如今,許多人不分宗教、思想和民族,都前往參拜靖國神社。這一事實說明了該神社是個對為祖國捐軀的陣亡者表示尊敬的地方,同時也說明了該神社具有公共的性質。
不過這隻是個借口而已。1978年,日本將東條英機等十四名甲級戰犯的靈位供奉在靖國神社中。他們都是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發動者與指揮者,是對世界和平和人道犯下滔天罪行的曆史罪人。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正式參拜靖國神社,此舉引起了韓國和中國的強烈譴責。後來,參拜靖國神社動輒成為在東亞各國,特別是在韓國和中國,舉國矚目的問題。
看完拜殿後,我便去了遊就館。它是靖國神社內的一個戰爭博物館。在一樓門口大廳展示著二戰時的戰鬥機和戰後在泰國繼續運行的C56形蒸汽火車31號機車。一個日本年輕人看著該機車的時候,一個老人家走近他後開始跟他交談。我一看到戰鬥機就心裏複雜起來了,他們看這些二戰時的遺物而產生的想法可能跟我不一樣。以前我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海,現在這個大海真的消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