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時期飄泊者群象(1 / 2)

塑造新時期飄泊者群象

――序王盛華長篇小說《淪落天涯》

文/肖雲儒

我和盛華在一起工作已經有了很長的時間。這是個永遠在忙碌著的人。無論是組織活動、編輯報刊還是起草材料,又無論是職務性工作,還是個人的寫作,你總見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去幹。單位裏的同誌都知道這是個幹活而且出活的人,是個好說話的人,是個給了任務你就可以把心放下的人。

盡管這麼忙,他仍然連珠炮似地推出自己的作品,長篇小說、散文集、詩集,還有書畫等各類評論文章,我奇怪成天八小時上班的他在什麼時候寫的,又哪裏來的這麼多精力。毋庸說,這背後當然是無休無止的加班熬夜,毫不吝惜地透支自己的生命了。每想及此,同為躬身在稿紙上耕作的苦命人,常常會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悲涼從丹田滲出,心裏便溢滿了那種筆耕者共有的人生喟歎。

我是把這部書當成盛華切身體會來讀的。字裏行間時不時跳出來的那些異鄉飄泊者的感受,那些在生存奮鬥中簡直無法虛構的生活細節、人生況味和感情歌哭,都不可能出自二手材料。那種“淪落天涯”的真切和痛切,永遠隻能屬於親曆者。但我又不知道他在什麼時候有過這一段經曆。他送來的書稿是厚厚兩摞打印稿,拿起便從第一章第一頁看起,及至看完,才讀到後記,才知道這竟然真的是他到文聯工作之前的那幾年的親身經曆。他還的確有過這樣一段南下闖海的生涯。不像我輩,一生隻有案上春秋的書生,原來他的生命是經過鍛打的,便不由生出了幾分敬意。盛華這段生涯,為我們解讀這部書、這個人,提供了最好的人生背景。

小說從癡情的小文人若白到綠島千裏尋妻開始,通過若白和妻子林秋以及白潔、李庭娟三位女性之間,林秋和老總楊一凡、孟省長之間的人物關係網,漸次展開改革開放初期那些難忘的歲月,展開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伊始的社會生活場景和精神生活圖畫。小說比較準確地表現出了這一曆史轉型期的生活主色調,這就是:社會轉型和個人發展的萬千機遇,與“摸著石頭過河”即探索中的無序並存;生命活力的空前釋放,與人們情緒的普遍浮躁交混。善與惡都有了展示的衝動,也都得到了展示的空間。

由於整個故事主要是在一群異地謀生的人群中展開的,命運、心靈在動態中的顛簸感較常人便更為強烈,這有利於將人物的展現凝聚到生活畫麵的焦點上來。書中的人物幾乎都帶著一種改變境遇的冒險精神,來到海島,來到這個人生的競技場上,從零開始、背水一戰,打拚、失敗、再崛起、再折倒,慍惱顰嗔,酸甜苦辣,最後有的成功了,有的敗下陣來,有的鋃鐺入獄,有的帶著人生的幾許經驗幾許感慨,黯然離開這個叫人傷神、叫人後怕、又叫人留戀的島嶼。這樣,一段極具曆史信息的特定社會生活便和一個個極具人生信息的特定命運,在小說中交融一體。作家以時代風雲和命運糾葛鑄就了作品厚實的審美內含。社會曆史的腳步聲在人物的心靈中回響,而人物命運中的每一道折光又無不閃現著時代的光彩。命運故事中最感人的地方,恰恰是曆史信息密集之處,而種種社會的變異也大都演化為人生故事和人物心理。小人物在時代大潮中的坎坷悲涼之處,正是曆史人生在我們心裏生發出深深感喟之時。最感人之處也是最深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