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趙旭峰的敘事
——代跋
李學輝
一
我認識趙旭峰的作品比他本人早,當時他用的是碧芫的筆名。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才對筆名入座。他那時還在張義鎮一所小學教書,頭戴一頂或黑或白的有沿帽,身穿風衣,肩挎一隻黑色背包。與人交流,隻要一拉開話頭,他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沒一定生活和知識積累的人是沒有這份自信的。
斷斷續續,知道了趙旭峰的諸多故事,人熟了,稱呼由趙老師變為老趙,也增加了許多親切的成分。
上世紀80年代,是個文學的年代,天性聰慧的老趙開始寫詩,作品散見於《紅柳》等報刊。當時《紅柳》據說發行10多萬冊,對一個隻擁有百來十萬人口的農業縣市來說,是一個難得的輝煌期。那一時期,後來馳騁甘肅文壇的許多武威籍作家,均以在《紅柳》發表作品為標高。老趙好像很輕鬆,發詩像詩,發散文像散文,如今讀來,他的那些作品毫無當時的烙印,老趙的聰慧可見一斑。
後來,老趙交給我一部中篇小說《黃源桃花漫》,據說是《紅柳》停刊時被熱心的負責任的編輯楊誌華女士珍存後交於老趙的。上麵有眉批,還有當時任主編的李保軍的簽發單。小說內容不傳奇,小說稿本身卻成了傳奇。那是份手寫稿,上麵紅道藍線多,這是我看到的老趙的富有潛力的小說之一。
老趙實在是能寫小說的人,他本身就是故事。
有一天,老趙拿著幾本手抄本來找我,說是涼州寶卷。當時涼州寶卷相關的資料少,我便委托老趙去搜集整理。老趙是張義鎮第一個用電腦的人,他欣然接受了這一不是任務的任務,後來,他又搜集涼州民歌,也頗有收獲。等國家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時,老趙已提前4年做了這項工作,且是無償的。老趙整理的這些寶卷與民歌在《西涼文學》上陸續以專號刊出。
公允地說,老趙是武威正式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寶卷的第一人也。
說這點,到底還是想與文學掛鉤。一個長期浸潤於民間藝術的人,他接受的地域性文化已根深蒂固,這給文學輸送了別於其他的信息和元素,一旦體特對應,其文學作品肯定不會同質。這是老趙的優勢,也是他的幸福。
二
老趙是個認真的人。時下這樣認真的人越來越少。有時認真得被人認為愚腐,但這正是老趙的可愛之處。他的可愛中還有許多的仗義成分。
近15年來,大凡到過武威的作家、藝術家,若沒有鋪墊,可能對其貌不揚的老趙不太在意。但老趙就像洋蔥,經得起剝,還有味,而且味道還很足。用行話來說,老趙是個有內涵的人。所以隻要與老趙一接觸,有內涵的人就會喜歡有內涵的老趙。這時的老趙充分體現出待人接物的厚道:茶講究,菜講究,唱民歌講究。喝幾杯酒後,他便會放開,沒了先前的拘謹,這樣,茶的味道出來了,菜的味道出來了,民歌的味道也出來了,老趙的味道也伴著美茶美食出來了。
而這些襯出老趙的物事,離不開老趙的愛人李桂芳。
趙嫂子的油胡喧、油餅子、手工長麵;葷炒鹿角菜、千層百頁、石花菜、野蘑菇炒肉,傾到了所有到過老趙家的作家。這些,走遍世界、遍嚐美味的著名評論家雷達老師曾在其散文《涼州曲》中有專段論述。
趙嫂子的手藝,尤其是那幾道山珍菜,很雋永,也很值得人留戀。
而此時的老趙,跑前竄後,恨不得將所有的珍存全部展示給朋友,隻要是家裏有的,會全示於人,有時被人拿走了,老趙肯定心疼,但隻要朋友喜歡,老趙剜自身肉都可以,好東西肯定舍得,因而老趙人脈廣,口碑也好。
這些,是拿權和錢換不來的。一介平民,有此胸襟,舍老趙為誰。
三
老趙的故事多多。著名作家、評論家馬步升稱他“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