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說起中國曆史上的“當國太後”,頭一個要算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夫人呂雉。正是這位一直隱藏在漢宮帷幕之後的女性政治家,首開了中國曆史上女主稱製的先河。
她母儀天下十六年,而圍繞在她生前身後的是是非非,卻持續了兩千多年。從這一點說,她實在算得上是個可圈可點、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女人。
圍繞在這位政治女強人生前身後的是是非非,總括之不外乎有以下兩點:首先是她幫助丈夫劉邦打天下,安天下,顯示了她運籌帷幄的聰明才智。司馬遷《史記》之《呂太後本紀》稱讚她:“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製,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也算得上是一個有作為的女主。其次是她的狠毒。她幫助丈夫殺功臣、殺異己;為自己清除障礙殺政敵、殺情敵,殺人不眨眼,殺得痛快淋漓,殺得花樣翻新,種種手段,讓人不寒而栗。
這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她是政治的玩偶、曆史的玩偶?還是一個通過征服世界征服男人的“虎中美女”?一個女人中的女人?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找不到呂雉稱製時期那位短命的倒黴蛋皇帝漢惠帝(劉盈,劉邦與呂雉之子)的“本紀”,卻赫然有《呂太後本紀》。“本紀”是什麼?是為皇帝所立的傳記。可見在司馬遷的眼中,呂後雖未登上金鑾寶座麵南稱孤,實際上卻是真正的皇帝,一個無冕女皇。所以破例給了她這樣一個特殊的待遇。
兩千年來,評價曆史功過是非的唯一尺度,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所以,中國古代史學家很難逃出儒家思想的桎梏。呂雉在後世所受到的毀譽,究其根源,首先在於她是一個女 人。在男權社會中,她的稱製本身就是 一種對男權觀念的挑戰行為。
呂雉能夠專權稱製,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她本人所具備的資質。呂雉是劉邦的發妻,跟劉邦一起打天下,受盡了苦難,為劉邦坐過牢,楚漢戰爭期間她還做過項羽的俘虜,過了一段提心吊膽的“人質”生活。因為這一點,在追隨劉邦的那些文臣武將中她有較深的人脈。她處事果斷,做事喜歡一步到位,該出手時就出手,不留後患。劉邦能登上權力的峰巔,全依賴於她的幫助。誅殺功臣,也為她積累了政治資本。劉邦去世後,也隻有她能威服群臣和諸王,這一點是劉邦其他任何寵姬都做不到的。
二是政治的需要。劉邦當了十二年皇帝,這十二年基本上是在平息異姓王叛亂的東征西戰中度過的。直到他死去,這種動亂的局麵仍在繼續。而繼位的惠帝劉盈,又天性懦弱,心慈麵軟,難以支撐這樣一個大國的政治局麵。於是有權謀、有權欲、有能力、有魄力的呂雉自然不會袖手使江山易幟,她起而輔政,臣服王侯公卿,順應了當時政治的需要。
三是特定的時代背景。在呂雉時代,還沒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觀念。相反,漢朝很重女權,婦女的社會地位很高。自呂後稱製以來,在漢代,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女政治家還有漢文帝劉恒的皇後竇漪房,又名竇漪,這可是影響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一個風雲人物,曆經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之尊,一生共曆四朝,輔佐三代皇帝成就帝業。東漢光武帝的皇後陰麗華,她也一樣創造了夫妻並肩打天下的典範。和帝的皇後鄧皇後,她是陰麗華從弟的女兒,名鄧綏。和帝死,鄧皇後迎立出生始百日的劉隆為殤帝,尊為太後,殤帝崩,她又將十歲的安帝扶上王位。她臨朝稱製凡十六年,一直到她去世,這時安帝已經二十多歲了。實際上東漢時期太後掌權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東漢時期曾經有九個皇帝在太後的控製之中,其中臨朝的太後有六個。至於女人封爵、封侯,在漢代也很平常。比如劉邦就曾把他的嫂子——劉伯(後更名劉喜)的妻子封為陰安侯。呂雉本人當國時,也封蕭何的老伴為酂侯,封她的妹妹樊噲的妻子呂媭為臨光侯等等。又《西漢會要·婦人爵邑》記:孝文帝十二年,曾賜諸侯王女邑各二千戶,武帝尊王皇後母臧兒為平原君,王皇後的前夫金氏女被封為修成君,賜湯沐邑。宣帝地節四年,賜其外祖母號為博平君,以博平、蠡吾兩縣一萬一千戶為湯沐邑。王莽的母親賜號功顯君,平帝賜他的三個妹妹分別為修義郡、承禮郡、尊德郡,食邑各兩千戶,這些都是見諸於西漢史料的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