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隋朝》序言
中國的巨人們和普通民眾一起創造了中國的曆史,我們習慣上稱作“上下五千年”,其實這個時間要長得多。由於受傳播媒介的限製,我們很難知曉文字產生以前中國社會的麵貌,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給我們描述了距離那個時代3000餘年的曆史,算是填補了人類記憶中的一個空白。司馬遷不是第一個史官,但絕對算得上是第一個正宗的曆史學家。他的《史記》開創了中國曆史的編寫體例,他的敘述方式和修史態度,對後世史書的撰寫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作為論據,你可以從後來的幾乎所有史書中看到《史記》的影子。
曆史怎麼寫,是司馬遷們的事情;曆史怎麼讀,則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說曆史是“吃人”的過程,是“推翻與被推翻”的循環,是魯迅的讀法;說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姓的家譜”,是梁啟超的讀法。這些說法看起來是憤激之語,但也可以說得上是誅心之論。看來曆史怎麼讀,還確實有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即使是公認的正史,也不可能字字寫實,這裏麵還有情感好惡在裏麵,有忌諱隱飾在裏麵。古人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所以單單讀書是不夠的,還要思考,還要甄別,還要取舍。
需要說明的是,我本人沒有考據癖,這本書也不是傳統意義的史書,與學術有關,但絕對不屬於學術著作。我隻是把我讀史的想法記錄了下來,它不同與一般的文史係同學的聽課筆記,因為裏麵更多的滲入了我自己的觀點。我把這本書定名為《燈下隋朝》,顧名思義,就是要傳達出一種“寧靜中的個人思悟”這一意思。我不是給曆史當裁判,而是要通過自己個性化的閱讀,來表達一個生命個體對曆史的敬意。
列寧說,曆史往往驚人的相似。克羅齊說得更到位: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所以偉大的政治家往往都精通曆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以安家邦,可以平天下。但並不是讀了曆史就可謀國,就我等草民而言,讀史是為了休閑,並沒有太多的功利目的。或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夠得以心平氣和地走進古代,有了更大的觀察和思考的空間。我們中的一些人老抱怨自己人微言輕,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其實我們的優勢也在這裏:不是專家,不是政治家,不是明星,草根的身份也給了我們更多的表達上的自由。如果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每句話都能引起轟動,每段話都能讓全國人民學習一輩子,你還敢輕易開口嗎?
曆史是集體創造的。
這話說得不假。
我們從一段曆史的冊頁上,總能遇到許許多多的人物,看到許許多多的事情。而這些人物和事件,往往又紛繁蕪雜,互相交織,讓我們眼花繚亂,怎麼也理不出頭緒。許多人寧願去看曆史題材的影視劇,也不願意去翻閱那令人頭疼的二十四史。原因很簡單,在影視作品中,那些錯綜複雜的人物和情節已經被導演和編劇梳理過了,這省卻了我們的很多麻煩。但需要指出的是,他們不僅僅是梳理,為了讓影視好看,他們也會篡改和增刪,會不斷在其中加上自己的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