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夜雨敲窗。編完這本文集,也算鬆了口氣。
筆耕幾十年,深知寫書難,出書更難。這些年,與多家出版社打了無數交道才知道:自出版社改製之後,為了生存,他們既要考慮社會效益,但更看重的是市場效益。所以,沒有市場效益的書,一般不會有出版社願意出版的——但,內容能招徠讀者的書,又基本要送新聞出版部門審查。所以要真正要出一本“兩個效益”都能兼顧的書,那隻能是鳳毛麟角了。
2014年,有3部長篇書稿與出版社簽了合同,可都要送新聞出版部門審查。有的書稿經層層審查,至今已有一年仍無下文。在彷徨和等待中,隻能讓人感到幾分無奈和幾絲悲涼。
在寫作長篇的間隙裏,這幾年應報刊編輯之邀,寫了一些中短篇紀實文學,分別公開發表在《中國報告文學》《十月》《神劍》等報刊上。這些作品,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反響,有的還收入全國報告文學精選、獲得文學獎勵。經不住文中所涉獵的人物和朋友們再三攛掇,現將近年來發表的部分作品結集出版,以償還書債,同時對這一階段的創作做一小結。
編完這本小書,隻要有合適的題材,還是要靜下心來要寫長篇的——寫作到了這個階段,似乎隻有寫長篇才能消化這些年來的積累。
感謝為此書付出辛勞的編輯們。
2015年7月30日於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