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臨高輩出棟梁材 桐公後生雲雨村(1 / 2)

第一回 臨高輩出棟梁材 桐公後生雲雨村

詞曰:

文瀾江畔水載舟,碧波漁樵顯貝簍。清淺灣,水積沙厚。漁夫調頭還下鉤。

木偶戲曲旦末醜,屏上幕後誰猜透?鏡花牆,虛實邂逅。紫藤枝蔓死相扣。

無才不成戲,妄我一人在演。盤古開天辟地,亂石迸濺,灑向四方,有一巨石墜落於南,不知何地。此去經年,地殼變動,海水泛濫,淹沒生靈不計其數。那石頭被海水四處環繞,久而久之形成一山名曰:五指山。事物變遷,風化水襲,那石頭漸成一小島,中高四低垂永於世,屹立不倒。

島上有地,名叫臨高。自古英才輩出,演繹傳奇,歌遍人生世道喜怒哀樂。臨高有座廟,舊稱儒學,祀祭孔子及儒學先賢之公廟。修於北宋慶曆年間,至今已九百多年有餘。

元朝滿人入侵,兵戈交戰,無人修築諸因間毀。直至明洪武三年得複重建,亦有七百多年曆史。廟朝文瀾江,滔滔江水川流不息,昂昂廟宇氣勢恢宏。廟前一覽,四根大理石,兩根石柱中高掛匾,匾上有字“櫺星門”,匾下左石柱上刻有,聖殿千秋寶鼎千鈞氣宇軒昂;右柱刻有,高山一座臨江一脈心潮澎湃。

匾下有座小橋,旁有一石碑,美其名曰:狀元橋。傳說每逢良辰佳節,將高考中者,便去此橋走一遭,得福先賢庇佑。徑直走去,畫廊霓虹,兩木柱粉彩鮮美,屋頂數瓦耀輝,間夾木匾,名曰“大成門”左柱刻有,文瀾書畫度春秋;右柱刻有,儒雅文章走天地。

大成門高居兩側,那左側鄉賢祠,右側乃名宦祠。話說名宦祠,臨高崇尚祖德,緬懷憂民宦官之地。屋內右壁懸掛一璃製框,框內有字。

南宋縣令謝渥公簡介

謝渥,字潤之,號四酉,名景惠。謝絳四子,福建晉江縣人。進士,宋紹興二年,出任臨高縣令,廉政為民。到任後,為培育人才,創辦茉莉軒書院(今教育局)。宋紹興十八年恭迎胡銓來書院講授春秋大義及中原文化。此後,臨高出了戴定實等二十七位舉人。因人們尊其為“臨高文化開拓者”。茉莉軒為臨高文化發祥地。

公為發展農業,傳授中原農業技術,推廣使用鐵製農具,教民墾荒,督民農事,生產力成倍增長。縣治所三遷不盡人意,公上任後,親自相地設置,遷至所來莫村(今臨高縣城)。創建新城,臨城發展至今公是肇基人。

公愛民如子,宋紹興十九年,臨高大旱,井泉盡枯,鬥米千錢。公深入災區,賑濟救災,百姓皆譽為“父母官”。公致仕後,情係臨高人民,住在郭內左所。辭世與鍾夫人墓俱葬在蘭柳之原。臨高人民雕刻“澹庵祠”神碑奉祀。民間藝術節,抬公塑像遊街紀念。

公後裔繁衍昌盛,人才濟濟,布滿海南各市縣。緬懷祖德宗功,承前啟後展宏圖。 (三卯公孫謝越勤)。底壁處有座塑像,料是謝渥尊像。

左側鄉賢祠,徑入屋內左側,有座近代所蠟鑄像,不知姓甚名誰。麵壁左邊上掛一副紅布,字上而下:戴定實;宋代內閣簽幕官;浩氣長存;厚德光華永存丹心照古今,祖恩浩蕩猶留正氣參天地 。右邊亦有:劉大霖;進士;誌行光明,德高操潔。左壁有三璃製框,一一寫道:

戴定實,字實公。臨高縣博頓古寮村(今新盈鎮頭東村)人。臨高戴氏第六世孫,生於宋紹興年間,卒日期不詳。

宋紹興十八年抗金名臣胡銓被貶海南,路經臨高。時縣令謝渥恭請其在臨高“茉莉軒”學堂授漁。召集臨高士子聆聽胡銓講授春秋大義,傳播中原文化,定實公得到教導,勤奮攻讀。又經萬州人士閭邱鋼指點,文思大進。於宋紹興年間成臨高第一舉人,適時廣東十三個舉人之一。 後入朝任宋進仕內閣簽幕正堂。

定實公認為能置身於士林,全賴胡銓施教有方。晚年回鄉後,囑咐兒子戴雄飛將胡銓在臨高事跡刻碑留念。雄飛遵從父願,於宋寧嘉泰二年,延清書法家方宗萬書寫“澹庵泉”三字刻入石碑。豎立當年胡銓發現甘泉的地方。又於宋寧宗嘉定九年恭請郡守方世功寫《澹庵泉記》一文,用石鐫刻,至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