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 天下第一聖(1 / 2)

魯國是周朝百國之一,與其他諸國不同,魯國的國君一直是周朝最最尊為的姬姓。魯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伯禽,魯國國君與周地的天下之主其實是血親,雖然魯國立國已久,這份血源也淡了些,但是他一直是大周之主最忠誠的下屬。除卻周朝的三位公爵,就以魯國公的地位最高。

但是真正讓魯國名揚天下甚至有諸侯百國中第一國威勢的並不是那位傳聞中荒淫無道的幽王的器重,但被周王視為心腹隻會讓其餘諸國感到畏懼,但是不會真正贏得其他諸侯發自心底的羨慕和尊敬。

魯國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為在魯國中有個有做孔家的家族,在這個家族中出了一個叫孔丘的男子,魯國是孔丘的出生地,同時也是他的得道之地。

孔丘本出生於的孔家本就是魯國的幾大豪族之一,孔家族譜自上上下數百代,曾經能自領一軍的將軍就有數十人,在孔子未成聖之前孔家在魯國的聲望已經幾近到了人臣的頂峰。

其父叔梁紇是當世豪俠,其堂叔孔周勇冠天下被世人尊稱為劍聖。在孔家族譜上有記載的孔姓弟子就已經有數千人,門下慕名而來的異姓弟子不計其數。

孔家上下尚武成風,孔家內部終日“哼”、“哈”之聲不絕於耳,家族內自古以來高手輩出,就算是那些任人呼來喝去的奴仆放在江湖上也都不比那些所謂的高手遜色多少。

任誰都沒有想到,在這般習武成風的環境下,這個以勇武而綿延了百年的世家中居然出了一個讀書人,而且一讀就讀到了世人的巔峰。

這個自小就與眾不同的少年孔丘自小性格就古板而又執拗,與孔家一直以來的“笑迎四方來者客,拳打八方定乾坤”的家族理念背道而馳。所以人們對於有一天孔丘在與父母發生了劇烈的爭吵之後負氣出走的行為雖然驚訝,但卻並不意外。

孔丘一走就是二十年,就如同他忽然的消失那樣,有一天他又忽然出現。沒有人知道這二十年這個叫做孔丘的青年經曆了什麼,但孔丘回來之後不久,忽有一夜以孔家為中心,祥雲浩蕩三萬裏。

這個叫做孔丘的青年成聖了,他成聖的如此突兀,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孔丘成聖之後廣收門徒,無數人慕名而來。以孔丘為首的儒家勢力空前的強大,不過短短三年的時光,孔丘的門生已經超過了百年豪族孔家人口的總和。

孔丘出而與人論道無數次,未嚐一敗,更有甚者在與孔丘論道之後放棄自己一生所學轉修儒術,這讓聖人的威名更勝。一時間街坊中甚至有了“天下書生皆儒生”的說法,這種說法雖然有所誇大,但是也可見儒家的空前盛況。

魯國國君三請孔丘入朝為官均被孔丘婉言相拒。

但是絲毫沒有“孔丘用心險惡,待價而沽的”風評,反而所有人公認的是魯國太小,治理小小的魯國門下弟子已經足以代勞,根本不需要讓天下第一聖親自出馬。

後來孔丘搬出孔家移居東山之後,孔子清名更勝,儼然被譽為讀書人的風骨和脊梁。

其門下弟子覺得直呼聖人名諱好像對他有些不敬,所以以子尊稱。孔子的稱呼一開始僅僅在孔門內部流傳,隨著孔門弟子數量的急劇增加,孔子的叫法得到了世人的公認。

雖然孔子名滿天下,世間研習儒術的人不計其數,但那些孔家弟子大多都是三代弟子,雖然時常會接受孔子的教誨,但畢竟不是嫡傳弟子。真正能成為聖人弟子的人少之又少,當真可謂萬裏挑一。

孔子在成聖之後居於魯國的東山,隨其一起的還有他的得意門生,其中最優秀的有七十二人,他們合起來被好事者稱為孔們七十二賢。

孔門七十二賢,真正為孔子也為世人所承認的也就隻有這七十二人而已。

在孔子僑居東山之後更是再無一人能夠拜在孔聖的門下。所以雖說天下書生皆儒生,其實大多儒生隻不過是讀過儒家經典《論》而已,連與孔子照過麵的人也都少之又少。

隨著儒術的傳播越來越廣,孔子的威望也越來越高,自然有不計其數的人想方設法的想要入其門下,憑家室、使人情、用財富,幾乎是為了能見上孔子一麵那些家夥們無所不用其極。

在那些人中良莠不齊,上了東山之後大多本性難移,不僅毫不自謙而且有損聖人清譽。所以久而久之莫說是孔子,如今就算是孔們七十二賢也很少再收徒。

不過想要接受聖人教導也不是無路可循。在東山腳下有一座白鷺書院,如果你通過了書院的考試就可以成為書院的一員,書院中每年都會有孔們七十二賢輪流授課,甚至偶爾孔聖會親臨為書院學生講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