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概述(1 / 3)

朝鮮戰爭概述朝鮮戰爭,朝鮮叫“祖國解放戰爭”,中國大陸叫“抗美援朝””,西方、韓國以及中國港台地區稱之為“韓戰”。

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的統稱(多指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作戰,抗美援朝開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誌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這場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朝鮮大敗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和韓國爆發了戰爭,雙方都想統一朝鮮半島。朝鮮首相(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指揮的“朝鮮人民軍”大敗韓國,很快地攻占了韓國首都漢城和大片國土。這時,美國出兵幫助韓國堅守韓國釜山,把十幾萬“人民軍”阻擋在釜山地區。

在這個階段,蘇聯已介入朝鮮事務。在蘇聯的幫助下,北朝鮮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由步兵、摩托化旅和邊防警察組成的軍隊。蘇聯向朝鮮提供了大量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培訓了數千名朝鮮軍官。“朝鮮人民軍”每個師都配有約15名蘇軍顧問,北朝鮮的軍事實力已遠遠超過南朝鮮。

朝鮮進攻前的一個月,金日成還派密使到北京尋求幫助,但是不同意金日成發動戰爭。

第二階段,聯合國軍侵入朝鮮半島,大破“朝鮮人民軍”。

釜山的美25軍抵禦住“人民軍”猛烈的進攻,為聯合國軍出兵贏得了時間。麵對朝鮮突然燃起的戰火,聯合國安理會很快通過了美國提出的動議案,並組建了聯合國軍去朝鮮半島作戰,“製止朝鮮侵略”。

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體,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等15個國家派兵參加。

“聯合國軍”總司令由駐日美軍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上將擔任(後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繼任)。

1950年9月15日,聯合國軍棋高一招,出其不意,成功地在朝鮮中部仁川登陸,將北朝鮮軍隊攔腰斬斷。9月22日,死守釜山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

9月27日,美軍奪回韓國首都漢城(現在改名首爾)。此時,麥克阿瑟要求乘勢追擊,消滅北朝鮮,統一整個朝鮮半島。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表示同意,但杜魯門也告戒麥克阿瑟:如果中國和蘇聯參戰,就不要攻擊北朝鮮。

10月1日,在麥克阿瑟指揮下,“聯合國軍”和韓軍越過三八線,迅速推進深入到北方,攻入朝鮮首都平壤。10月7日,聯合國大會承認了美國造成的既成事實,批準了英美的提案。元氣大傷的北方無力還擊,且戰且退,退到了中朝邊境。

麥克阿瑟擔心金日成政權一旦流亡到境外,後患無窮,所以他公開聲明可能要轟炸中國境內潛在的難民營或者供應基地,其中包括東北的發電站及軍事工業中心。

事實上,美國遠東空軍也這樣做了。中國多次發出警告,但對方置若罔聞。

第三階段:中國出兵,“抗美援朝”。

應朝鮮政府請求,1950年10月19日,由一部分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編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秘密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

第一次戰役。誌願軍入朝後,在開進中發現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前進甚速,誌願軍已來不及先敵占領預定防禦地區。而“聯合國軍”尚未發現誌願軍入朝參戰。10月25日,誌願軍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二次戰役。“聯合國軍”雖然已經發覺誌願軍入朝參戰,但卻估計誌願軍參戰隻不過是為保衛邊界。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旨在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誌願軍按預定計劃,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後,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元山,分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