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學會感恩(3)(1 / 3)

女兒已滿十歲,有時感覺她還像小時候那樣,對我比較依戀。我們開玩笑地問她:“你現在幾歲?怎麼還像三歲一樣?”她就不好意思地笑,可行為上依然固我。

我在想: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到底會持續多久?

嬰幼兒時期,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更明顯,吃喝拉撒睡,樣樣靠父母扶持。在大街上,常看見孩子被媽媽抱在懷裏,或被父親扛在肩頭。這個時期的孩子,通過跟父母的“肌膚之親”,獲得安全感和被疼愛的感覺。

回想女兒小的時候,兩歲之前由我跟我媽帶大,娃爸在國外無法“親臨現場”,遙控總是難有足夠的力度。這個時期,她對“媽媽”和“姥姥”幾乎同樣依戀,白天靠“姥姥”,晚上等“媽媽”,幾乎成為一種生活定式。出門要牽手,累了也想抱,這是很正常的情感需要,我們一般都會滿足她。有時我們一起回放那時的錄像,裏麵的那個“小人兒”,走幾步就會說“媽媽抱抱走”,長大後的她,自己看著都樂。

兩歲七個月時我把她送進幼兒園,剛開始的時候,她很不適應,足足哭了一個星期,這是從家裏兩位親人的情感依戀中首次走出,極不情願。經過周末的一番調適,終於讓她成功地走出了這一步。但是從幼兒園一出來,特別是回到家中,依然是“小鳥依人”。

初入小學,孩子對父母其實還是有依戀,隻是突然接觸到學校這個概念,且每天獨自在這個“社交場所”處理各種事務和關係,會覺得自己“長大了”,不能再留戀父母的懷抱,不然會被人笑話。回到家中,還會撒嬌耍橫,甚至比嬰幼兒時期更嚴重。

女兒上小學時,已經沒有去幼兒園時那種與我們之間的“難舍難分”。不過,每天盼著的,還是下午接她放學的時刻。見到我們去接她,神情真是可以用“喜出望外”來形容。最初寫作業時,還要讓我在一旁陪著,其實也幫不上她的學習,隻要坐在旁邊,她就會感到踏實,學習也會專心一些。我相信,很多家庭在這個階段也跟我們一樣。這個階段會持續一段時間,我想,這是因為孩子對自己入學後的行為是否符合要求不是太自信,有家人在旁邊陪著,會多一些安全感,我把這理解成“尋找支撐”,這是情感依戀的一種形式。

到了二年級,基本上不用陪著寫作業了。但是還是時不時地要跟你說話,說學校的事情,說小朋友中誰誰很可愛,誰誰誰很可氣,還有一些在大人看來都很“芝麻綠豆”的事情。我把這些理解成“傾訴欲望”,是又一種情感需要。想當初,咱們小的時候不也這樣嗎?生怕喜怒哀樂沒人分享,急切地把看到聽到的一切自以為有意思的事情告訴別人。

她也纏著我們給她讀故事,明明自己能看懂的,也要賴著讓別人給讀,享受被寵愛的感覺。我把這理解為“情感依戀的自我設計”,明眼人當然會看出來孩子的這種“把戲”,但是當父母的哪個不是“菩薩心腸”?“明知TA有詭,偏要被TA愚”,孩子的這種設計,相信在大多家庭裏都會得逞。

認識的字漸漸多起來後,孩子就會享受自主閱讀的樂趣,對家長的語言依賴會減小很多。女兒常關起門來自己看書,中文、英文都看得不亦樂乎。這種時候,我想,她是需要安靜的,就不去打擾她。但是她讀到精彩的章節,會情不自禁地來找我,跟我分享閱讀的樂趣,我也樂而為之,眼看著她在成長,情感依戀的方式也在成長,不再是“小兒科”式的簡單撒嬌,而是在“不自覺地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共鳴”,這是成長的必然。

小學高年級時,處於一個漸顯的變化時期,孩子的情感依戀有別樣的特點。現在女兒已經十歲,署假後就要升入五年級。我覺得她在這個階段很特別,可以感受到她將告別童年時期的不舍,也可以感覺到她將進入青春期的惶恐。有時她會端詳自己,自問:“我就要上五年級了嗎?我怎麼覺得自己還挺小的?”有時她會很激動:“呀,我就要上五年級了,這可是小學裏的高年級呢!”

這個階段,孩子的身體發育較快,父母的一懷一抱已經盛不下他們正在膨脹的身體,另一方麵,課業在加重,父母和孩子都很少再有時間和心情專門用來肌膚之親,言語和情緒上的衝突開始多起來,家裏常出現緊張的氣氛。這樣的氣氛,又反過來影響孩子,有時他們會覺得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