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東出才俊這句話在不同的古裝劇和曆史書籍裏都會有這樣的描述。既然要說江東,就首先必須去了解江東之地在哪?
江東是一個人文地理名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定義。因長江在自蕪湖至南京一段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曆史變遷,古以中原為中心,長江以南為外,外即表,故稱江南為“江表”。又因古人以東為左,位於長江之東,故又稱“江左”。
說到江左,我估計很多人忽然會想到一個劇中人物,他就是《琅鋣榜》裏的江左梅郎。還有一點劇中的琅琊山可不是什麼抗戰劇裏的狼牙山,這個琅琊山在長江下遊滁州。當然了,劇裏的這個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是虛構的人物!但像他這樣的麒麟之才俊,在江東那還是有不少的。
提到江東二字,肯定很多人想到的是楚霸王項羽,他的確是江東曆史才俊中的領軍人物。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人(今江蘇宿遷人)。
雖然有人說他是沽名釣譽不可學,又殘暴(指殺秦兵)在政治上不如他的對手,但至少比起劉邦,他更頂天立地,敢做敢當,不管是為人子(侄),為夫,為統帥,他都足夠優秀。隻有這樣的人才配得上叫英雄氣概,說他沽名釣譽者是因為其自身做不到這些。且行事做風更像那個隻會喊口號做思想的劉邦!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句話我想很多人都會懂得它的意思,當年項羽率800騎兵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南部)身邊僅餘二十幾騎。看見一老者停船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方圓也有千裏,百姓數十萬,也足以稱王。現在僅老者有船,願大王盡快渡江,若漢軍追來,則無法走脫。”項羽聽到這話,才知道西楚並沒有失陷,巨大的內疚和對過去殺戮的懺悔之心,還有為了捍衛“霸王”的榮譽,他最終選擇了戰死沙場,而非過江,於是他說:“蒼天要亡我,我為什麼要渡江呢?想當年我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向西,今無一人生還,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而尊我為王,難道我就不覺得愧疚麼?”最後僅項羽一人就殺了數百人,自己也負傷十餘處便提劍自刎而死,時年三十歲。很多人都覺得如果當日項羽願意接受一時的失敗而退回江東,假以時日後的楚霸王必然再次率領江東子弟過江而卷土重來。沒錯,返回江東的項羽的確是可以訓練一批比漢軍足夠強大的子弟兵。但有想過項羽為何不願過江嗎,真的就是麵子問題?我想絕對不是,作為一個優秀的統帥和熟通軍事的楚霸王來說,他內心很明白當下的局勢,即使他此刻回了江東,那劉邦和韓信也不會給他時間回去再訓練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子弟兵。必然是漢軍渡江而來。
說到這裏有人會覺得長江有天險,北方人不習水性,或許結果會和四百年後的赤壁之戰一樣,但你們想過那個時候項羽身邊可沒有周公謹這樣的大都督。
那麼麵對大軍而渡的漢軍,江東子弟真的可以抵擋住嗎,或許可以再來一次破釜沉舟,但這樣的事情能有幾次。最後還是會害了數萬年輕的江東子弟。也許項羽對秦兵殘暴,對大臣殘暴,但對於他的父老鄉親們他是仁愛的。想到這裏你們或多或少會明白他內心是做了一番思考才做下這樣的決定。
既然我們說了霸王,那麼有一個人就必須提到,那就是小霸王。
“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
孫策是長沙太守孫堅長子,初平二年,孫堅因攻打荊州牧劉表而被劉表的部下黃祖埋伏所殺,享年三十七歲,孫策當時才十七歲。之後的三年孫策開始展露其軍事才華,就連袁術也常歎息說:“如果能讓我生兒子像孫策一樣,我就算死了也沒有怨恨了。”興平二年(也就是他二十歲剛出頭),孫策在周瑜、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持下,打敗了牛渚營(今采石磯)的劉繇,奪得倉庫中所有糧食和兵器戰具。勢力越發強大。次年朝廷封吳候,之後孫策平定江東六郡。曹操聽聞孫策平定六郡,歎息說:“猘兒難與爭鋒也!”於是,把弟弟的女兒許配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讓自己的三子曹彰娶孫賁的女兒。命揚州刺史嚴象推舉孫權為茂才,並發出征辟孫權、孫翊到許都,想以此拉攏和牽製孫策的勢力。建安五年,孫策外出打獵遇上刺客,臉頰中毒箭,中箭後,創痛甚劇,自知不久於人世。四日,孫策請來張昭等人,托以後事。並對其弟孫權說到“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又說到“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當日夜裏即過世,享年二十六歲。從十七歲到二十六歲,他用了幾年時間就平定了江東六郡,他的軍事能力堪比項羽。想一想啊十七歲是什麼概念,現在的一個高中生罷了,居然帶著父親留下的幾個老臣子和比他更年輕的周瑜幫助下,打下一片江東基業。即使民國初期軍閥割據的時代,也沒有人可以如此年紀輕輕的就打下江東六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