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茶餘飯後的曆史(1)(1 / 1)

關於曆史,有太多的見解和說法,自古民間都有說書人在各大茶館,街道上繪聲繪色的一遍又一遍地講述曆史上的事情和人物,但由於語言上的加工,漸漸的就偏離了真實,越來越靠近演義二字,最讓老百姓很容易聯想到的自然是《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演義》這些不可謂不是一代代文學加工和包裝出來的成果。不過至少朝代時間是對的,主要人物名字是對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也是真的,可是如今的曆史方麵的影視劇卻將世人對曆史的了解推向了一個錯誤的認知局麵。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全部無一例外的被篡改。

套用一位很火的曆史老師名句“讀曆史即是讀人心”其實是一點都沒有錯的,隻要你讀懂了人心,也就真正體會到看曆史的樂趣。我知道三國演義很多人都看過,但真正用心去看去讀懂這些人物內心的人卻不多,比起水滸裏的那些社會下層和軍隊中普通職位的校官,三國裏的梟雄,諸侯,謀士,上將更顯得城府很深,當然了這顯然不是一個等級,舉個最簡單的對比水滸裏的軍師吳用,整部內容裏論行軍打仗,排兵布陣,毫無建樹可言,也就在挑撥林衝激殺王倫,設計讓盧俊義上山這樣的事情上一次次籌謀,與之相比,用當下最火的兩字形容,那就是三國裏的謀士直接——秒殺於吳用。

就四大名著中對比水滸,我更親睞於三國,無論是書籍還是電視劇,都看了很多遍,也和很多同為曆史愛好者一起討論。就羅貫中筆下而言,給大家所呈現出的感覺是揚劉,平孫,責曹,整部內容裏不止一次的說過“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評語。其實換個角度來看,自董卓出西涼把持朝政,四百年的大漢已經快走到頭了,即使曹操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看當時的十八路諸侯爭霸,也沒人會去真正在意天子召令,因為誰都清楚此時的漢獻帝沒有兵馬,但大家隻是都不敢僭越罷了,隻因眾人都明白一個事實——漢室雖衰卻未亡,而且這些諸侯中不凡世受皇恩的袁紹(四世三公)馬騰(伏波將軍馬援)。還有同為漢室宗親的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這些人是萬不敢僭越的,隻因此舉會連累世代忠良之名。都說司馬懿一家野心勃勃昭然若揭,可是在勸曹丕廢漢帝即魏帝事情上,司馬仲達就很清楚司馬世代受皇恩,絕不可辱了祖上之名。

曹操是梟雄,也是一個絕對的算賬高手,他做的決定,無論從長遠看都是互惠的。而劉備雖然在行軍打仗上除了撤退時有點能耐,最大的特長是什麼,我想很多人都會說收買人心,特典型的就是摔孩子,對吧!其實我想說的是看人很準。無論是與關張結拜,然後是在公孫瓚那裏借趙雲,還是白帝城托孤告誡孔明那次,都一次次證明他看人的眼光是非常準的。也正是看人準,他才能更好的收買人心啊!

都說關羽忠義,其實三國裏忠義之人很多,隻不過看對誰忠義了,關羽一生隻忠於劉備,張飛也是如此。其實曹魏那邊也有,比如曹仁曹洪,夏侯兄弟,還有許褚,以及保護曹操而死的典韋。他們也都是隻忠於曹孟德一人罷了。但還有一個例外,就是趙雲和荀彧,他們更忠於漢室,荀彧原本是像利用曹操結束混亂的諸侯割據的局麵,讓漢室得以延續,無奈最後看著曹操進魏王,越來越不把天子當回事追悔莫及。而趙雲一直都把霍去病看做心中英雄,也曾言及“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樣的話語。所以當劉備為了報私仇而興兵伐吳時,他一再勸告劉備曹魏才是複興漢室的敵人。(你不是漢皇叔嗎,以複興漢室而任,那就該為了忠漢而伐曹,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趙雲對劉備的態度和看法有了改變,他的內心從來隻忠於漢室)

至於三國的謀士們也是兩種情況,前者為主公,後者更為自己。郭嘉程煜魯肅一切的心思都是為了幫助主公,而孔明龐統包括司馬懿都是為了自己更多,他們要的是軍事政治上的實權,從而更好的展示自己非凡的才能,能夠名揚天下。

對於三國裏的這些雄主,猛將,謀士的了解後續會更深入。除了他們,還有那些才高八鬥的才子。首當其衝就是曹子建,我想每個人上學的時候都讀過他的《七步詩》也有很多80後看過《洛神賦》(同名港劇)。所以無論怎麼看,三國都是一本越看越精彩的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