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粉絲經濟》的書稿完成之際,恰好是2013年年底到2014年年初,這段時間溝通最多的話題有兩個:一是如火如荼的互聯網思維會不會被顛覆?二是傳統企業轉型的趨勢是什麼?對於這兩個話題,政府相關部門、相關行業、企業和經理人等都非常關注。
這兩個話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端倪:顛覆互聯網思維的會是社群思維,而基於品牌社群的電商思維將成為主流;傳統企業未來的轉型重點或將不再是傳統的電子商務,而是O2O(Online To Offline)移動電商。
無論是粉絲經濟,還是社群思維,還是O2O,核心基礎都是Social CRM(社會化客戶關係管理,CRM是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縮寫),因為其主體都是個體,而且是社交網絡中的個體。隻是,大部分品牌習慣了以贏利和較高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回報率)作為目的,而忽略了以信任和關係為回報的社會資本。一般來說,品牌效應需要贏利和信任兩條路線,一左一右,兩手都要硬。具體說來,我們可以理解為:會員、積分、價值和交易,屬於贏利路線;而粉絲、關係、口碑和社會資本,則屬於信任路線。二者缺一不可,某些特定情況下後者重於前者。
但可惜的是,很多品牌確實為了前者的利益最大化而放棄或者忽視了後者,這就造成了許多問題。因此,在這裏,筆者希望這本《粉絲經濟》可以提醒企業重新重視這個問題。
雖然互聯網思維的應用正如日中天,但在其發展的背後又潛藏著許多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由PC計算機時代的互聯網逐漸向智能終端時代的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靠攏,即社群思維或將顛覆互聯網思維的趨勢,這些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麵。在此,筆者將運用粉絲經濟的理論針對信任問題提出一些想法,希望對信任問題的解決能夠有實質性的幫助。
粉絲經濟的本質是品牌社群,就是一種典型的社群思維,這也是Social CRM的精髓。在此,我將Social CRM體係分為三部曲:社交運營、粉絲社區和O2O。第一階段,是基於社交網絡的互動,以期建立起與消費者的交互和連接;第二階段,基於連接和互動培養粉絲參與和代言,最終形成有品牌認同和身份歸屬的粉絲社區;第三階段,圍繞客戶體驗和粉絲活動設計O2O來轉化關係和價值。也就是說,要先進行社交建立粉絲群,然後才會有整個市場。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粉絲,就沒有市場的未來!
首先,品牌社交運營的核心是建立起社會資本的管理意識,需要注意的是,企業不能隻盯著一個消費者,而是要看到消費者背後的社交關係,比如傳統運營會看有多少消費者,而社交運營要求的就不僅是消費者的數量,而且還包括每個消費者的微博粉絲、微信好友、線下親朋好友的數量,這些因素都是企業可以影響的社會資本。
需要強調的是,社交運營的唯一目標不是訂單轉化率,而是信任!是的,微博互動、微信互動等手段的目的就是重構品牌與消費者的信任,並能夠讓消費者的信任關係強度進行轉化和遞進。隻有信任關係強度提升了,才可能有口碑,有推薦,有新的社交關係,從而幫助企業有目標地進行私人定製工作。
其次,粉絲社區的核心是充分運用移動社交。為什麼要依賴移動社交?因為移動終端與人的距離和連接在目前是最有效的,而且絕大多數客戶的社交關係如今都是基於移動終端的,與此同時,移動社交還可以實現碎片化、移動化和社交化的交互。
品牌可以通過移動社交,比如微信、微博和百度貼吧,進行粉絲互動,從而培養粉絲,吸引粉絲參與活動等,並可以將不同渠道的粉絲統一聚合到移動終端上的粉絲社區,讓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互動,並利用零散的時間,便捷地分享或者推薦更多的社交關係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