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反了,全反了
一、吳王劉濞
晁錯之所以想先對吳國下手,原因有二:一是,吳王問題很多,一抓就一大把,好治罪;二是,吳王勢力很大,擒賊先擒王,殺猴儆雞總比殺雞駭猴,來得更實在。
如今這吳王,名叫劉濞,高祖劉邦二哥劉仲之子。我們知道,當年劉仲做代王時,經不住匈奴攻擊棄地而逃。於是,劉邦大怒,廢他的王,貶其為侯。後來,時任沛侯的劉濞有力氣,勇敢能戰,破英布有功。於是,劉邦便封劉濞為吳王,王三郡共五十三城。
可是,當劉濞受拜為吳王時,劉邦就後悔了。原因隻有一個:相劉濞有反骨!
劉邦早年在沛縣混的時候,跟諸位大師學過不少相術。但是《史記》上說劉邦相劉濞有反骨而後悔不迭,實在太過牽強。像劉濞這等有力氣的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一下子讓他王五十餘城,況且楚地民風剽悍,擔心他做封國做大,威脅到漢朝中央的安全,我想,這才是劉邦真正擔心的原因。
於是,那時劉邦就撫著劉濞的後背歎氣說道: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那個人是不是你呀?
劉邦一話,讓劉濞聽得心裏怕怕,他當即跪拜道:我替您做牛做馬還來不及,還哪敢啊!
劉邦一笑,語重心長地說道:記住!我們劉家永遠是一家人,你千萬不要造反!
是啊,韓信可以反,彭越可以反,英布可以反,甚至盧綰可以反,但是你劉濞就不能反。如果是自己人打自己人,這就太不像話了。可劉邦這話一說,四十年就過去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一樣的江山,不一樣的皇帝;一樣的劉濞,不一樣的心。
四十年來,劉濞黑白通吃,快速致富,如今成了天下數一數二的富國。劉濞之所以能發財,完全是享受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成果。
首先,吳地盡地銅礦。劉恒時期,開放民間鑄造錢,於是,腦袋好使的劉濞利用國家的好政策,趁機開發吳國礦山,大量鑄錢。結果是,劉濞就像賺錢狂一樣,日夜開機印鈔票,想不富,鬼神都攔不住。
其次,吳國之地,不但開門見山,亦開門見海。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上帝待劉濞真不是一般的厚啊。劉濞為開發沿海資源,廣招亡命之徒,煮海水為鹽,大發橫財。
劉濞手裏有錢了,心思也多了。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他最大的夢想是什麼呢?當然是寫一篇名傳千古的詩章;一個武功蓋世的武人,他最大的夢想是什麼呢?當然是挑盡天下無敵手,獨步江湖;一個富得流油的土財主,他最大的夢想是什麼呢?當然不是做天下最摳的守財奴。或許,他們最想做的是天下最大的慈善事業!
恰恰是,劉濞就有這樣的宏偉夢想。
於是,財大氣粗的劉濞挺著纏滿鈔票的腰杆,這樣對吳國人說道:
凡是我的人民,田賦我給你們免了;凡是替人從軍,或自發服役的人,費用我也替你們交了;除此之外,中秋、端午兩節,無論是退休幹部,或是平常百姓,國家亦有賞賜。還有啊,那些自別郡或別國躲到吳國的亡命之徒,盡管放心。我們吳國不但不為難你們,還為你們提供避難所,拒絕公捕!
劉濞大把燒錢,不是因為燒錢好玩。這就叫,收買人心,製造和諧。事實也證明,劉濞廣施恩,厚積德,那都不是白幹的。他所做的這一切,隻為一個目的:造反!
劉濞想造反的苗頭,始見於孝文帝時兩太子因賭博而殺人的命案。這兩個太子,一個漢朝太子——劉啟;另外一個,則是富豪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
情況是這樣的:
有一次,吳太子劉賢到長安履行朝覲公事。有富公子自吳國來,不亦樂乎。時任太子的劉啟設宴招待劉賢,兩人一起吃喝,又聚眾賭博。可當這兩人在賭桌上鬥富時,劉賢態度橫蠻,對劉啟出言不遜,大耍富國公子脾氣。
這個劉啟,當然也是不好欺負的家夥。說時遲,那時快,隻見他提起賭博工具直接砸向劉賢。劉賢被砸中,倒地,劉啟過去一掀,竟然死了!
因賭博而殺人,這等事落在誰身上,都無法斷清。反正是,漢朝沒有對劉啟采取什麼處罰,太子照做。劉恒甚至還想化大事為小,於是把劉賢的屍體用棺材打包,一聲不響地就送回吳國。
劉濞看著躺在棺材裏的劉賢,不爭,也不跳。然後一轉身,叫人再次把棺材抬回長安城。
那時候,沒有火車,亦沒有飛機。從長安到吳國,又再從吳國折回長安,不花幾個月功夫,根本就搞不定。看著再次降落於長安的棺材,劉恒真的鬱悶了。
這個劉濞,他到底想怎麼樣?
吳使者告訴劉恒:吳王說了,既然咱們劉氏是一家人,太子死在哪裏就葬哪裏,何必多此一舉。所以又抬回來了。
這下子,劉恒明白了,劉濞是準備要跟劉恒抬扛了。
然而,劉恒還是先做讓步,讓劉賢在長安埋下。可是,自那以後,劉濞眼裏再也不認漢朝那個皇帝。每年春秋兩次朝覲,再也不來長安。劉恒派人去問其中緣由,隻見劉濞使者回話:吳王重病中,請勿擾!
真是天大的笑話,太子的屍體都快化成土了,吳王竟然還在生病中,騙誰呀。劉恒再也忍不住了,命令有關部門:隻要有使者自吳國來,通通關起來審問。
其實,劉濞等的就是劉恒這句話。所謂,先禮後兵。如果劉恒膽敢再次出重拳,就別怪我劉濞打你個措手不及了。造反之念,從來沒有來得這麼猛烈。劉濞捏緊了拳頭,準備還擊。
那時的劉恒,似乎也聞到了空氣裏彌漫著一股不祥的氣息。
有一次,又到秋請時分。劉濞再次詐病,隻派使者入長安問候皇帝。
這次,劉恒沒有把吳使者關起來,而是召來和他推心置腹地談了一席話。最後,劉恒問:你們告訴我,吳王是不是真的病了。
吳使者是這樣回答的:吳王是病了,可那是心病。他身體無恙,他之所以詐病,那是因為陛下您屢屢扣留吳使者,吳王恐,所以才多次詐病。不過,有一點您得注意,做人不要太過聰明,一過聰明,就像看到深水裏的魚,那樣就不祥了。唯一的辦法是,與吳王盡釋前嫌,重歸於好。
吳使者這招就叫,難得糊塗。劉恒當即恍悟:吳王腰杆硬了,動不得了!
那怎麼辦?當然是安全第一,穩定壓倒一切。
於是,劉恒聽從吳使者的計策,釋放之前扣留的所有吳使者,同時賜吳王茶幾及手杖之類的慰問品,並叫人叮囑吳王多喝茶,多走路,養好身體之前,就不必親自入長安朝覲了。
消息傳來,劉濞隻好暫時鬆開了握緊的拳頭。
中場休息,不等於較量結束。劉濞等待著下一個挑釁者,這個人,當然就是殺死他太子的凶手:劉啟!
二、晁錯,真的削了
果然不出所料,劉啟行動了。
每一個挑釁者的背後,都有一個強悍的讚助商。現在,晁錯的削侯方案就是挑釁,而其背後的劉啟,則是無可比擬的支持者。為了先啃掉劉濞這塊硬骨頭,晁錯下了一番苦功夫,搜集的罪證羅列如下:
第一:劉濞詐病不朝已有二十餘年,於古法當誅;
第二:文帝德厚,賜之不朝之待遇,仁至義盡。劉濞理應感激涕零,反而益加驕傲,開山鑄錢,煮海為鹽,搜羅天下亡命之徒,企圖作亂。
總結以上兩點,就算不削,劉濞亦有反的一天。既然如此,削是反,不削是反,不如真削了。況且早削早解決,忍一時之痛,求百年之安。
我想,當劉啟聽到晁錯這番話時,隻有四個字:寒從腳生。
諸侯像手腳,中央像頭顱;腦袋指揮手腳,這是人之常情。突然之間,手腳要聯合起來幹掉你腦袋,這不是全反了嗎?
如果真的這樣,那怪誰呢?對,應該怪已崩的文帝。如果劉恒不開放民間鑄錢,吳王會這麼快富起來嗎?如果劉恒狠心一點,給諸侯們點顏色看看,劉濞會這麼囂張嗎?如果……如果……如果真的有如果,曆史還會存在嗎?
劉啟同誌,請你端正態度,直麵殘酷現實。如果你真的要埋怨劉恒同誌,他也會這樣對你說:我的智慧就隻能是用紙包火,所以火要真燒起來,隻能由子孫後代去想辦法了。
好了,晁錯都說了,除了削侯,一時半載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既然火藥都上膛,既然晁錯不怕死,那就狠下心來幹一票大的吧。
要削,肯定要先削肥的。晁錯已經想好了削吳國的兩塊地盤:會稽郡和鄣郡。
從古到今,無論是潑婦幹架,或是國家開戰,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履行以下程序:先跳起來抖出對方一大堆所謂鐵證如山的罪狀,然後做出一番咬牙切齒的無辜之狀,最後抄起真家夥才幹起來。如果是大國開戰,還要多加一道程序,那就是先打對方一兩個手足之國,試探對方有何反應,然後再繼續作下步策略。
在兩千多年前,晁錯就是這麼幹的。在發書削吳國兩郡之前,他首先拿另外三個諸侯國開刀,分別是:楚國、趙國、膠西國。楚國被削去東海郡;趙王被削去常山郡;膠西王被削去六縣。
他們被削的理由如下:
楚王劉戊在薄太後崩時,在私宅跟女人上床,敗壞風俗,理當誅,天子仁厚詔赦,削去東海郡作為處罰;膠西王劉卬,你曾經賣官舞弊欺詐,削你六縣;至於趙王劉遂呢,你也曾有過失,至於什麼事,我晁錯就不用多講了,削你常山郡作為處罰。
那麼,趙王劉遂到底犯了什麼過失?晁錯不說,劉啟也不說,劉遂更沒有投訴,其結果隻能是:天知,地知,鬼神知。
而此時,劉啟連削三國,劉濞緊張了。漢朝這不僅僅是殺雞儆猴,他們是既想殺雞,又想殺猴。如此看來,下一個,該輪到吳國了。
我想,我該是出手的時候了。劉濞重握拳頭,心裏暗暗地對自己說道。
當然,劉濞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敵人的敵人永遠都是我的朋友,至少,他可以把楚、趙、膠西等三個諸侯拉夥結成聯盟。而膠西王劉卬,是劉濞第一個公關對象。
劉濞之所以首選膠西王作為聯盟對象,並非因為膠西國小,需要依靠吳國這棵大樹好乘涼。恰恰相反,劉卬勇猛好鬥,特愛兵法,諸侯王中無人不讓其三分。在劉濞看來,這是一把造反的好人選!
於是,劉濞派遣一個叫做應高的中大夫替他前往遊說劉卬。應高見到膠西王後,兩人對話如下:
應高:大王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諺語,狗吃東西,吃完了糠,就要吃大米。
膠西王:難道你是專程考我古文知識不行?有啥話,請直說。
應高:大王好爽快。既然如此,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你因為一點小小的罪過就被削侯,難道不覺得漢朝中央做得太過分了嗎?
膠西王:那又怎麼樣?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應高:錯!站在屋簷下低頭,那永遠是膽小怕死的人才做的事。
膠西王:你想怎麼樣?
應高:既然屋簷傷害了頭皮,就得給屋簷點顏色看看!
膠西王:你想怎麼樣?
應高:直接拆了這狗日的屋簷!
膠西王:莫非,你是想造反?
應高:沒錯!我想說的正是這句話!
膠西王:你怎麼敢說這種話。天要下雨,侯要被削,大不了給了就是,幹嘛要冒著身敗名裂的危險去造反?
應高:大王此言差矣!彗星出,蝗蟲起,正是造反的好時機。如果大王願意與吳王聯合,取得天下,咱們各分一半,豈非妙事?
應高此話極具殺傷力,從去年到今年,即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54年,天空前後兩次出現彗星。第一次出現在東北空,第二次出現在西邊。此兩次彗星出現,都象征著戰爭的災難即將來臨;火星及木星反向運行,則是犯上作亂的征兆。難道說,這都是上天的安排?
劉卬猶豫了。
天下,各分一半。一個東皇帝,一個西皇帝。原來,諸侯王離皇帝,僅僅是一步之遙!
實在誘惑啊!
此時,應高注視著劉卬,等待著魔鬼戰勝天使。最後,劉卬終於點頭,隻說了一個字:善!
應高立即返回吳國,將這個“善”字還報劉濞。然而,劉濞聽完應高的彙報後,馬上下決定:我必須親自跟這個膠西王麵談一下!
是的,劉濞擔心的是,劉卬臨時變卦。
於是,劉濞假扮吳使者,秘密前往膠西國,再次與劉卬就造反之事交換了意見和造反方案。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當膠西國的諸官聞聽此事,個個就像熱窩上的螞蟻,提著腦袋和諫書求見劉卬。
他們的勸諫是這樣說的:你做這事就不怕讓你老娘擔心嗎?況且,事奉一主都這麼多事,如果天下冒出兩個皇帝,那不全亂套了嗎?
麵對以上苦諫,劉卬隻有一句話:主意已定,請勿多言。
搞定了膠西王,劉濞終於放下半顆心。接下來,楚國和趙國等諸侯就好辦了。果然,吳使者紛紛傳回好消息,除了膠西國外,還有以下諸侯王:楚王、趙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總共有七國。另外還有兩個有待考驗的諸侯:濟北王和齊王。
各就各位,就差劉濞一聲衝鋒的口號了!
三、七國,真的反了
果然,漢朝還是點燃了導火線:當劉啟削吳國兩大郡的文書到達吳國時,劉濞立即行動,誅殺漢吏兩千石以下所有官員,向諸侯們發出了圍攻漢朝的號令!
此時,楚趙兩國群臣諫聲迭起。然而,劍已拔出,鑼已響起,這注定是一場不可收拾的大戲。誰想擋路,誰先流血。於是,楚趙兩個諸侯王刀起頭落,殺聲一片,把勸諫高官的肥頭大臉通通砍將下來。
現在,舉目望去,整個中國,反聲一片。北邊,趙國發兵至西界,以待吳楚兩兵,共奮向西;同時,趙國也把塞外匈奴拉將入夥,準備連兵打劫漢朝;南邊,劉濞亦發使往閩越,聯合發兵;東邊,膠西王、膠東王等四國已兵馬鼓出。
可是就在這時,有一個人說,我不幹了。
這個人,正是齊王劉閭。
有必要說一下,齊王國、濟北王國、膠東王國、膠西王國、菑川王國、濟南王國等六國,原屬齊國。孝文帝時,劉恒可憐劉肥幾個兒子無王可當,便把齊國一劃為六,分封劉肥諸子為王。
造反之前,兄弟六人是開過會的,齊王也是點過頭的。好了,現在突然反悔,臨陣脫逃,什麼意思嘛。
如果說,濟北王臨時沒有響應,那是因為他被郎中令劫持,動彈不得,那是可以原諒的。可你劉閭突然放棄造反,是不是想看我們四兄弟當婊子,你一個人留守齊國立貞節牌坊?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沒有什麼好商量的啊。攘外必先安內,打!
於是,膠西王劉卬及膠東王劉雄渠等四個兄弟開了一個碰頭會,最後一起對劉濞說道:吳楚先打前鋒,等我們幾兄弟清理完後花院,再西向與你們同軍奮鬥!
果然,劉卬自告奮勇地充當兄弟四國聯軍黑老大,率兵打到了齊國首都臨淄。一夜之間,想立牌坊的齊王,被四個婊子王團團困住!
此時,全國造反形勢真是一片大好。前方,吳楚兩國連破漢朝前哨梁國數城,一路砍殺,銳不可擋。但是,劉濞當然不會為贏了幾場戰爭,就驕傲自得。因為,出征之前,他把所有老本都押上了。如果贏,就贏得天下;如果輸,也要準備輸個精光。
劉濞的全部家當就是:吳國上到六十二歲,下到十四歲,管你會不會打仗,隻要走得了路,拿得起槍,必須通通上陣,準備為國捐軀。數了一下,大約有二十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