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終於,當上皇帝了
一、奪帥和登基
項羽葬後,好戲繼續上演。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徹底消滅項羽餘部,項伯因為屢救劉邦有功,被封為列侯,賜姓劉氏。更絕的是,劉邦打此之後,閉口不提當初與項伯約好的婚親之事。項伯自以為一樁好婚姻從此就被劉邦賴了去,隻能從心裏把這事當成壞賬撤掉,再也不敢提起。
此時,劉邦一刻也不能在魯國停留,速速還軍撲回定陶。定陶,正是韓信駐軍所在地,跟上次在小修武一樣,韓信還沒有醒悟過來,劉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進軍帳之中,奪去了韓信的將軍印。
韓小弟,實在不好意思了。我可以解衣衣你,推食食你,對你言聽計從,但你該還我將軍印時,還得乖乖還我。
韓信對劉邦再次奪帥,毫無反駁之言。然而,奪帥還僅僅是小事一樁,韓信這隻狼正被他這隻老虎一步步地逼向死圈。劉邦下一步給韓信出的一道難題是——搬家。
正月,乍暖還寒。劉邦遷韓信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同時,他履行會戰之前的承諾,封彭越為梁王,都定陶。
劉邦遷韓信為楚王的理由是:義帝無後,況且你熟悉楚地風俗,天下再也沒人比你當楚王更合適的了。
劉邦這個理由,似乎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義帝無後關我韓信屁事呀,他又不是我什麼親戚,更不是什麼恩人。再說了,天下熟悉楚地風俗的人可多著呢,為什麼偏偏是我韓信呢?
如果韓信真要這麼說的話,劉邦就更有話了。當時,楚國比齊國大,楚國又是韓信的故鄉,正所謂戰不成名誓不歸,如今功成名就,正是榮歸故裏光宗耀祖之時。難道派你回楚地為王,這也是錯嗎?
似乎這麼一說,劉邦是真正為韓信好了。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的。劉邦遷韓信理由有二:一是,論經濟實力,齊國在楚國之上,況且韓信已經在齊國培植了一股勢力,如果不早點拔草除根,勢必危及天下;二是,借機試探韓信的底氣,看他有沒有翻臉的膽魄。
結果是,韓信一聲不吭地收拾行李,帶上自己的人馬就回楚國赴位去了。
劉邦順利打發韓信離開齊國之後,終於放心地舒了一口氣。他下一下的計劃是,登基。
這是曆史的必然規律,也是劉邦的必然選擇。回頭想想,劉邦當初為什麼要造反?他最初的想法不過是離開碭山那個鬼地方,回到沛縣和老婆孩子好好過上人樣的生活。可在命運這趟單程列車上,一切都由不得他自作主張,而隻能被載著一路朝前而去:不知不覺地當了沛公,又倍加委屈當了一回漢王,再一路被逼著走向最後的位置,那就是皇帝。
這個天下,皇帝歸劉邦所有,普天之下,眾望所歸。諸侯們一致上書,說的都是同樣的話:我們共尊漢王為皇帝,請漢王不要推辭!
這話聽來舒服,但是劉邦推辭了。他回絕諸侯的話是:我聽說皇帝的尊號,是賢能的人才能據有的,我可承擔不起這個尊貴的稱號啊!
劉邦這當然又是作秀。沒辦法,這就是中國思維,明明是行,你嘴上還得說不行;你明明心裏想當皇帝,嘴上還得說我不想當。但是,如果誰真不讓他當了,劉邦肯定第一個殺的就是他。
劉邦這套作秀的遊戲規則,諸侯們是深諳其中妙處的。於是,諸侯們再次上書,他們不但陳列劉邦一大堆賢能之事,而且以萬分焦灼的語氣說道:大王平民起家,誅滅暴秦,平定四海,分封諸侯,如果大王不受皇帝之尊號,我們將以死來相諫。
諸侯們以死相諫當然是假的,劉邦拒絕諸侯當然也是假的。但是按作秀規則,雙方這個上書和推辭的次數還不夠三次,所以劉邦必須拒絕。最後,你來我往,算起來,也不止三次了,諸侯們還在繼續上書。於是,劉邦真不得不裝作無奈地說道:既然諸君覺得我適合當皇帝,那我就隻有勉為其難,多為國家做點貢獻了。
曾記否,秦皇威武,凡夫劉三昂天長歎:大丈夫應當如是也。如今,這百年大夢,總算是圓成了。
二月三日,劉邦在汜水北岸築壇登基。汜水,發源於嵩山,北流於滎陽縣西,注入黃河,今已堙沒。然而,兩千年前的汜水岸邊,隻見劉邦緩緩地步上高壇:一人獨上,猶如山高人為峰,萬山皆小,芸芸眾生,不過如眾蟻聚於腳下。
在蕭何的號令下,諸侯皆伏地而拜:皇帝萬歲,萬萬歲!
這是真正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這個震天撼地的呼喊聲中,呂雉阿姨由王後改名為皇後,太子劉盈改稱為皇太子。劉邦那個早上九天雲彩之上的逝母,也被追稱為昭靈夫人。
漢朝之首都,暫時定為洛陽。
二、秋後算賬
回頭看劉邦這輩子,最讓他不堪回首的,就是彭城兵敗那件事,特別是他從彭城逃亡之後,前後被丁公和季布追殺,那可是一個窘樣。此兩人,劉邦最咬牙切齒的不是丁公,而是季布。季布害他多次把兩個無辜的孩子踢下車,從此被曆史非議,沒完沒了。
此時,劉邦聞聽季布潛逃,立即懸賞捉拿:凡是捉到者,獎賞千金,如果敢有隱匿者,誅其三族!
季布,楚人也,為人任俠,早年聞名於楚。所謂任俠,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季布此種性格,如果不是因為戰爭投奔了項羽,估計他就是一個遊離民間被百姓供為救星的大俠客。
在中國古代,百姓有三大崇拜對象:一為皇帝,二為忠良,三為俠士。山高皇帝遠的,隻好靠忠良;忠良早死或隱沒的,隻得靠俠士。其實在很多時候,古代中國的百姓還是較鍾情於俠客。如果你有冤情,忠良之官就算幫你伸冤,最多也是鼓勵你勇敢麵對生活和現實,相信明天的陽光還是燦爛之類的。俠客就不一樣了,他沒有那麼多廢話,但他有很多實惠動作,比如,他會不聲不響地幫你把仇家擺平,殺他個雞犬不留,甚至還會劫財濟貧,從屋頂上給你扔下一袋子的銀子。
可惜造化弄人,季布沒當成偉大俠客,如今卻成了世人皆知的通緝犯。此時,季布正藏匿在濮陽一個姓周的大家族裏。
大家族有一個好處,就是人多好藏身;但也有其毛病,就是人多耳雜。周氏那個當家的,其實心裏挺苦的。季布一輩子躲在周家也不是辦法呀,紙是包不住火的,有朝一天不知得罪了哪個仆人,被人告密了,到時周家血染濮陽河,就是哭神拜鬼都不頂用了。
周家為了自保,決定打發季布。可請神容易送神難,如果惹季布不高興,他一樣可以立即讓周家斷子絕孫。周當家左想右想,終於想出一個冒險的計策,那就是建議季布委屈自己,充當奴隸另賣他家。
虧周當家想得出來,要季布當奴隸,那不是找死嗎?
事實是,周當家也做好了找死的準備,他對季布說道:你常年躲在我家也不是辦法,如果你能聽我的計策,我就給你獻一計;如果不行的話,我願意自殺。
季布一笑:有計策就說嘛,怎麼說你也是為我好,何必說那麼喪氣的話?
周當家終於鼓起勇氣說道:我要你削發為奴,套上鐵圈,連我家幾十個奴隸一起賣往朱家。
季布疑惑了:削發為奴,賣往朱家?你以為叫我換個馬甲,朱家就認不出我了嗎?
周當家很無奈地說:是啊,他有可能會認出來,但是我們也要考慮他認不出你的可能性呀。
季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周當家:一點轍都沒有了。
季布:那好吧。我不強人所難,你就把我當奴賣了吧。
所謂朱家,不在濮陽,而在魯地。周當家果然幫季布剃光了頭發,帶上奴具,用一輛大貨車把季布及周家幾十名奴仆,一同運往魯國的朱家會所。
我想,周當家和朱家肯定是有生意來往的,不然不會如此熟門熟路。周當家之所以動用這麼多奴仆陪賣,那是防止路上有人認出季布,更是防止朱家看出破綻。
然而,周當家精明,朱家可不傻,他一眼就看出了問題。你周當家這個賣奴的動作搞得太大了吧,兵荒馬亂的日子基本上結束了,如果不是逃難,你憑什麼無緣無故地把這麼多家奴都賣掉?
朱當家心知肚明,但什麼都不說。他仍舊把這批奴役全買下來,放在田裏勞作。有一天,朱當家遠遠地指著季布,對他的兒子說:你一定要記住,種田的事就聽那個光頭的,千萬不要對他指手劃腳,還要注意的是,他吃什麼,你就跟著吃什麼。你也不要問為什麼,盡管聽我的吩咐去做就是了。
朱當家的叮囑完,就上路去京城了。
千萬不要緊張,朱家這不是去告密,而是找人遊說解救季布。阿彌陀佛,季布真是遇上好人家了。其實,這一切都不出周當家所料,因為他早就打聽好了,朱家勢力大,洛陽城有他的鐵關係,人心又賊好,朱家不救季布,天誅地滅。
朱家那個所謂鐵關係,其實就是老好人夏侯嬰。貴人遇貴人,當然好辦事。朱家來到洛陽城,拜見了夏侯嬰,夏侯嬰留下朱當家暢飲幾天。幾天之後,朱當家才開口問夏侯嬰:季布到底犯了什麼罪,搞得陛下追捕他這麼急迫?
夏侯嬰笑了,往日季布狂追猛打他馬車的事還曆曆在目,此事不提也罷。於是,夏侯嬰隻得打著哼哈回答朱當家:這個季布,曾經為難過皇上,皇上很怨恨他,所以才下令捉他的。
朱當家一聽,似乎明白了什麼。他又故意問道:您覺得季布這個人怎麼樣?
夏侯嬰:是一個賢人!
當然是賢人了,從來沒人那麼緊追過夏侯嬰的馬車,唯有這個季布差點趕上。
朱當家終於忍不住了,他終於把準備好的遊言一股腦地說出來:
所謂人臣都是為人主賣命,季布作為項羽的將領為難皇上,那叫忠於職守。再說了,項羽的屬將那麼多,皇上能捉得完嗎?現在皇上剛剛得到天下,就因為怨恨季布便天下搜捕,那胸懷也太不廣闊了吧。季布這等賢人,皇上捉捕如此急迫,中原無立身之地,他不是北奔胡奴,就是南逃南越,這不是拿自己的人去資助敵人嗎?像這等不明智的事,您為何不去勸勸皇上呢?
夏侯嬰一下子明白來了。朱家千裏迢迢地跑來洛陽,不是來蹭他的酒喝,而是為季布而來的。如此一說,季布不就是藏在你朱家會所了嗎?
夏侯嬰一想,會意地笑了。
朱當家也笑了。
我們知道,夏侯嬰的一生,是舍生救主的一生,亦是救死扶傷的一生,從來隻見他救人,不曾見他害過一個人。朱家找人可是找對了。
果然,夏侯嬰當即答應替季布向皇上求情。沒多久,夏侯嬰逮到一個機會,按朱當家所言對劉邦陳述一番利害。劉邦恍然大悟,立即解除通緝令,赦免季布。季布不久被召進洛陽城,被拜為郎中。
季布一夜飛天,天下皆知,這時尚逃亡在外的丁公也蠢蠢欲動了。
季布是賢人,這是大家公認的。丁公也是賢人,這是劉邦被逼急的時候喊出來的。而丁公以為,他是季布母親的親弟,又放過劉邦一馬,如果他謁見劉邦,肯定也能見光活!
事實上,丁公這個算計真是錯了。他並沒有想到,自己和季布根本就不是一個品種,他不見光則活,一見光隻會死得更快。果然,丁公帶著自信的心情求見劉邦時,隻見劉邦一聲冷笑,大聲吼道:給我拿下!
丁公這下可是真蒙了,我放過你一馬,不封官則罷,憑什麼要拿下我?
小樣的,還是明白地告訴你吧,你死就死在放我一馬。季布狂追我,那是忠於職責;你把我放掉,這叫玩忽職守,懂嗎?
接著,劉邦下令士兵押著丁公在軍中巡回遊行,並且宣布他的罪狀:大家聽著,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的正是他。
宣讀完畢,一刀砍下,鮮血濺地。
劉邦再次放話:大漢天下,如果有誰仿效丁公,必人頭落地!
劉邦這招就叫借力打力,殺一儆百。此殺恩之法,可謂生猛,他不但沒受到半點非議,反而威懾軍中,更是成為後世帝王的經典教材。
隻可惜丁公那條小命,從此教天下之人,不再隨意做那好心救蛇的農夫!
三、遷都
就在劉邦定都洛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有人跳出來給他提出了遷都的建議,此人就是以口舌聞名天下的婁敬。
在遷都提議之前,洛陽城那幫政治大佬們,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婁敬的人。不聞其名,理所當然。因為,此時的婁敬不過是一個被齊國征召,發往西部守邊的苦命戰士。
說婁敬苦命,是因為他是拉車前行邊疆的士兵。當時,婁敬的軍隊路過洛陽城,他突然解下套在身上的繩索跑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沒有逃回齊國,而是投奔了一個當時叫虞將軍的老鄉。
婁敬告訴虞將軍,我要見當今皇上。
虞將軍左右打量婁敬:一身窮人模樣,破舊的羊皮襖,布滿灰塵的臉龐,整個人就像一個乞丐。這個卑賤得如一粒塵埃的逃兵,竟想拜見皇上,他不會是吃錯藥了吧?
虞將軍問婁敬,你到底想幹嗎?
婁敬:我想向皇上提議。
虞將軍:有什麼意見你就跟我提,我再替你傳給皇上。
婁敬:不,我要當麵給皇上提。
虞將軍:你想給皇上提什麼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