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亂天下
一、匈奴的敵人
一夜之間,王莽跟漢朝人翻臉,真可謂比現代人翻書還要快。曆史已經證明,王莽對內政策是失敗的,對外國人翻臉,更是愚蠢的。
王莽第一個對外翻臉的國家,是匈奴。從周朝到漢朝,匈奴人從來都是中國人的天然對手。打打殺殺,狼煙四起數百年,漢朝好不容易熬出個美女王昭君和親,終於讓漢匈兄弟過上了和平的日子。
漢朝眾卿眯著眼睛數了一下,從王昭君和親到王莽新政府成立,漢匈足有五十年以上沒有經曆戰爭了。可是,如今這美好的外交局麵,卻被王莽全毀了。
公元9年,秋天,他派出了一個代表團,封為“五威將”。代表團的任務是,先在國內周遊各郡,宣布王莽新王朝代替漢朝的合理性,然後再環遊諸國,向外宣傳新王朝,同時收回漢朝舊印章,換上新王朝印信。
王莽的代表團,先到東邊的朝鮮半島,然後一路向北,最後抵達匈奴境內。此次,代表團隻有六人,到達匈奴王國後,就對匈奴單於做了基本簡報。匈奴單於基本也知道,漢朝發生什麼事了。然後,就舉行宴會,招待使者。
就在宴會上,雙方玩起了遊戲。
事情是這樣的,酒會才開始,王莽的五威將就宣讀詔書,匈奴單於受詔拜謝。接著,翻譯官就告訴單於,說他要解下單於掛腰上的舊印,重新給他頒發一個新印。單於就高舉雙手,說,那就解吧。沒想到,當翻譯官準備解印時,單於旁邊就有人插了一句話,攪亂了酒局。
插話的人,是單於身邊的大臣,簡稱蘇。蘇對單於說,還沒見到新印文之前,不應該把舊印交出。
蘇大臣一說,單於想想,好像說的也對。於是就把雙手放下,對翻譯官打哈哈道,還是先喝酒吧,解印這事不急。單於說完,就把翻譯官拉到座位上灌酒。
漢朝五威將隻好陪酒。過了一會兒,他們又說道,酒也喝了,那印是不是該解下來了。單於不好推辭了,隻好說,那就解吧。單於說完,又高舉雙手。當翻譯官準備再解印時,這時蘇大臣又插話道:“還沒見到新印文,怎麼就解印。”
蘇大臣不停地重複這話,好像是要鐵下心跟五威將抬扛。按程序,匈奴得先交舊印,再頒新印。匈奴是漢朝的藩屬,漢朝給你什麼,你就得拿什麼。何來這麼多質問。還有,他們大老遠的跑來更換印信,難不成會給你們換個假的?
這時,單於好像看出五威將臉情難看,覺不好意思了。於是就說,解吧。我相信印文應該沒問題的。
事實證明,蘇大臣的提醒是有道理的。王莽給匈奴單於頒發的新印,印文其實是很有問題的。
以前,漢朝政府給匈奴單於的印上,刻的是“匈奴單於璽”;現在,王莽頒給單於先生的印上,刻的則是“匈奴單於章。”兩者前後,就差一個字。
別小看這個字,要認真追究起來,問題可大了。
在漢朝,璽章這玩藝,王爵專用的印信,稱“璽”;侯爵專用的,就叫章。也就是說,璽和章的區別,就是在身份。王莽改璽為章,其實就是降低了匈奴單於的身份。這種做法,當然是不受歡迎的了。
蘇大臣能夠不顧情麵,一再提醒單於要看印文。這足夠說明,他在漢朝代表團到來之前,肯定是已經聽到了什麼不利匈奴的風
事情是這樣的,王莽當皇帝以後,就認為漢朝封爵,隻分為王侯兩級,很不合理。比如,“王”這個稱號,封國國君使用就可以了,竟然連匈奴這種夷民也使用,實在夠亂的。同時,這也是不符合古代製度的。為了向古人看齊,必須把封爵製度改回去。
王莽下詔,按周朝封爵標準,將漢朝的諸侯王,通通改為伯爵,將包括匈奴在內的所有少數民族首領,通通改為侯爵。這麼一整,仿佛好像不是想當全民公敵,而是全世界公敵了。
當是時,粗心大意的匈奴單於,還是讓翻譯官將他身上的舊印摘下了。然後,王莽的五威將就把一個打包好的新印信,交給匈奴單於。
按蘇大臣的意見,應該當場打開驗證一下。但是,單於先生不知是喝多了,還是沒有臉皮,當五威將遞給他一個豪華包裝的印信,覺得應該沒什麼問題的。
然後,隻見他端起酒來,就繼續和漢朝代表團較勁喝了起來。宴會結束後,五威將回到住所後,心裏都忐忑不安,酒意全無。為什麼會這樣,代表團心知肚明。他們看著戶外的夜空,繁星點點,心裏都在想,匈奴單於回去後,發現印信不對勁了,那他們怎麼對付?
一想到這裏,這幫人都睡不著了,當晚緊急開會討論。討論來討論去,五威將中的一個脾氣大的,就提出了一個意見。說,單於一旦發現印文有問題,肯定要來索回舊印。我們在他的地盤上,想賴帳那是不可能的。不如……
其他人都奇怪地看著他,不如怎麼樣,難不成今晚就每人插雙翅膀,走不行?那人接著說,不如我們現在就把舊印毀了,讓他索印不行,那不就完了。
真虧他想得出來。當場毀印,那可是政治流氓做的事,他們很不在行。他們要辦的,不過是把舊印交給王莽。至於王莽拿印來燒飯,還是做菜,那是他皇帝的事。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不毀印,按今天這情勢判斷,單於明天肯定派人來索印。那不是白跑一趟了嗎?真是毀不是,不毀好像也不是。這幫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紅睛瞪綠眼,都不知道怎麼辦。這時,提議毀印的家夥,懶得爭議了,提起一把大斧,三下兩下就把舊印砸碎了。其他人都被這壯舉嚇住了。
這下子,可真有戲看了。
第二天早上。單於一覺醒來,打開包裹一看,直想罵娘。中國人就會耍小聰明,注重外表包裝,不注重思想內容。在富麗當堂的盒子裏,裝的卻是一個他不喜歡的印信。
以前,漢朝政府劉氏政權,頒給單於的印信,有璽字。這次新政府可不得了,不但改璽為章,除此之外,還多了個“漢”字。按規矩,隻有大臣才會享受“章”和“漢”字印信待遇。換句話說就是,單於被降級了,從王爵降為侯爵。
好心招待一頓酒,竟然換來的是這個結果。簡直太戲弄人了。單於馬上派來來找五威將,說一定要拿回舊印。而且來人還態度明確,立場鮮明地對五威將說道,新政府頒發給單於的印信不合理,他們隻願意使用舊印。
單於的想法很單純。隻要舊印在,王爵就在,管你王莽頒發的是啥玩藝。
但是,五威將經過一晚煎熬,已經想好了措辭。他們把已經砸碎的舊印拿給單於使者看,說,舊印都碎了,拿也是白拿。單於使者一看,眼睛都綠了。不禁問道,好好的印,怎麼就碎了呢?
五威將說,我們可沒動過它,是它自己銷毀的。至於為什麼自行毀掉,那是天意,你想問原因,就去問天去吧。
單於使者傻了,隻好回去報告單於。單於一聽,好像昨晚的酒還在頭上沒醒,一時也愣住了。
事情搞定了,五威將最想的就是趕快溜人。開溜之前,為了充分照顧單於受傷的心,特意準備了一份豐厚的禮,送了過去。單於看看,也沒說啥了。然後準備了一些牛馬,派人將五威將打發上路,算了還了禮節。
舊印是沒了,盡管說得了份厚禮,但單於心情仍然不爽。於是趁漢朝代表團回國之時,修書一封,讓他們代轉給王莽,意思是希望漢朝皇帝,批準匈奴單於繼續使用舊印。
使用舊印,當然是含蓄說法。單於就想委婉地告訴王莽,保持他單於的王爵待遇。如果王莽拒絕,那麼,漢匈兄弟數十年的和平感情,可能要永遠地被終結了。
二、和平夢碎
五威將回到漢朝,王莽對他們勝利完成任務,特別滿意。下詔對他們論功行賞,還特別給砸匈奴舊印的兄弟加了一等功。既然王莽都承認五威將的功勞了,匈奴單於想用“璽”印,就別做夢了。
到此,或許王莽以為,他已經搞定匈奴了。事實上,他已經將漢匈的外交關係,全都搞砸了。不久,邊境傳來了一個不祥的消息,讓他一下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早在七年前,即公元2年,王莽在對匈奴外交關係中,曾給匈奴定了一項約束力的政策。此項新政,簡稱四不。即不準接納漢人逃亡匈奴,這是其一;不準接納烏孫人逃亡匈奴,這是其二;不準接納西域諸國接受了漢朝封爵的高官逃亡匈奴,這是其三;不準接納烏桓人逃亡匈奴。這是其四。
王莽的四不政策,匈奴口頭答應。但是,這些年來,做起來卻是另外一碼事。
兩百年前,匈奴冒頓單於搞征服了烏桓,從那以後,烏桓年年都要向匈奴進貢獸皮和棉布。如果過期不交,匈奴就會出兵,砍殺搶劫。兩百年後,當王莽新政頒布後,烏桓人仿佛找到了靠山,不再對匈奴進貢。
匈奴先是派人催交,說時間到了,趕緊拿獸皮來,不然就有你好看的了。烏桓人卻頂杠說,我就不想交了,奈我如何。匈奴一聽,就來氣了,派兵攻入烏桓國,把國王及高官們都綁架,然後倒懸著運回匈奴,準備讓烏桓人拿錢來贖人。
後來,烏桓人還是拿獸皮和棉布,如數交給匈奴。匈奴卻故意不提還人的事,沒想到,這事就被回國的五威將發現了。
五威將在回國路上,發現匈奴境內,一下子湧現了很多烏桓人。然後就質問匈奴相關負責人,負責人告訴他事情經過。五威將就說,你們也太不厚道了。既然烏桓人都把獸皮交上了,你得把人家送回去呀。
匈奴負責人就說,我們正準備送回去呢。但是有個問題,準備向你們請示一下,我們到底是要把他們從塞內送回,還是從塞外送回?五威將不敢擅作決定,就打了個報告快馬送回長安。不久,王莽答複,必須從塞外把烏桓人送回。
就這樣,匈奴人率領一萬騎兵,掛名要把烏桓人送回國,結果就以護送烏桓俘虜之名,在朔方郡邊塞外,構築工事。他們到底想幹什麼,鬼都可以看出點瞄頭來。
王莽決定先派個使者,出使西域探個虛實。沒想到,情況卻出人意外的糟糕。先是,西域諸國不聽漢朝話了,車師國有一支兩千來人的部隊,背叛新王朝,逃奔匈奴,匈奴照單全收了。接著,駐紮西域的漢朝的四個高級將領,殺死校尉,率兩千人逃入匈奴,匈奴也全收了。
一切跟漢朝作對的人,都成了匈奴的朋友。看來,不給匈奴點顏色看看,他們還不知道新政府的厲害。公元9年,十二月。王莽下詔,準備征伐匈奴。
兩百年前,劉邦開國時,組兵三十萬,向匈奴境內壓進,準備一舉拿下冒頓單於,可惜失敗了。兩百年後,王莽開新王朝,也想來個大場麵,跟匈奴徹底幹一架。權術家王莽,他能不重蹈當年劉邦的覆轍嗎?
一個字,懸。
麵前說過了,王莽的社會改革,似乎很富有現代精神。然而,僅從軍事角度來看,王莽出兵匈奴,更富有現代政治家色彩。
我們都知道,人類進入現代文明史以來,各國所謂政治家都有一個表演技倆。那就是,一旦國內矛盾衝突升級,達到白熱化時,總是想方設想製度新矛盾,緩解舊矛盾。
而他們製造的這個新矛盾,往往是內部與外部的矛盾。與外部的對峙,轉移了國內公眾注意力,從而將危機轉嫁出去。這樣,內部矛盾的能量,就會無形中被消解,凝聚成一致對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