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宋朝,中國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偉大的王朝之一。在他所處的三百二十年時間裏,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偉大文明,帶領著地球上最大的民族:漢民族完成了從中古世紀向現代社會形態的轉型。他的偉大不僅在於本國的文治武功,更重要的他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啟發了全人類走向了新的重要文明階段,他的偉大千百年來受到全世界所有人的熱情謳歌。
然而遺憾的是,時至今日,中國人卻給本國的一個朝代扣上了一頂“積弱積貧”的帽子。雖然“積貧”一說過於荒謬,幾乎不值一駁,但“積弱”卻讓不少人信以為真。一提起宋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靖康之恥、厓山之劫。一說到澶淵之盟,也等同於晚清那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大肆鞭撻,雖然這些人並不知道澶淵之盟的具體內容。更有人將宋朝建立文官政府的偉大功績醜化成了皇帝極端專製的行為,並以此作為宋朝“文弱”的證據。她們隻為樹造一個“弱宋”的形象,無視宋朝三百二十年的超長國祚,無視宋軍在對遼、夏、金、元等強大帝國時取得的輝煌戰績,將宋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功績一筆抹煞。我從小生長於這樣的輿論環境,自小也深信不疑。但是,現在,我必須拿起鍵盤,對這種荒謬絕倫的論調憤怒的說:不!!!
如果我們屏蔽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從頭來審視這三百二十年及其前因後果,似乎可以得出一個更加客觀的評價。
宋人由於痛感五代十國之血腥,深知武將掌握軍權是人類戰爭的一個重要源頭,於是逐步製定了文官掌握軍權的製度。這項偉大的發明也成為文明國度的一致選擇,任何一個文明國家都會實施軍隊國家化,文官掌軍權,但凡反對這項製度的人無不是妄圖以戰爭來成就個人功業的狂人。遺憾的是,現代很多善良的百姓也被這些人所蠱惑,跟著鼓吹武人掌軍的好處。不可否認,宋朝在文治上的成就要更高於武功,於是有些人就利用極端辯證、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以一句“崇文抑武”來誤導善良的百姓相信這個文治發達的宋朝武功就很弱,進一步推論出是宋朝的風格軟弱所致。
真的是這樣嗎?
毫無疑問,宋朝是儒家文明的巔峰時期,儒家作為一種文化,不是一種武功,他反對殺伐。但他文明卻不文弱,恰恰相反,長期受到儒家溫良恭儉讓教化的人民在平時最溫和,並不熱衷於侵略別國,但是當他們麵對野蠻的入侵,那種從內心深處迸發出的力量,卻是人類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力量。試想,人類曆史上多的是滅國時國君向敵人乞降的例子,可曾有過滅國之後,皇帝率領整個統治集團十餘萬人同時滔海自盡寧死不屈的例子嗎?有,那就是南宋的厓山,對比起最“尚武”的蒙古大汗向明將藍玉搖尾乞降的場景,這,就是文明人的剛強。
地球上的中國,並沒有生在一個完美的地理位置,我們的祖先直麵遼闊的蒙古草原,一次又一次接受著遊牧蠻族的衝擊,雖有漢唐之強盛,反複剿滅匈奴、鮮卑、突厥等眾多強大的遊牧部族,但也難免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慘劇。而至中唐,情況又發生了變化,一個強大的契丹帝國崛起了。這不是一個遊牧部落,這是一個完善的帝國:他的首領不是大單於或者可汗,而是皇帝;他的政府不是部落首領聯席會議,而是和漢人一模一樣的府台三省六部;他的人民不是按部落劃分,而是按照州府郡縣的設置管理;他們不僅僅隻會放牧和搶劫,他們也懂得各行業的生產和國際貿易;他創造的燦爛文明影響了整個東北亞和東歐,甚至一度被斯拉夫語係民族誤認為是正統的中華帝國。這樣一個堪稱偉大的帝國運行到數十年極盛之時,我們的宋王朝才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