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一天,有個朋友問我:“怎麼界定愛?”

我回她:“愛是希望對方過得比自己好。”

2

1996年,入行第二年,4月初,我去公司領稿酬。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認定一頁稿子隻值0.5元,一篇20頁的短文就值10元錢,還不及家裏給的每月15元零用錢。所以可想而知當老板阿恒遞過來七張百元大鈔時,我內心深處有多震撼。在騎車回家的路上,我飆了整整十五分鍾髒話來抒發興奮的心情。

語種順序依次為粵語、客家話、普通話、英文、陝西方言和四川方言。

3

一開始,這本書的提案被否決了。

2013年年底,編輯筱薇告訴我,散文集還是在選題會上被刷下來了,當時這本書有十萬字,配十來張照片。那半年裏,我有六個項目都因為各種原因在最後關頭擱淺。過年時,腰傷發作,每日臥床,我心裏焦慮著開年後不知道有什麼可做。過完年,筱薇發私信說她過年時一直記著這稿子,心裏覺得還是可以做的,讓我把文字精簡一下再給她。於是十萬字刪減到六萬,再加上一萬多字的專欄文,重新報批,順利通過。

4

這本書是我的第八本文字書,也是第一本散文集。以前能夠出書是因為我自己就是圖書公司的股東和創意總監。而這次是我第一次單純憑借文稿質量取得出版方的認可。

是的,我感到很驕傲。

5

矯情版廣告詞,解釋這本書的書名由來——

我們其實對擁抱是陌生的,生活中哪有那麼多理由獲得如願的擁抱?即使有,不是抱得太輕就是過快鬆手,或者用力過猛不解風情。那些深深淺淺、不遂心意的擁抱屬於生命中或多或少的遺憾。如果你能用別的什麼代替它們,那麼用一本書做替代品也許是個不錯的想法。無論你在哪兒,地鐵上,咖啡館裏,海邊,擠滿遊人的假日公園中,或者身處一個人的深夜食堂,你都能即刻將隨身攜帶的五十四篇文字變作五十四個長短不一卻安心遂意的擁抱。

6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叫犀牛大哥。我知道大家期待這裏有個可歌可泣、狗血淋漓的故事,可惜沒有。我從小沒什麼特別的外號,曾經在公司裏有人叫我瑋哥,等威爾剛出現後這外號也作廢了。大一時有個學妹看過一個廣告,一頭犀牛反複撞擊巧克力板,她說:“那頭犀牛好像你呀!大哥!犀牛大哥!”後來其他同學也跟著叫,叫出不同版本:老牛、阿牛、牛哥、老犀牛。

嗯,就是這樣。

7

我個性上像母親,外貌更像父親,笑聲和聊天時用方言打開局麵的習慣卻和父親很像。我和父親都說話不算數。他在四十歲時說:“你要是期末考試每門都是一百分我就戒煙!”我做到了,他不戒。還有一次,忘記什麼緣由,他又說:“你要怎樣我就戒煙。”我做到了,他還是不戒。

2006年,我和父親站在陽台抽煙(是的,那時候我還偶爾會抽兩支),我說:“你給我一年時間,一年後我沒紅起來就轉行。”八年後,我還沒紅,但我還在做漫畫。

有時候為了夢想,你得學會打腫臉充胖子,做到說話不算數。

孔子說,要盟也,神不聽。意思是被迫簽訂的合同可以不具備法律效力。

8

喜歡繪畫的源頭

父母是雙職工,要照料兩個孩子太困難,估計是手邊有鉛筆、蠟筆就直接塞到孩子手裏,讓我們哥倆在牆上胡亂塗抹。塗得真勤快,兩歲搬家時整麵牆都塗黑了,要額外補償新鄰居刷牆的費用。再大一點兒,畫畫成了遊戲,拿張舊掛曆,從這頭兒畫到那頭兒,成百上千個火柴人用冷熱兵器打仗。有時兩兄弟一人占一頭,互相攻打,你畫十輛坦克,我就加二十架轟炸機——對我們來說畫畫比在外麵瘋玩有意思多了!不光在家畫,上課也畫,常有老師向當校長的父親投訴,你們家老大老二又上課畫小人兒了!

這種畫小人兒的遊戲有一天成了工作。偶爾父親感慨,說老劉家沒誰喜歡塗塗抹抹的。這時我母親就會驕傲地接過話茬兒:“我們老傅家祖上可是出過書畫家的!兒子這點兒遺傳都是我的功勞!”

9

搞怪版廣告詞——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沒有免費的擁抱。把一本自己花錢買下的書當作擁抱的好處是想抱多久就抱多久。你還可以出借擁抱,交換擁抱,用此抱換彼抱。這個擁抱的效果不一,可以讓人哭,可以讓人笑,有時讓人掩卷歎息,有時還會促使你翻找初戀的電話號碼和郵箱地址。如果你嫌這個擁抱的效果越來越弱,你可以期待作者的下一本新書,期待下一個收費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