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追尋幸福(1 / 2)

在哈佛追尋幸福

幸福應該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追求。

—哈佛大學教授、積極心理學倡導者 本·沙哈爾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以前是什麼樣的人,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你以後是什麼樣的人,卻是你送給上帝的禮物。

—哈佛大學教授、積極心理學倡導者 本·沙哈爾

出人意料,2005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在一周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也許長期以來,大家隻關心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如何在競爭中取得勝利,如何賺更多的錢,過更好的物質生活,但從來沒問過自己內心是否幸福。這也難怪,因為幸福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剛性需求”。一天不吃飯,人就會在饑餓的驅使下四處覓食,但是長時間不幸福,人們還是會得過且過。

幸福不幸福,總是人們在吃飽飯之後,才會考慮的問題。但這並不是說,幸福是不重要的,而是說實現幸福需要人們付出一定的努力,通過學習和工作,為實現幸福積累一定的基礎。用“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解釋幸福和吃飯的關係比較恰當。但是,很多人在為實現幸福努力時,忘記了幸福的目標,而是把成功當成了目標,所以才會在事業有成之後仍然感覺不到幸福。可以說,他們培養了成功的能力,卻失掉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正因如此,本·沙哈爾的幸福課才會在哈佛如此火爆。沙哈爾決定講授幸福課,源自他內心的成長過程。“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感興趣的,是我的經曆。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使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於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在幸福課程上,本·沙哈爾為人們提出了幾條幸福的方法,這些方法在哈佛廣為流傳。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隻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