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2)

話說在白山黑水之間,有好大一座名山,喚作九頂鐵叉山。這山中多的是珍禽異獸,靈芝仙草。自古以來,多有尋仙問道之士在山中結廬隱居,修道煉丹。時日久了,就有善男信女在雲罩峰上建了一座玉皇閣。這玉皇閣雖是草廬,也無人住持,香火卻甚是興旺。山中隱居的修道之人,常常到閣中清修。

偏偏那一年,正月剛過,忽地烏雲四集,霹靂過後,嘩啦啦下起雨來。這雨連下了三五日。雨水夾雜山上雪水奔流而下,彙入山下額穆河中。額穆河本是小河,如何容得下如此洪水,不過三兩個時辰,這額穆河竟在堤壩上生生撕扯出了一條口子。山下村民哭爹喊娘,爬上山坡逃命,卻見排空濁浪中有一物翻鱗亮甲,引著河水向東而去。

那河水一路往東,奔流五十裏後才拐了個彎,向北一路宣泄過去,複回故道。

過了幾日,洪水漸漸退去,鄉民下得山來重整家園,補種莊稼。鐵叉山下土壤肥沃,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又是一派清平景象。

有心細的村民卻發覺,自從洪水過後,鐵叉山上頂、玉皇閣中,再也不見隱者修煉了。

四處鄉民隻道世界從此太平,哪知剛剛過了八年時光,又遇上大旱之年。這一年,直到七八月份,竟是滴雨未下。眼看稻穀在田中漸漸枯萎,山下百姓正要扯起棍子逃荒。正在此時,有一道人飄然而至,在玉皇閣前登壇做法,做法未畢,罡風四起,烏雲密集,霹靂聲聲,大雨傾盆而下。

自此,這道人便在雲罩峰上住了下來。他日間隻是潛心修煉,夜裏就在玉皇閣中棲身,修行之餘,便在山中采藥,救濟山下鄉民。

四處鄉民敬他是個得道之人,多有布施,道人笑而不受。也有鄉民受了他的好處,定要報答一二,道人推脫不過,便立下規矩,若是百姓誠心布施,隻需一磚,其他一概不受。這道人並無道號,久而久之,鄉民便呼他一磚道人。

不過一年有餘,磚頭已積了好大一垛。鄉民們受一磚道人好處頗多,也不待他開口,眾人動手,拆了草堂,不過幾天功夫,便蓋起了一座小小的道觀。鄉民們叫得慣了,便仍稱作玉皇閣。一磚道人也不反駁,隻是哈哈一笑。

這玉皇閣香火越來越盛,便是幾百裏外,也多有人慕名前來來上香求簽的。過不幾年,玉皇閣已是好大一座叢林。也多有人來拜師,一磚道人從中選了幾個資質好的收了做徒弟。

這一日,一磚道人入山采藥,林深路遠,不覺漸迷,驀然回首,隻見叢林掩映間,一座山峰俊秀挺拔,山下衰草叢中,倒了一塊石碑,一磚道人拂去碑上塵土,碑上刻著三個大字:龍岩峰。

一磚道人心中一動,心占一卦,不覺大喜。原來這鐵叉山雖僻處塞外,卻是一處異地,能聚九州生氣,於修行之人大有裨益。當年洪水肆虐,額穆河改道,將雲罩峰四遭風水盡改,是以修行之人漸漸離去,卻不知世間萬物,不破不立,於冥冥間自有定數,經此大變,這龍岩峰的氣運比之當年雲罩峰有過之而無不及,隻是這龍岩峰向來山高林密,林間小徑濕滑難行,便是采藥、打獵之人,也不敢輕易進山。一磚道人回想自己當日居住於此,不過是愛這山中風景秀麗,雅靜幽深,卻於無意間得此仙境,不由心中暗喜。

他辨認好方位,匆匆下山,將觀中事務盡數交給徒弟道清,自己來到龍岩峰上,結草為廬,從此閉關清修,不再下山。

二十年後的八月十八日,一磚道人召集門人,自言得悟大道,命門人弟子務須在龍岩峰上塑一尊女媧娘娘神像,言畢羽化而去。

四處鄉民得知一磚道人仙去,紛紛解囊,於龍岩峰上,穿心洞中,塑了女媧娘娘神像。

這女媧娘娘極是靈驗,有求必應。從此,龍岩峰上香煙繚繞,香客終日不絕。

有道是歲月如梭催人老。百年之後,這玉皇閣曆經三世,由道清真人的徒孫玄妙真人執掌。

轉眼又是八月十八日,鐵叉山上層林盡染,紅葉漫山。山上信眾摩肩接踵,俱到龍岩峰上敬香。

玄妙真人正要登壇祈福,有知客道人引著個道人過來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