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有味道的(2 / 2)

液體也有聲音。啤酒泡沫雪湧時會“咻”的一聲。可口可樂遇到冰也會先“咻”一下,然後就是刺哩哩的泡沫聲。喝冰果汁不如冰可口可樂酣暢淋漓,就是少了這一聲。

聽葡萄酒落杯的聲音,如果鈍軟鈍軟的,就可能含糖分多,偏甜。咂到嘴裏,稍微黏黏的,味道濃鬱。

如果你愛吃瑞士幹酪鍋,一定會覺得,鍋底幹酪咕嘟咕嘟冒泡時是美妙的開始,冷卻凝結後焦脆香濃的幹酪被從鍋底挑起來時的刮刺刮刺聲是美麗的結束。

好的西瓜和筍,一刀下去,會很主動地“誇”的一聲,裂開了。這一聲“誇”飽滿而脆,聽聲音就能想見刀下物的脆聲。好的蘿卜切起來,落刀聲音脆,“嚓”的一聲,但往下手感會略鈍,質感均勻,一刀到底,很輕的一聲“哢”。太脆了就不好:吃著太水。五花肉煮得了,刀上去會覺得彈,切上肥肉時,手感很韌沉,到瘦肉時會爽脆:說明煮透了,不軟綿綿跟你較勁。

三文魚凍實了,皮會咬住肉,內裏含水凝冰。去皮時會有輕微的嘶嘶聲,切下去,有切肉連冰的“些些”聲。吃起來,冰涼清脆,且不失柔軟。冬天吃脂膏凍上的白切羊肉,入口即化,酥融好吃,吃多了之後,聽見切羊肉的“些些”聲,也會覺得好聽得要命,就缺酒顛兒顛兒往酒杯裏倒的聲音了。

我最中意的聲音,是南方米飯的歎氣。話說一切中餐館,管你是川魯粵淮揚,從大煮幹絲到回鍋肉,廚子都敢給你做。唯獨米飯,很難吃上好的。因為大多數飯店都是大鍋飯,米飯不賣錢,不給你單做。陸文夫先生當年抱怨過,蘇州館子炒蝦仁越發不講究,按傳統做法,蝦仁須得小鍋快炒,火候才恰當,上菜時按小盤子上,但陸先生那時節,蝦仁已經是大鍋混炒,談不上到火候了——但若不如此,就供應不及。米飯也是這道理,未必要名貴米種,隻要是小鍋燜,加水得宜,火候對,就很容易做好吃。所謂好米飯,就是當你揭開鍋,撲簌簌一陣淡而飽滿的香氣騰完,會聽見米飯帶出一聲極輕的“浮”,像歎氣似的。那時你就等著看吧,歎完這口氣,米飯就會白淨香軟。

再加點切鹹菜的哢刺聲、炒花生的劈啪聲、燉紅燒肉的咕嚕嚕聲、炒黃豆芽的淅瀝瀝聲,就是最美味的聲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