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卷 第646章 蹊蹺(2 / 2)

華羽覓最後一次嚐試著勸勸荊楚。

“比如說,民心。”

荊楚沒有開口說話,他想聽聽華羽覓能說些什麼。

“也許陛下覺得,百姓不過是你統治的工具罷了,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重視的地方,但是上古先賢有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三國紛爭時期,司馬懿更是曾經在臨死前勸告自己的子嗣司馬師和司馬昭,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就連太宗皇帝時期的諫臣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華羽覓說了很多話,終於看到荊楚的臉色變了。

“難道皇後是覺得朕失去了民心就沒有辦法獲得天下了嗎?”

荊楚麵上有陰騭,倘若華羽覓識趣,就應該知道這話不能說。

但是華羽覓偏偏不是這樣的人。

“對,陛下若是執意如此,不如聽我講完一個故事。”

兩個人的對話到了這裏,華羽覓基本上也能猜出來,這位朱大人為什麼要這麼暴露自己的身份了,就是眼前這位皇帝做的。

“秦末時期,曾經的楚國貴族,也是後世的大將項羽趁亂起兵,利用依靠自己的軍事天賦和身為貴族的優勢,成為當時的各個反秦獨立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不僅僅如此,項羽力大無窮,身材魁梧,再加上項羽注重儀表,很容易的就取得了這些勢力的威信。”

“但是劉邦,從小就不學無術,整日遊手好閑,用他來打仗,敗多勝少,而且他的用語粗俗,根本沒有王者風範,如此鮮明的對比,怎麼看都是項羽奪得天下更有優勢。但是,項羽在開始時取得成功以後,就開始隨便屠殺諸侯,而且還殺死了各路義軍的總統帥楚懷王。對民眾的態度和做法苛刻,就連已經投降的四十萬秦朝士兵都殺得一個不剩。而且還對謀士的建議充耳不聞,剛愎自用,反觀之劉邦,從小和平民一起生活,所以愛惜民力,寬厚待人,除此之外,他知道自己沒有太大本事,所以他很尊重人才,和項羽不一樣,劉邦對投降士兵態度很寬厚,願意留下的就收編他們,把他們列入到自己的隊伍中,不願意留下的呢,就讓他們回鄉下,因為寬厚待人,所以沒有高貴出身的劉邦反而比項羽更受人愛戴。”

“項羽因為倒行逆施殘暴不仁,最後落得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但是劉邦卻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和各方勢力的擁護,楚漢紛爭長達五年,雖然說劉邦多次失敗,但是仍然能在這些勢力的支持下成功反撲,可是自從項羽被劉邦打敗以後,就眾叛親離,不少的士兵紛紛的離開了西楚霸王,最後項羽被劉邦徹底打敗,曾經八麵威風的西楚霸王最終麵臨著四麵楚歌的境地,被迫自殺。而劉邦呢,卻因為仁愛之心,得到了無數百姓的愛戴和各方勢力的支持,最終登基稱帝”

華羽覓緩緩地講完了這個故事,抬頭看向荊楚。

道理,想來荊楚應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