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一日之計
佛光偈語
走出陰霾,笑對成敗,想得通,人生處處是機遇;
利人利己,把握現在,悟生活,人生無處不幸福。
能看得破,會放得下,懂因果,人生豈能不快樂;
獲得成功,先要付出,能給予,人生才能有富足。
一日十計
語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對於我們每天的一日生活,你有什麼計劃嗎?
談到計劃,人生按計劃行事,必定順理成章。假如沒有計劃,凡事都是臨時起意,一切都是草率急就,很難有完美的功效。
以下略為大眾定出“一日十計”,大家可以酌量更改、實行。
一、每天起床,一定要吃早餐,因為吃了早餐,這一天才算正式開始。佛教裏有“過午不食”的修持,今日社會人士有“遇早不食”的習慣。早餐不吃,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一般晚上都在六七點吃飯,一直到隔天清晨六點,已經時隔將近十二小時,如果不吃早飯,腸胃會受傷。
二、早晨起床,要向父母長輩請安,借著請安的時刻,可以向父母報告一些見聞心得,可以訓練自己的思想,養成自己每天見到人必有話講的習慣。請安後,最好做個十分鍾的體能運動。
三、借用上班前的空當,可以讀報,可以灑掃庭院,可以蒔花刈草,可以為花草樹木澆水。動作要快,以爭取一日的時光。
四、要有一日的工作計劃,列出一、二、三、四,按部就班完成,並且將自己的工作告知有關人士,以便大家共同了解。
五、假如上有主管,利用跟主管報告的時間,說明一日的工作,或者聽候主管指示,應該將此列為一天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六、午餐後、下班時,或工作之餘,可用少許時間,分別向多日不見的親友或平日較不常見麵的朋友簡單問候,但不宜長談,更不可寒暄過久。
七、每日跟周遭的人見麵,不管早、中、晚時間,隻要見麵,都應該點頭、微笑、問好。
八、養成每天晚上寫日記的習慣,不一定記事,寫個備忘錄、寫個預備的計劃、寫一封信、畫一幅漫畫,或者寫幾句打油詩都可。
九、晚上睡前,可以不看電視,但不能不讀書。晚上的時間,家居和樂非常重要,盡量不要外出,失去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長此以往,家庭必有缺失。
十、每天睡前或者起床後,有五分鍾的時間禪坐或念佛,或讀一篇祈願文等修持。
以上的一日十計,並不難做到。假如有其他重要的會議、親友訪問、各種討論,可以利用周末假日商談。計劃要養成習慣,好像每日吃飯、每日盥洗,不做就不習慣。等到習慣養成,每日做事必有條理,必很從容。
開門七件事
從有社會家庭以來,家庭的主人總是關心所謂“開門七件事”,那就是指柴米油鹽醬醋茶……現代人生,一家之主掛念的豈止如此而已,現代人一早起床,所關心的事情包括:
一、看電視掌握一日的天氣。早晨起床,打開電視,看氣象報道,了解今天的天氣,是晴是雨,是陰是雲。掌握天氣狀況,以便自己能隨天氣的變化自我應變。諸如朋友的聚會、自己主辦的活動場所、參與的人數,是否會受天氣影響,在在都與天氣有關。
二、看報紙了解天下事。晨間閱報,不但要知道天下大事,還要了解本地的新聞,甚至上級、朋友的婚喪喜慶,都應該及時知曉,以便應酬,不能失禮。
三、準備早餐。早晨烤麵包、煮麥片或是熬稀飯,隻要是家庭的一分子,總要清楚爺爺奶奶喜愛吃什麼,爸爸媽媽歡喜什麼口味,夫妻之間也要彼此知道對方需要什麼,甚至有情的父母更是關心兒女偏好吃什麼,這樣為了一頓早餐,折騰的時間總在一小時以上。
四、打電話確認一日的行程。吃過早餐以後,算算時間,一般人大概也都起床了,這時要確認一日的行程。諸如拜訪的對象,時間、行程都應再做確認,以免臨時變卦,有所不周全的地方,甚至有時忘了帶個小禮品就登門訪問,都算失禮,所以不能不留意自己的行程。
五、送兒女上學。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要父母接送上下學。幾次的兒童綁票,聽得父母不敢掉以輕心,總要把兒女送到學校門口,親眼看著他們進入校門,看著他們融入老師、同學的人群中,才能安心地回家,趕著上班。
六、塞車。說起要趕赴上班,乘公共汽車不是那麼方便,腳踏車、摩托車也逐漸被淘汰,小汽車擠在長龍車陣中,進退不得,眼看著上班打卡的時間分分秒秒接近,心急如火,就算到達目的地,停車也是一個苦惱的問題。
七、趕上班。到了公司,走進辦公室,上司已經交代一堆待辦的文書,即使上司沒有交代,也要主動向各科室了解應該要辦的事,以免讓主管認為自己不積極工作,不能和同事和諧相處。假如不是辦公室的事,進入工廠,隨著機器運轉,分工合作,由不得自己半分拖拉鬆懈,兢兢業業地把工作做完,才能保住飯碗。
上麵所說的“開門七件事”,也就是早晨起床所要麵對的,如能做完也是不簡單,何況後麵還有一天的變化。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天的好事、壞事緊接著紛至遝來。如果平時結的人緣多,能力很強,緣分很好,當然一切都會感到得心應手、萬事順利;如果能力、財力、智慧欠缺,不要說一生的日子不好過,就是一天也不好過,所以人要廣結善緣,自然得道者多助。
六民主義
過去,蔣介石先生曾為“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補述其義,說明在民生主義裏,應該注意“衣食住行育樂”六事,確有見地。當初孫中山先生革命,創建“民國”,即以“民”為主,在民族、民權、民生裏麵,尤以“民生主義”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最為息息相關,所以茲以“六民主義”,針對“衣食住行育樂”六事,再來一談:
一、民衣。中國人過去穿著長袍馬褂,時至今日已經不合時宜。現在一般人大都效法西方,以西裝、禮服,乃至香港衫、迷你裙為主要穿著。我們始終沒有訂出一個真正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服飾,不過現在有人極力倡導複興中華文化。其實真正保存中華文化的漢服,隻有出家人的僧服最為傳統,沒有脫離中華文化。
二、民食。現在社會大眾太講究吃,幾近奢侈浪費,已經不符合“民生主義”了。尤其現代人吃得離譜、吃得殘忍,有人吃蟑螂、老鼠,乃至蛇蟲百腳都能入肚。有的人則活魚十幾吃,不但生魚片、熊掌、猴腦都能上桌,甚至還有人吃人肉。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就算中國古代的皇帝也經常下令禁屠,提倡全民齋戒,以修德感動天地。佛教的素食也是為了長養慈悲心,另外並提倡“少食為良藥”、“清茶素果可以延年益壽”的飲食觀。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現代人吃得不符合養生之道,難怪現在的醫院經常“人滿為患”,也就不是沒有原因的了。
三、民住。“三民主義”裏,希望人民都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然而現在“無殼蝸牛”到處都是,但是另一方麵,也有不少花園洋房、公寓別墅空著沒有人住。社會如此貧富不均,對國家的發展而言,絕對不是好現象。所以一些進步的國家社會,都會經常推出廉價國民住宅、廉價國民新村,或是提供購屋貸款等,總要讓人民有辦法解決“住”的問題,這是社會安定的重要課題。
四、民行。台灣早期沒有注意到“行”的問題,捷運、公交車、客運、火車,每逢過年過節,總是一票難求。台灣當局口口聲聲高喊“便民”,其實有錢人和一些高官可以乘專車南來北往,然而一般的社會大眾,真有行的方便嗎?
五、民樂。關於娛樂方麵,台灣當局更少投資,尤其是一些親子遊樂的地方,以及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因為是私人投資,因此都是高價位的消費。例如九族文化村,入門票一張要五百元台幣,一家數口出門一次,半個月的薪水恐怕都不夠用。
六、民育。一個人應該一生都要受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尤其社會教育是全民的生活、思想教育。但是今日的社會教育,可以說完全破產,賭博的、色情的到處都是,正當的宗教、藝術、音樂等,可就難求了。
以上“六民主義”之不彰,所以“三民主義”自然也就難以推行了。
戴帽子
地球上,有南半球、北半球,有寒帶地區、溫帶地區。一般說,在南方氣候比較溫暖,人民比較少戴帽子,如果是在寒冷的北方,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戴帽子的問題。即使是在南方,因為職業、身份,或是參加各種典禮時,為了禮儀的需要,也會經常戴帽子。茲將戴帽子的情況,略述如下:
一、禦寒遮陽。天氣冷了要戴帽子,抵禦嚴寒;豔陽高照,戴帽子可以防止暴曬。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哪裏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氣候的轉變,對於尊貴的頭部總要有一些保護的措施,而最簡便的配備,就是帽子。不過,用於禦寒遮陽的帽子,其款式之多、質料之不同、樣式之新奇,則是洋洋大觀,令人目不暇給。
二、增加美觀。即使不冷不熱的時候,有些人還是會戴帽子,為的是要增加美感。例如,紳士要戴禮帽,淑女要戴合乎她年齡、身材,甚至更能襯托她年輕貌美、氣質出眾的帽子。就算是農夫吧,戴個鬥笠,也要選擇樣式、大小合宜的。工廠裏的員工,也要戴一頂他自認為最帥氣、最能引人注目的,讓人感受到他的精神力,就像美國的西部牛仔,一頂牛仔帽,曾風靡一時。
三、代表身份。一般的帽子人人可戴,但是有些帽子代表身份,是特定人士才戴。例如,學生有學生的帽子,軍人有軍人的帽子,警察有警察的帽子,童子軍有童子軍的帽子。尤其是美麗的護士們,也有一頂白色的小帽子,雖然沒有遮陽禦寒的實際功能,但戴起來就有崇高聖潔的意義,讓人一見油然起敬。甚至在廚房裏掌廚的廚師,也會戴一頂白色的高帽子,表示衛生、整潔,讓人放心享用他烹調的菜肴。
四、表示尊貴。有的帽子,比代表身份的帽子更有限製,不是人人能戴。例如,世界小姐選拔,當選的佳麗接受加冕,一旦戴上那頂桂冠,頓時尊貴、榮耀無比。另外,古代的皇帝,也要臣民擁戴,讓他戴上皇冠,才肯定其一國之君的地位;皇後戴上了後冠,從此母儀天下,也是尊貴無比。
在佛教裏,有一些大法師在某些法會中登壇作法,頭戴毗盧帽,表示他是主席,是法王。毗盧帽也不是一般出家僧侶想戴就能戴的,因為這頂帽子代表著一份尊貴與地位,必須合乎身份的人才能戴。
此外,還有很多的帽子,例如學生畢業了,要由校長為他戴學士帽、博士帽,代表他的成就。一個人能戴上這些代表殊榮的帽子,就是成就被肯定,所以帽子有代表成就、代表榮耀、代表權威、代表尊貴的意思。也因此,現代人把那些希望獲得別人恭維、讚美的人,稱為“戴高帽子”。其實,被人戴高帽子,如果自己沒有實力,還是不能維持長久的,所以一些自謙的平凡小老百姓,幹脆就戴上一頂小瓜皮帽,表示低調、不願引人注目的意思,這也是另一種人生觀。
帽子,經名人戴過以後,其樣式也會成為流行,例如拿破侖、戴高樂的帽子,乃至中國的袁世凱,雖隻做了短短八十三天的皇帝,但是他戴著一頂高高的皇帝帽的照片,至今還是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在人我相處的社會裏,都流行著送人一頂高帽子,意思是祝福你高升、榮升之意。由此可見,會不會戴“帽子”,對吾人的一生,也不能說不重要。
鞋子
有一位製鞋商人甲,到非洲考察商機,他發現當地人都打赤腳,沒有人穿鞋子,大失所望,認為到非洲投資製鞋,沒有商機,因此失望而歸。另一位製鞋商人乙,也到非洲試探商機,一看非洲人都沒有鞋子穿,大喜過望,心想:我來此製鞋,必然生意興隆。果然沒有錯,當地人不穿鞋子,是因為沒有人賣鞋,現在有人賣,自然就有人買。
鞋子是文明社會的產物,有美觀與保暖的功能,和衣服同等重要。即使在熱帶地區,如中南半島、印度等地,也要穿個拖鞋,一樣還是要穿鞋子。
佛教有“照顧腳下”之說,腳是人立足大地的根本,足在地上不能受傷,不能讓它受委屈,所以腳穿鞋子、頭戴帽子、身穿衣服,衣帽鞋襪是保護人身體的工具,也是富裕社會的象征。此外,鞋子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另有其不同的代表意義:
一、貧窮弱勢者的渴望。鞋子對富貴人家而言,一人可以同時擁有多雙鞋子,不但三天一雙、五天一換,而且重視鞋子的質量,講究精美華麗。反觀窮苦人家,鞋子對他們而言,是奢侈品。很多弱勢的窮苦孩子,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擁有一雙鞋子。但是一雙鞋子,幾年的盼望,最終仍不可得。現在有些慈善團體提供各種救濟物品,不過很少有人捐獻鞋子,因為鞋子的大小尺寸不一,很難正好找到適合的受捐者。所以,現在一些富有人家,如能把自己多餘的各種尺碼的鞋子集中起來,捐獻給需要的人,也是功德一樁。
二、慳吝聚集者的嗜好。鞋子的款式、質地、類別很多,有拖鞋、布鞋、皮鞋、馬靴等,一些稍具身份地位的名媛貴婦,都有購買鞋子,甚至收藏鞋子的愛好。最有名的莫過於菲律賓前總統夫人伊梅爾達,她鞋櫃裏的鞋子,不下百千雙,曾因瘋狂收藏鞋子而被指為生活奢侈。其實,人生百年,哪能穿得了那麼多鞋子?所以不要把聚集鞋子當成嗜好,應該把鞋子分享給大眾,才是雅好,才是美事。
三、古代纏足者的夢魘。說到鞋子,就讓人聯想到古代中國婦女的裹小腳,為了擁有一雙三寸金蓮,必須忍受多少痛苦,流多少眼淚,受多少不合人道的折磨。現在有人拿出古代繡花鞋來展示,從中讓人看出古代中國婦女多少心酸血淚。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竟有如此之事,真是叫人匪夷所思。可見文化需要精煉,一些不合人道、不合情理的文化,也不能不去除。
四、旅遊參訪者的幫手。擁有一雙鞋子,就擁有足底天下,所以有人穿一雙合腳的鞋子,可以出外旅行參訪,甚至登山越嶺。穿上一雙合適的鞋子,走遍天涯海角,都會感覺無比舒適方便。尤其一雙合適的登山鞋,能讓登山者履險如夷,增加旅途的安全。所以,愛護鞋子,就是講究立足點。人生的立足點,不能不予以重視。
食存五觀
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些想法。平時說話,其實就是為了表達一些觀念、看法。做事,不也是為了要完成一些理念、想法?就連吃飯,也有很多的觀念、想法。佛教把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齋堂),意即吃飯時,應做“五種觀想”,述說如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吃飯時,須知我今日粒米進口,這是經過農夫辛苦種植,商人販賣,工人處理,家人燒煮,才能填飽我的肚皮,所以粒米的功德,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進而激發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吃飯時應該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貢獻,足以享受這餐美食嗎?如寺院齋堂的對聯說“三心未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慚愧心油然生起,自然進德。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我們到“五觀堂”(也叫“齋堂”)吃飯,叫作“過堂”。這個用詞很有意思,意即告訴吾人,吃飯隻是經過齋堂一下,如同“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不可起貪嗔念頭。在齋堂裏,麵對好吃的東西,容易起貪心,不好吃的,則容易生起嗔念,所以必須要慎防自己的道心,要離開過失。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吾人之所以吃飯,就因為“餓病”發作,所以要以飲食為藥來治療餓病,因此三餐飲食隻是為了治病,為什麼要貪求執著呢?三餐飲食既是為求飽腹,讓身體健康,那就不應隻在美味上著意。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每日三餐,隻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以便可以修行,成就未來的事業、理念,甚至成道開悟,因此才借助三餐。進食三餐,既是為成道業,那就應該發道心,要精進奮發,方堪受食。
飲食是人生所不可少的資糧,民以食為天,假如沒有飲食,人就無法生存,因此我們“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吃飯應帶著感恩的心,帶著隨緣的念頭,如同佛門的“托缽乞食”,要次第乞食,平等而乞,要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能夠懷抱這樣的心,才是如法的乞食,才能合乎飲食之道。
吃的問題
吃,是吾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不管熱食、冷食、麵食、飯食,還是西式、中式餐飲,人總是要吃,吃飽了才能生存。
有人說,口是無底深坑,有的人好吃懶做,有的人甚至吃到傾家蕩產。口是禍福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一張口,為人生帶來的問題著實不少。
現在隻針對吃的問題,表達意見如下:
一、吃出健康。吃本來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但有的人吃得不當,吃得太多發胖了,吃得太偏易產生諸多疾病。尤其現代人多數都是重口味,吃得太油、太鹹、太辣、太甜等,都對身體無益。所以現在也有人提倡健康飲食,主張少油、少鹽、少糖,甚至少油炸等,並改以生機飲食,或是隻吃熱水氽燙的蔬菜,以清淡為主,盡量減少發胖的卡路裏,可以說現代人重視吃得健康,已經成為時尚了。
二、吃出品味。現代人有的吃喝無度,暴飲暴食,不僅浪費金錢、荒廢時間,甚至誤時誤事,傷害身體。有的人吃得太殘忍,例如活吃魚蝦等,乃至猜拳行令,吆喝呼喊,吃得杯盤狼藉、失儀失態。所以,如何吃得有品味、吃得有文化,也不能不注意。
三、吃出滿足。有的人每天大魚大肉,但還是吃得不滿足。吃了豬肉牛肉,又想吃魚蝦等海鮮;吃了蒸炒燉煮,又想燒煨煎烤。吃的花樣不斷翻新,但是自己還是吃得不滿足,甚至吃出無邊罪過,自己並不知道。與此相反,有的人三餐粗茶淡飯,菜根也是香的,青菜蘿卜都是珍饈美味。一盤泡菜,一碟醬瓜,也能吃出滿腔的歡喜、滿心的滿足。就像客家人,你問他:“吃飽了沒有?”他都回答:“我足了!”可見吃飽與否不稀罕,吃得滿足才重要。
四、吃出藝術。吃,不是吃金錢,不是吃甘肥,不是吃虛榮,不是吃排場,最重要的,要吃出藝術來。以茶泡飯,就是一道美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冷茶熱飯,或是熱茶冷飯,才能泡出茶飯的味道,才吃出茶飯的藝術。或者薑鹽炒飯,所費不多,隻要能用心把飯炒得膨脹豎立,各自分開,則鹽的美味,薑的香醇,外加一杯熱茶,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因此,懂得從樸素的生活中享受人生,就是懂得吃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