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人生的理想
佛教所說的“心能轉境”並不神秘,不過是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來轉換思維看待客觀問題。因為我們想要改變外境,其實並不容易,但是,假如你能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就會豁然開朗。甚至會把外境中出現的坎坷化為人生事業的一個轉折點。
理想
人生要有理想,才能活出意義,如果沒有理想,每天隻是日食三餐,晨起晚睡,這種日子過起來非常無聊。
從小我們就想學習聖賢,成聖成賢是兒童的理想;從小每個人都想發財,發財就是每個人的理想。人人都有理想,但是每個人的理想不盡相同。就拿婦女來說,有的婦女隻想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引起別人的注意,美麗就是她的理想,其他一概不重要。有的人希望有個優質的居住環境,室內窗明幾淨,屋外庭院優美,良好的環境就是他的理想,即使生活艱苦也不在意。有的人每天隻要有可口的餐飲,服飾、家居都不重要,美食就是他的理想。
有的人,理想著重在愛情;有的人,理想著重在金錢;有的人,理想著重在親情;有的人,理想不重未來,隻重眼前。現在社會上各種專家,各種富豪,各種職業,各種成就,都可以成為我們的理想,但是理想不能隻是空想,理想需要實踐才能實現。人生有些什麼理想需要實現的呢?列舉如下。
一、讀書上的理想。人都需要讀書,有的人讀書,理想是為了賺錢;有的人讀書,理想在於把人做好;有的人讀書,理想是將來成就事業;有的人讀書,理想在於學習聖賢。理想是人生的指標,有人喜愛科學,誌在成為一個發明家,造福人類;有的人心心念念要成為社會學家,將來服務人群;有的人專攻經濟,希望將來發財致富;有的人潛心學問,以著書立說為樂。不管怎麼樣,肯讀書,就容易實現理想。
二、工作上的理想。工作,不但要合乎理想,而且要合乎誌趣。有的人舍棄官商名利,隻要從事教育,這是畢生的理想;有的人不甘於淡泊人生,他要冒險創造前途事業。不過,一般人眼高手低,空有工作的理想,沒有工作的耐力,所謂“此山望見彼山高,到了彼山沒柴燒”。因為一再轉換事業,沒有定下目標,空費人生歲月,等到年華老去,慨歎一事無成。其實,孫中山先生說“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這才是我們應該抱持的工作理想。
三、婚姻上的理想。在人生的各種理想當中,婚姻的理想也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現實。漢光武劉秀,年輕時的理想,所謂“為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來他不但當上了皇帝,而且娶得陰麗華為妃,可見“有誌者,事竟成”。關於結婚的對象,有的人希望和名門貴族聯姻,有的人盼望嫁個帥哥俊男;有的人希望娶得窈窕淑女,有的人重在賢淑有德。每個人理想的婚姻,種種不一。其實,男女結婚,重在家庭和諧,隻要男子賢良,女子有德,彼此夫唱婦隨,相親相愛,就是人間的理想伴侶。
四、生活上的理想。生活上,有的人凡事隻為自己,有的人自己有了,還想幫助別人;有的人克勤克儉,有的人以享受為能事。其實,生活的理想不在豪華奢侈,應該重在長遠的發展與意義;能夠為自己營造一個舒適安樂的生活,進而創造全體人類的福祉,這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規劃
現代的社會都講究規劃,人生要規劃,事業要規劃,都市要規劃,生產要規劃,甚至請客也要規劃,規劃成為現代人重要的課題。確實不錯,凡事有了規劃以後,按部就班去完成,自然事半功倍;沒有規劃,人生好像打一場混戰,不知道目標、重點在哪裏。
人生有哪些需要規劃的呢?
一、生涯要有規劃。人的一生,數十寒暑,總要好好善用階段性的生命,所以生涯要有規劃。例如,儒家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人生的規劃。如果依印度人的生涯規劃,則以二十年為一期,二十歲以前是學習的人生,二十到四十歲是創業的人生,四十到六十歲是傳授經驗的教學人生,六十到八十歲是旅行的人生,八十歲以上的人生,則一切付諸於隨緣。
二、財務要有規劃。俗語說“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所以財務要有規劃。所謂“量入為出”,預算、決算要相等,收入、支出要平衡。假如人生有十分的財富,要有四分作為家庭生活所需,二分作為旅行、醫療、資助親友等用途,二分作為信仰、慈善、公益之用,最後二分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三、學習要有規劃。人的一生都在學習,但是學習也要有重點。最好先有十年的時間學習各種知識概論,第二個十年學習各種技術應用,第三個十年深入專業的學習,第四個十年要學習傳燈,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後學,第五個十年學習著書立說。如果人生有五十年的學習,以上可以作為一個大致的學習規劃。
四、生活要有規劃。每個人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其中應該有八小時的休息,八小時的上班時間。此外,三餐前後準備費時兩小時,盥洗及大小便溺兩小時,閱讀報章雜誌一小時,與家人團聚的敬老慈幼時間一小時,最後剩下的兩小時,就非得好好用來閱讀一些有益的書籍不可了。
五、旅行要有規劃。現代的社會重視休閑生活,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限製八小時,之外的時間可以用來安排自己的休閑、訪友、應酬之用。周六、周日,一般人除了用來打掃家園,整理環境之外,偶爾用於上班時間未能完成的會議、約談等,但是每周不能少於一天規劃到郊外旅行。旅行也需要規劃,從目的地的選擇,到旅遊費用的預算,都不能沒有規劃,否則一天的旅遊可能花去一個月的薪俸,生活就會捉襟見肘了。
六、處事要有規劃。有人說“做人難”,其實處事更難。有的人自己勤勞,自己忙碌,縱有委屈,不礙大事;如果處事不周,得罪親朋好友,失去情誼,殊為可惜,所以處事規劃也很重要。處事的規劃,每天至少要有五通的電話,或聯絡事情,或溝通情誼,但是每通電話不可超過三分鍾。每周要有兩封信件的往來,因為養成書信往來的習慣,一是訓練自己的文筆不致生疏,二者對朋友表達情意,更增情誼。平時要注意親朋好友的婚喪喜慶,如果自己不能親臨,兒女代為致意,也會獲得良好的回應。其他如集會共修、年節禮尚往來,重要的探病慰問等,也不能不重視。
總之,凡事預則立,所以不能不重視事前的規劃。
奮發
讀書,要立誌向上;事業,要奮發有為。世間沒有天上掉下來的成功,也沒有地上蹦出來的利益,隻有靠著吾人的奮發有為,才能有所成就。
怎樣奮發呢?茲舉四點。
一、人窮誌不窮。英雄不怕出身低,一個人即使出生在貧窮之家,隻要養誌,隻要有願,所謂“堯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世間沒有自然的釋迦,也沒有天生的彌勒;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北京也不是一天搭建的。一切都是經過多少的賢能幹才,投注了智慧、實力、財務、發心,所以都市才能建大樓,郊區才能蓋工廠,高速公路才能一條一條開發,公園才能一處一處建設。一個國家不在乎貧富,而在乎有無有誌的人才。你有立誌嗎?你有發願嗎?古來多少誌士仁人,乃至佛教裏的諸佛菩薩,哪一位不是靠著發願而有成呢?所以人要立誌,要發願。
二、事難心不難。事有難易,心無難易。有心,事難也不會難;無心,不難也會難。我們的心意,為國家、社會、大眾、人類,犧牲小我,成就大眾。有心,庫克船長可以把商船開到澳大利亞;有心,鄭成功憑著少數人力,可以把侵略台灣的紅毛驅逐。就算是愚公吧,有心,也能把太行山打通,讓山東、山西可以往來。所以,做人要有心,有心就有力。
三、才缺德不缺。我們的才華雖不如別人,但我們的道德不能不如別人。才華不夠,我可以慢慢學習;道德不全,則不能成就人格。假如有完美的人格,就是武訓乞討,也能興學育才;就像林默娘,一個平凡女子也能成為聖人媽祖。才華成就的事業是一時的,道德莊嚴的事業才是永久的。我們以才取人固然需要,以德取人更為重要。
四、學淺量不淺。我們可以承認自己“才疏學淺”,但不可以“量不如人”。天下事業,要用度量大小決定成就大小。所以,全民的領袖要能把全民放在心上;佛陀的心胸懷抱一切眾生,因此他可以做法界眾生的救主。
現在我們要呼籲世界人士,每個人都不要有本位主義,人人放寬心量,有世界觀,能容納世界,如此量大的人多了,世界國家都能得救。有誌的大家,為了人類的未來,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大家應該奮起飛揚,一起奮發!
崛起
有一部大型電視紀錄片,名稱叫《大國崛起》,主要是探討十五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曆史背景。
從十五世紀以後,世界的發展由陸地轉移到海上,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掌握了發展的優勢。最先有葡萄牙、西班牙,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遍布全球的勢力;繼而有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相繼崛起。現在二十一世紀,輪到中國崛起;隻要誰有實力,誰就能崛起。
國家如此,人物也是一樣。在西方,有早期亞曆山大大帝的崛起,阿育王的崛起,拿破侖的崛起;在中國,有齊桓公、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努爾哈赤、孫中山等人的崛起;在近代,又有很多英雄人物跟著時代一起崛起。其實,不僅國家和曆史上的偉大人物能崛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崛起,試論如下。
一、德行的崛起。中國的唐堯虞舜,在群雄之中崛起,就是由於他們孝順仁慈的德行孚眾望,因此被大家推為共主。孔孟老莊,與世無爭,以仁愛訓育天下,德行卓絕,因此在賢聖之中崛起。日本的宮本武藏,原為地方上的惡霸流氓,後來在澤安禪師的教育之下,發揮劍客的德行,終於成為一代劍聖。佛教裏多少大師,如東晉的慧遠大師,足不出廬山,而能影響當朝的君主;道安大師在名士習鑿齒之前,賦對“四海習鑿齒,彌天釋道安”,他對德行的自豪,良有以也。
二、精神的崛起。一個人成功立業,必須要有自立的精神、奮鬥的精神、犧牲的精神、服務的精神。嶽武穆有“精忠報國”的精神,他當然可以崛起;梁啟超的文章有“匡時救世”的精神,他當然能在學術界崛起。班超有“投筆從戎”的精神,張騫有“橫渡西域”的勇氣,他們當然可以崛起。鄧小平在中共的政治裏,三起三落;他有為國為民奮勇不懈的精神,當然能夠崛起。如果遭遇一次失敗,精神就萎靡不振,消極頹唐,又怎麼能夠崛起呢?
三、思想的崛起。西方的思想家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蘇格拉底等,他們的學說能夠影響當代,就是因為他們思想開明、奔放,自然崛起。中國的諸子百家,也是因為思想和見解與眾不同,開創了人間的新知,所以引領世界的文明進程。孫中山以三民主義救中國,鄧小平開放沿海的經濟特區,促使中國經濟成長。未來我們希望東西方能多出幾位思想大師,如釋迦牟尼佛、耶穌等,造福人間,達成世界和平的理想。
四、事業的崛起。世界上很多人創造出偉大的事業,如商業、經濟、探險、教育、學術、政治、科技、醫療等,由於事業的崛起,給人類帶來無限的福祉。人類有崛起,才有進步;人生有崛起,才有希望。
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吾人不必在乎出身貴賤,隻要自己有崛起的德行、精神、思想和事業,即使被人看輕、看扁,也不必計較,隻要自己在慈悲、誌節、責任裏麵崛起,都會有前途。我們看港台的李嘉誠、王永慶、張忠謀、林百裏、郭台銘等人的崛起,不是帶來全民的福利嗎?
付出
人的性格,有的人講究先有“收入”,有的人懂得先要“付出”。其實,沒有因緣哪裏有果報?先有結果,因緣就不來了,所以講究付出,就是懂得結緣的人生。你有付出,自有種種不同的果報,茲舉其例如下。
一、不播春天種,哪得秋實收。中國的古語說,春天不播種,到了秋天哪裏有收成?因此,你想要有什麼樣的收成,就必須先怎麼樣栽種。自古以來,讀書不多的農夫都懂得這種因果關係,吾人怎能不深切體認“沒有因緣,哪裏有結果”的道理呢?
二、不向虎山行,哪能得虎子。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獲得大利益,必須接受大的挑戰,你能有勇氣進入龍潭虎穴,才能看到虎子龍孫。所以,一個人沒有勇敢,沒有豪壯之氣來擔當,好事不會自己跑到你的家裏來,這是不容置疑的道理。
三、不在人前累,哪來技藝精。俗語說“要得會,人前累”,不在人前學說話,話不會講;不在眾中唱歌,歌不會唱。所以在現代的各種訓練當中,有所謂“丟醜”訓練,也就是讓你在人前一直丟醜、出洋相,因為謹記教訓,才能有所成。
四、不吃苦中苦,哪成傑出人。不吃苦,哪能成為傑出的人?就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動物中,蜜蜂藏蜜,螞蟻儲糧;就是農夫也懂得春耕夏耘,才有秋收冬藏。因此,吃苦、付出並非小事,而是生活大事也。
五、不讀萬卷書,哪來真學問。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你不飽讀經書,怎能成為學者專家?讀書不但要“學以致用”,還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所謂“推己及人”,不如此就不像讀書人。
六、不付予真情,哪裏有朋友。人生“在家日日安,出外條條難”,所以在家靠父母,出外要靠朋友。交朋友如果不用真心,虛情假意,哪裏能交到知己呢?所謂“人之相交,貴相知心”,如果沒有真情實意,則酒肉朋友多得是,患難朋友一個無,豈不可悲!
七、不發廣大心,哪能有前途。發廣大心,就是要“立誌”。過去古人說“男兒誌在四方”,其實就是今日之“立誌”;人不立誌,怎麼會有好的事業?人間最大的愚癡,就是喜歡在果上要求,不在因上努力;沒有因,哪裏有果?所謂“誌業”,有誌才有業,沒有誌,沒有發大心,怎麼會有事業?所謂“發大心”,例如,如何利益大眾,如何負擔社會責任,如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懂得發大心,當然人生的事業就不一樣了。
八、不置之死地,哪得慶重生。“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一句古人的哲語。證之於世間,溫室裏的花朵,不能長久開放,而高山懸崖邊上的樹木,反能千百年安然地聳立。所以,人不要為自己找借口,不要總是找理由原諒自己;要覺得自己沒有理,才能絕處逢生。
上述八事,都有因果的關係,所謂你要獲得什麼,必然先要付出怎麼樣的努力,老天不會平白從天上掉下什麼給我們,凡事都得自己努力付出才有所成,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擁戴
社會上,賢能的政治人物必定受選民擁戴,慈善人士必定受貧苦大眾擁戴,婦女領袖必然受婦女擁戴,真正的學者專家也會受學界擁戴。當然,社會上有“同行相忌”之說,越是同行、同業、同宗、同派,越是相互不容,怎麼會擁戴呢?所謂擁戴,都是隻有受益,而無利害衝突;如係有了利害衝突,尤其有了嫉妒心理,即使你再崇高,再偉大,他也不肯擁戴你。
過去社會上有許多社會領袖,他們受到民眾的熱烈擁戴;現在由於媒體輿論的摧殘,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領袖已經不複再有群眾擁戴了。一些國家政府有鑒於此,覺得社會領袖十分重要,就把他們定為國寶級人物,由國家給予崇高名分,以示擁戴。
關於擁戴,我們要擁戴什麼人呢?
一、民眾要擁戴領袖。一國的領袖,當然應該獲得民眾的擁戴;假如這個領袖不能稱職,像過去的帝國皇朝,民眾也會加以推翻。現在民主時代,人民會把不稱職的領導人,用選票讓他下台,但是稱職的領導人,我們為了國民的團結,為了國家的發展,應該要發自內心,不分派係,不分族群,至誠地給予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擁戴。
二、晚生要擁戴長輩。家庭裏,兒女當然擁戴父母;學校裏,學生也會擁戴老師;公司裏,員工更要擁戴領導。中國文化提倡的倫理道德,擁戴長輩就是發揚倫理道德,不管家庭的倫理,師生的倫理,工作的倫理,甚至社會、職業的倫理,唯有晚輩擁戴長輩,才更能發揚倫理的精神。
三、信徒要擁戴宗教。人是宗教的動物,信徒既然信仰了宗教,對宗教不但要擁戴,而且要按照宗教的指示,應有適度的行持。然而現代的信徒,信仰宗教的情操,或者應該說對正信宗教的信仰,距離很遠。不少人跟隨邪教起舞,所謂神棍、假活佛、假和尚、假牧師、假神父;一些邪人邪行,魚目混珠,可憐的信徒就被這些宗教敗類所操弄。這就如同選舉時,一些不入流的政治人物操弄選民一樣,都是莫大的罪過。既曰宗教信徒,就要有分辨正邪的能力,就應該要擁戴善知識,擁戴真正的師門,發揮信徒的信仰力量,作為社會的正人君子,為社會注入一股清流。
四、心靈要擁戴身體。在擁戴中,自己也可以擁戴自己,讓自己的真心誠意擁戴自己的身體。因為真心誠意流入眼睛裏,就能用正眼看世界;真心誠意流入耳朵裏,耳根就能聽聞世間正當的聲音;真心誠意流到手腳、流到全身細胞,手腳、細胞就能正派、正當、正行。隻要眼耳鼻舌身受到真心誠意的擁戴,還怕不能做個好人嗎?
獨立
現在的年輕人為了享受自由,都想“獨立”生活。假如一個人才剛出生,就把他抱到荒郊野外,他能獨立嗎?人靠父母、親人養育成人,一旦長大以後,就自私地不顧別人,一心想要自己獨立,撫養你的父母該怎麼辦呢?
一棵樹,即使長得再茂盛,孤零零地長在野外,也看不出獨立的好處。人類應該是相互扶助的,大家都獨自孤立,誰來煮飯給我們吃?我們的生活所需又有誰來供應呢?我們不是仰賴社會大眾,士農工商供應我們生活所需,才能生存的嗎?人生何能獨立呢?
有的人要找因緣幫助,找不到,但也有一些人要求遺世獨立!究其原因,他怕別人控製他、影響他,所以要求獨立。實際上,獨立以後,除了隨性、自由以外,我們看不出有其他的好處。當然,人生也有獨立的必要,不可以做寄生蟲,不可以仰人鼻息生活。獨立表示有誌氣,但有些事能獨立,有些事不能獨立。例如,倫理關係怎麼能獨立?共有的家族怎麼能獨立?社會的群體共生怎麼能獨立?相對的,有一些事確實是需要獨立,但是對獨立的意義,應該有正確的認識,舉例如下。
一、生活要獨立。有的人一旦有能力工作賺錢,他就希望生活能獨立,希望自己賺錢自己花用,不要負擔別人的生活,不要仰賴家裏親人的精神慰藉,以為這就是獨立生活。其實,獨立生活的意義,不隻是自己不仰賴別人生活,自己還要能幫助父母、親人、社會。獨立不是遁世,不是離群,不是孤獨一個人生活,而是要能“自立立人”,這是對獨立生活應該有的認知。
二、行為要獨立。一般青年男女,都希望自己的行為不受父母幹涉,不受別人影響,希望能夠自我獨立。其實,個人偶爾有個小病痛,平時出個什麼小麻煩,怎麼可能都不需要別人幫助呢?能夠有個家庭,妻兒老小、親人眷屬,大家相互照顧,彼此有個照應,不是比個人獨立要好得多嗎?所以獨立不是獨來獨往,更不是獨斷獨行。
三、經濟要獨立。有些家庭,兒女長大,就鬧著要分家,為什麼?他希望經濟能獨立。其實,分家所分得的財富,也不是自己所賺取,而是父母祖先所共有,現在你想分家獨立,這不是很不道德嗎?基本上,人應該在社會上賺取金錢來養家糊口,以此表示你的經濟能獨立,這才是經濟獨立的意義。
四、思想要獨立。現在自由民主時代,任何人爭取思想自由,隻要不違反公共道德,不逆人行事,基本上思想獨立,應該受到尊重。一般人常要別人同自己有一樣的思想,“同誌”固然很好;假如誌不同,道不合,他另有其獨立的想法,這也無可厚非。讓同的和同的在一起,讓不同的各自不同,這在現在的自由社會,應該是被容許的。不過,思想自由,不是你自己一個人自私、怪僻、偏見、邪見,就謂之思想自由。在思想自由裏,你也一定要有親情、人情,要有國家、社會、大眾的利益,你可以思想自由,但思想裏不能沒有種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