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命的層次

在一年當中,都市裏的人們至少要有一個月的安靜生活。否則,長期陷入浮躁、動蕩、嘈雜的生活中,人們會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亂牽著鼻子走。而沉靜下來以後,才能真正麵對問題,與自己對望,與佛、與天地、與古今聖賢交談,才能最終達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生命在哪裏?

每個人都有生命,有生命才能生存,但是如果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生命在哪裏?”那就不是人人都能回答的。生命到底在哪裏?答案如下:

一、生命在活動裏。無論什麼東西,隻要是會動的,我們都說他有生命。人死了,就算有身體,但不會活動,就說他沒有生命跡象了。也不一定是人類,就拿植物如海藻來說,它們有生長,有活動,就算是跟人的生命不同,但也有生機,我們仍然認為它們有生命的現象。

二、生命在呼吸間。佛陀說“生命在呼吸間”,人死就是呼吸停止了。有呼吸才有生命,所以一些溺水、懸梁的人,我們要搶救他們的生命,第一步都是先讓他們恢複呼吸。

三、生命在循環中。人的生命,是靠種種的因緣維護,尤其是循環係統,這是維護生命的重要根本,例如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日夜輪轉、勞逸均衡、呼吸通暢等。假如循環係統出了問題,要讓生命繼續維持,就有困難了。

四、生命在攝取時。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攝取養分,所以要日食三餐。有時飲食不夠,還要吃各種滋補的藥物。甚至嘴巴吃東西之外,眼睛也要攝取綠色草原為養分,耳朵要攝取柔美聲音為養分,鼻子要攝取新鮮空氣為養分,舌頭要攝取各種美味為養分。就是害病了,眼耳鼻舌都不能吸收養分,醫生就病情的需要,也會替病人打營養針,補充他所需要的各種養分。甚至人的皮膚,也要有潤膚液的滋養。假如不能攝取這些滋養,人的生命也就維持不下去了。

五、生命在群眾中。生命是不能單獨存在的,要靠其他生命相互依存。例如,肚子餓了,要靠農夫耕種糧食來充饑;天氣寒冷了,要靠工人織布為衣來禦寒。人類都喜歡群居,相互照顧,以策安全。一個有生命的活人,他的親朋好友絕不忍心讓他孤單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孤獨地生活,除非他沒有生命了,埋葬在荒郊野外之中。所以,群居的關係非常重要。

六、生命在大地上。生命在哪裏?在大地上!活人固然要在大地上走動,沒有生命的屍體,也要大地的一抔之土給他埋葬;遊魚在水中悠遊的生命,也要依賴大地;野獸雄踞在山林,也要依靠大地;飛鳥棲息在樹木之上,樹木也要靠大地生長。離開了大地,隻有空中樓閣;離開大地,沒有懸在空中能生存的生命。

所以,生命在哪裏?生命在因緣和合之中,生命在大地萬有之中。

生命的擁有

在現實生活裏,一般人都希望擁有錢財,如果能夠擁有萬貫家財,良田萬頃,甚至兒孫滿堂,就覺得人生真是美滿無比。然而擁有錢財不一定幸福,金錢是水、火、盜賊、貪官汙吏、不肖子孫等“五家共有”,就算擁有它,也是煩惱重重,危險不已。兒孫繞膝,雖是福氣,但有“福”必定也會有“氣”,所以也不是最好的擁有。那麼生命中應該擁有一些什麼?

一、要擁有時間。佛經說:“生命在呼吸間。”有時間才有生命,沒有時間就沒有生命,所以有時間的人要愛惜時間。愛惜時間就是愛惜生命。不守時,不惜時,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中國俗諺有謂“閻王叫人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所以當我們擁有時間、享有生命時,就要好好利用時間,為人服務、奉獻,讓生命發光發熱。

二、要擁有安全。安全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因為擁有財富,財富不安全;擁有權力,權力不安全。擁有財富的人,容易遭人覬覦;擁有權力的人,容易遭人嫉妒、障礙。一般人為了求得安全的生活,必須建房子,住在房子裏麵才安全;出門行走時,道路要平坦才安全;航海的人要有救生艇才安全。但其實真正能保障一生安全的,是要培福修慧,要積德行善,要有高尚的人格,這才是人生最好的保障。

三、要擁有因緣。人是活在因緣裏,沒有陽光、空氣、水,乃至士農工商的助緣,生命就無法存活。例如,有人因為沒有空氣而悶死,有人因為缺少溫暖而冷死。生命要具足各種因緣才能生存,人要具足各種因緣才能成事,所以做人要廣結善緣。

四、要擁有希望。人的日子不是一天就過完的,也不可能天天是過年,在平常的生活裏,要擁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動力。尤其人要有未來,有未來才有希望,人是活在希望裏。為什麼有的人會自殺,就是因為沒有了希望。小孩希望長大,青年希望創業,老人希望兒孫成才,窮人希望致富,凡人希望成聖。有希望才有未來,有未來生命才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所以,人不一定要擁有一時的、有限的金錢財富,最重要的是擁有時間、安全、因緣,以及無限的希望與未來,這才是人生應該擁有的寶藏。

活著

現在二十一世紀,有一個熱門的新興學說為人所重視,那就是“生命學”。生命學最大的意義,就是要“活著”。人要活著,才有意義;人要活著,才有作為;人要活著,才有語言、文字,以及各種文化的產生。假如生命不能活著,一堆枯骨,一座墓園,有什麼意義呢?就是活著,也要講究道德、人格、奉獻、歡喜。假如活著沒有感覺自己的生命不斷在升華,對別人也沒有任何貢獻,那麼又為什麼要活著呢?所以,試論“活著”的意義有四:

一、有的人為自己而活,太自私了。當今之世,為自己活著的人為數最多。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強調人應該要為自己而活。但是為自己活著,凡事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所要、自己所得,豈不是太自私了嗎?這個世間是眾緣和合而有,別人製造了因緣,讓我們享有,而我隻想到自己,自己之外沒有別人,這種人生觀對世間大眾有何利益呢?人活著的意義,是在給人因緣,給人幫助,如果“我”之外都沒有別人,這個世間有你無你,都已經不是重要的事了。

二、有的人為別人而活,太辛苦了。為自己而活太自私,為別人而活著又太辛苦了。所以,佛教都講“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自覺覺人”,重視自他兩利、自他共有。不過,一個人肯為國家而活,為家人、朋友、社會活著,為責任、意義活著,雖是辛苦,也是心甘情願,那是最為難得的。現在社會上流行一首歌,歌詞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確實不錯。人活著的意義,要將個人的生命流入大眾團體的生命裏,共同為世間美好的未來譜寫樂章,能夠將辛苦轉為成就,轉為活著的意義,那麼生命的存在就很可貴了。

三、有的人為理想而活,太空洞了。世間務實的人,勤勞負責,為己、為家、為人、為國而努力不懈,所有世間所得,十方來十方去,都用於回饋社會大眾,最有意義。但是有些人,隻為自我空洞不實的理想而活,凡事喜歡唱高調,虛浮妄想,不切實際,於人絲毫無益。如東晉時代的玄談,在曆史上為人所詬病,就是因為空洞不切實際;道家主張“清淨無為”,也讓人批為消極遁世。佛教的菩提心,能以菩提心出發,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把理想與實踐合而為一,那才是活著的意義。

四、有的人為使命而活,太沉重了。世間上有一些能人、智人,他們秉持聖賢之心,抱持使命之感,如理學家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雖然為了使命感,活得很沉重,但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我們應該慶幸我們有生命,我們的生命是活著的。我們要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價值,就應發心立願,願為國家社會,為人民大眾而活著,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為何而活

常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活在人間?如果人生連“活”的意義都不能了解,那就活得沒有意思了!

活,就是生命的意義!活,就是要動,所以要辦活動。要活,就要能動。動,就要和時代共同啟動,和人類共同活動,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知道“活”的意義,如此才能動員起來。

活的意義是什麼呢?人到底為何而活呢?

一、為求學而活。人在幼年的時候,不是隻為了喝奶水、吃糖果而活,他是為了長大而活,為了求學而活,為了讀書將來孝養父母而活,為了在社會上成功立業而活,甚至為了普利天下而活。人生要活在希望裏,要活在未來裏。有未來,才有希望,有讀書,才能成“人”。

二、為生計而活。人之生,就是為“活”而生,不是為“死”而生。有的人一天到晚希望“了生脫死”,如果生活都不能解決,如何了生脫死呢?所以,活的目的,就要先講究生計。我有家庭日用的計劃,我有謀求衣食溫飽的計劃,我有利濟群生的計劃。我不但要有個人生存的計劃,還要有安頓親人生活的計劃,甚至要有社會發展的計劃,要有國家強大的計劃。人類要謀生,就要為活著做種種有益的計劃。

三、為服務而活。人的活命,不是隻為了一己之生存,人活著,要擴大活的範圍,擴大活的意義。活著的意義,就是要為大眾服務!人與生俱來,就有“自私”的習性,但是自私的活,隻有萎縮,隻有渺小,隻有狹隘。廣義的活,就在服務。過去的曆史人物,為人所歌頌、讚歎,都是因為他有服務的性格;今後的時代、社會,必定也是一個服務的時代與社會。現在的服務業非常盛行,交通、餐飲、旅遊,都是服務業,未來必將擴及金融、養老、育幼、醫療等,都是無國界的服務業。

四、為修道而活。人活著,也不能隻是一味的、茫然的隻為苟且偷生,做個行屍走肉。人活著,應該要為學、為道,所以在為學、為人之外,更要為修道而活。人所以要修道,就是要提升自己、規範自己,要讓自己因信仰而超凡入聖,這就是活著最大的意義了。

五、為救世而活。人可以在活著的時候,為自己規劃人生。你是為一人而活呢,還是為一家而活呢?你是為一國而活呢,還是為世界眾生而活呢?假如你是為世界眾生而活,就要努力謀求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樂,就要為社會和諧、眾生普度而犧牲奉獻。尤其要發願,我是為救人而來活著,我是為救世而來活著。舍去救人救世的慈心悲願之外,世間還有什麼呢?

流傳

生命重視流傳。盡管虎豹獅狼等動物,要靠殺戮來維持生命,要靠弱肉強食來維持生存,但是每個生命對自己的種族,寧可犧牲自己,也要讓種族能流傳。

在一個山區裏,羚羊繁殖迅速,牧人為了維持生態平衡,又不願意浪費子彈射殺羚羊,於是把成群的羚羊趕到懸崖邊,想要讓它們投崖而亡。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有一隻帶頭的老羊迅速集合所有羚羊,分成老幼兩組,每一次一隻老羊向懸崖縱身一跳時,後麵緊接著一隻年輕的羚羊也即時向山穀一縱,利用老羊墜穀前一秒,把老羊的身體當成跳板,一躍而越過山穀。如此一來,雖然老羊一隻隻犧牲了,卻成就了一隻隻年輕的羚羊存活下來。

牧人見此情景,不禁深受感動,原來生命為了傳宗接代,竟能演出如此驚心動魄的一幕。所以,為了流傳,就要犧牲;有了犧牲,就能流傳。

什麼是流傳呢?

一、子女是父母的流傳。世間的殘殺,是為了生態平衡;世間的犧牲,則是為了愛的流傳。父母愛護子女是天性,為什麼會那麼愛護子女?因為子女是他的流傳,是生命的繼承者,所以父母甘願為子女做種種的犧牲。甚至沒有子女的人,也要收養義子義女,希望借助義子女的關係,讓他的族姓得以流傳。

二、寬恕是仁愛的流傳。人與人相處,最寶貴的就是相互原諒,給予他人寬恕。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蔣經國先生到美國紐約訪問時遭人暗殺,當時他就表明,要寬恕凶手;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也曾寬恕暗殺他的人。對於仇恨,唯有寬恕才能化解,以仇恨對仇恨,仇恨永遠不能解。

三、助人是快樂的流傳。“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就是在散播快樂,不但別人快樂,自己也會獲得快樂。因為你樂於助人,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而受你幫助的人,困難獲得解決,自然也會歡喜快樂。因此,獲得快樂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別人快樂。你能隨喜隨緣幫助一些殘障朋友,幫助遭受苦難的人,幫助一時落魄的人。助人,就是散播快樂,就是快樂的流傳。

四、信仰是精神的流傳。現在有一些父母,喜歡送子女到佛教所辦的學校讀書,為的是希望他們的信仰能有所傳承。甚至有的父母經常帶著兒女到寺院禮佛,聽經聞法,也是希望他的信仰能貫注到下一代的生活與精神裏。其實,佛陀降誕人間,目的也是為了示教利喜,也是為了佛法的流傳而已。

生命四層次

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社會已漸漸懂得關心“生命”的議題。從過去隻重視“天命”“皇命”“父命”,到現在能關心一切眾生,乃至大地山河皆有的生命。“生命學”為今日社會所研究、提倡的重要課題,這是值得欣喜的事。

生命,是結合宇宙萬有所共成,然而每一個人的生命,是要活出成聖成賢的生命,還是與草木同腐朽的生命;是要活出與宇宙同體的生命,還是活成自生自滅的生命,就看個人如何塑造了。

茲將生命分為四個層次,略述如下:

一、自私自利、苟且偷生的生命。一個人的生命,如果隻想到自己,不懂關心他人,甚至連父母都不孝,兄弟也不友,對國家社會不但沒有“體膚共存”的理念,甚至對自己的同胞“同類相殘”,為了維護一己之生命,不惜殘害其他諸多之生命,是為生命中的敗類。因為社會上有這種自私自利、藐視法律、違法犯紀之人,所以國家要有司法,要建設監獄,要浪費不少社會成本,真是可惜之至。

二、漠不關心、待人冷淡的生命。有的人雖然不至於違法犯紀,但是為人生性冷淡,對社會大眾漠不關心,對社會的福利、人權的存危,一概無動於衷。他隻關心自己的生存,殊不知如果沒有大眾,如何有自己?沒有士農工商的因緣,自己如何能存在?人類不能離群獨居,我們的一切都仰賴全宇宙萬有供給才能存在。因此,父母師長、社會大眾給我們多少因緣,我們能不回饋別人的因緣嗎?

三、惜緣惜福、有益人群的生命。以上兩種人都不健全,第三種人就比較像個人了,因為他懂得愛惜世間因緣,也很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福報。他把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結合在一起,所以自己得到多少,也肯付出多少,於是有的人用體力為人群服務,有的人用智慧為社會奉獻,有的人用心力為人類祝福。這個世界,就是靠著這許多像樣的人在行人道,發展人的本懷,乃至社會各界孜孜不息,努力於造福人群,所以社會才能正常發展,否則人間真是不堪設想。

四、犧牲奉獻、同體共生的生命。世間許多人默默在為人間奉獻,例如一些修橋鋪路的善人、冒險拓荒的能人、創造福利的仁人、維護公眾安全的俠士,他們有的著書立說,有的出錢出力,有的研究發明,有的甚至自我犧牲,把一生的歲月、時間,奉獻給人間共有。所以,抱有“同體共生”之觀念的生命,給予無緣的大慈,施以同體的大悲,像佛陀、菩薩,以及其他宗教的教徒,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誌士仁人,這種生命才是最崇高偉大的生命。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生命,在生命的層次裏,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不妨三思。

生命七件事

過去的家庭主婦,每天從早到晚忙著一家人的三餐飲食,生活裏時時都離不開“開門七件事”,也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所謂“民以食為天”,生活上的開門七件事,其實就是生命交關的七種資糧,略述其義如下:

一、柴——生命的熱力。中國人向來習慣以熱食為主,上古時代,先民發明了火,這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利用柴火,把東西煮成熟食,這就好比生命中的熱力。人畢竟不是冷血動物,人類生命的意義,要講究熱力。有熱力才能動員,有熱力才能前進,有熱力才能向上,有熱力才能有所作為。所以,一個人的生命中,不能少了熱力,就如一個家庭中不能沒有柴火一樣。

二、米——生命的資糧。人要維持生命,必須靠三餐飲食。人類的飲食,主要有五穀雜糧,其中又以米食居多。米煮成了飯,飯食供給人體所需的熱能,讓人能生存下去,不至於像打野食的動物,有一餐沒一餐的。如果生活不正常,性格自然難以溫和。

三、油——生命的滋潤。機械少了機油的潤滑,轉動不靈活。人的身體裏,少了食油的養分,營養不均衡,缺乏體力,就像機器運轉不順,所以食油也是生命中不可少的重要成分。

四、鹽——生命的動力。任何美味的佳肴,都少不得加一點鹽巴。我們不能小看一點點的鹽巴,它不但能使飲食更加美味,尤其人體如果缺少鹽分,就會甲狀腺機能失調,甚至失去生命的動力,所以鹽不容小視。

五、醬——生命的作料。一道菜,有時加一點醬料爆炒一番,不但色澤更美,而且更加香氣四溢;一盤美味的佳肴,有時再蘸一點醬料,更加可口下飯。所以,醬是三餐不可少的作料。就像我們的人生,不能一成不變地生活,偶爾做一些調劑,可以讓人生更加多彩多姿。

六、醋——生命的免疫。醋是酸味的,一般人以“吃醋”形容女性的嫉妒,所謂“醋性大發”。其實在我們的生命裏,吃醋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而不至於經常患病,所以三餐偶爾也要吃一點醋。尤其喜愛麵食的人,加一點醋,味道鮮美無比;主婦做菜時,加一點醋,更增美味。醋的可貴,不容曲解。

七、茶——生命的品位。西洋人喜歡喝咖啡,東方人喜歡喝茶。咖啡的刺激性,不若茶的溫和滋潤。中國人為了提倡喝茶,發明了茶道,客人來了,都會請喝一杯茶,以示禮貌。茶有消暑解渴、清痰潤喉的作用。一個家庭裏,要常備柴米油鹽醬醋等,同樣也要備上一杯茶,除了待客交際,有時自己疲勞了,清茶一杯,借著喝茶,稍事休息一番,不但蓄積生命的能量,同時也可品評一下生命的味道。

中國人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但是生命的資糧,也是人生的動力。假如生活中沒有了這些能源,生命就失去了動力。因此,對於人生的開門七件事,千萬不能小看它。

維生之計

人的一生,首先最需要解決的,莫過於如何維持生活。生活能維持,生命才能延續,進一步才能談到如何發展理想,所以“維生之計”是人生首要的課題。針對怎樣維生,提供數點如下:

一、開源節流。維持家庭生活,當然要有經濟來源,因此人要有工作,要懂得開發財源。有了正當的經濟來源與穩定的收入,還要懂得節約用度,否則再雄厚的財力,也經不起揮霍無度,所以“開源節流”是維持生活的長久之計。

二、量入為出。家庭生活要安定,每個月收入多少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重要的是會規劃、預算,要能“量入為出”。如果經常支出超出預算,“入不敷出”的結果,自然是出現財務危機。

三、要有餘糧。人要有“憂患意識”,晴天要備妥雨傘,以防下雨;白天要準備好手電筒,以免晚間停電。所謂“有時要想無時苦”,“家有餘糧”就不會有斷炊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