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家長如何直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做好學前準備工作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學之前幫助孩子做好學前準備工作是保證孩子學習順利的基礎。

孩子從入學開始,就麵臨著三個巨大的轉變:從家庭到學校的環境轉變,從被寵愛嗬護到被約束要求的氛圍轉變和從子女到學生的角色轉變。這還隻是三個主要方麵,由此還會衍生出一係列的轉變,例如作息習慣、行為習慣、思想意識、興趣愛好等許多方麵。這些轉變往往令孩子們無所適從。所以,提前幫助孩子做好適應這些轉變的準備,對於孩子的學習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實際上,我們一直在有意無意地做這方麵的工作,但是多數家長的做法缺少持續性和全麵性,所以效果經常不明顯。

比如,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們普遍擔心孩子們無法快速適應上述轉變,這方麵的工作做得比較充分。但是從孩子上小學開始,不少家長就隻是與孩子進行簡單的交流,甚至隻是囑咐幾句了事。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中小學與幼兒園的環境氛圍有很大的區別,對孩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此而言,對於不少孩子來說,這樣的角色轉變也有相當的難度。比如,不少初中生的在校時間基本上被老師安排得滿滿的,甚至課外時間也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他們隻需要照做就可以了。可一到高中,越來越多的自習時間和課外時間是需要孩子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安排的,這本來是一種很合理的做法,因為孩子在這一階段的學情差異很大,教師很難完全統一孩子的學習安排。但不少孩子就是因為無法適應這一轉變,手足無措,有的白白浪費了時間,有的安排不合理,使學習事倍功半。

那究竟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呢?最主要的是設法讓孩子明白這一係列轉變,最好能想辦法讓孩子切身體會到這些轉變,並對這些轉變產生興趣和憧憬。比如,我們在孩子即將進幼兒園時,就經常在孩子麵前念叨幼兒園如何好,有什麼好玩的東西,老師會教多少知識,小朋友們在一起如何開心,這實際上就是在告訴孩子,你要去幼兒園了,你要去麵對老師了,在玩之外,你還有新的事情要做了。有的家長會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帶孩子們去玩,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適應這些轉變。這都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一般而言,這一類孩子在入學時不僅沒有抗拒哭鬧的情況,反而充滿了期待。

但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們的這種耐心和細致逐漸消失了,往往隻是囑咐幾句:“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和同學們和睦相處。”家長們似乎覺得孩子應該可以適應這些轉變了,其實不然。比如說,在幼兒園,對孩子在學習文化知識上要求得並不很嚴格,首先是難度低,絕大多數知識是以識記為主,即便有理解的也很簡單;其次,孩子的時間非常充分,基本感覺不到壓力。小學就不同了,教學計劃安排得非常緊湊,課程表排得滿滿的,從語文的基本語法和數學的四則運算開始,理解性的東西越來越多,能力型的題也越來越多,孩子很容易產生不勝負荷的感覺。又比如,從小學開始,對紀律的要求比在幼兒園要高得多,偏偏孩子在這一階段的自主性和叛逆性越來越強,就很容易導致一係列問題的出現。有些孩子由反感被約束發展到反感老師,進而反感學習。

所以,家長在這個階段仍然要做足工作。

比如,不少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就開始滲透孩子上小學的準備工作。一些簡單的做法是:

孩子認識了一些漢字後,家長有意無意地把一些書擺在孩子麵前,津津有味地讀,甚至讀得哈哈大笑,孩子一看,卻發現有好多的字是自己不認識的,根本不知道書裏說的是什麼,這時家長告訴孩子:“這些書真的很有趣,爸爸看得都入迷了,小寶貝別著急,你上小學後,老師會教給你的。”越說不急他越急,甚至讓家長給他念。這時家長就要注意了,你拿書的時候隨便拿本什麼書都可以,但給孩子念的時候一定要說他聽得懂的,感興趣的,也就是說,你念的內容和書的內容也許完全不同,所以說,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書籍或者準備好給孩子念的內容。比如,你拿的是《史記》原本,但給孩子念的起碼應該是白話文;你拿的是《微積分》,孩子可能對那些公式計算有一種直觀上的興趣,但他隻是對那些彎彎曲曲的線條好奇,你說給他聽的內容也許是趣味數學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麼做必須是滲透性的,最好不要一本正經地對孩子說,你還有很多不懂的知識,比如說什麼。

孩子學會唱歌以後,家長可以引導他:“你知道怎麼把字變成好聽的歌嗎?”當孩子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後,可以讓他知道小學語文老師教的東西會幫他實現這個夢想。

在這個方麵,帶孩子去少年宮和科學館是個很好的主意。

其他方麵的轉變也是如此,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參觀一下小學生戴著紅領巾排成整齊的隊列在做操、升旗,參觀小學生更為豐富的課餘生活,讓孩子產生一種向往。他會想著:我將來站隊比他們站得更整齊,我將來升旗要把旗子升得更高。

家長們可以在與孩子聊天的時候,回顧一下自己上小學時的一些趣事,在講述的過程當中穿插小學階段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讓孩子在有意無意之間有一點心理準備。但是千萬不要很嚴肅地對孩子說:“小學比幼兒園的要求要嚴格得多,競爭也激烈得多了,你有很多知識要學,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樣貪玩了。”小孩子哪裏懂得要求嚴格競爭激烈對自己有什麼意義,這些話隻能讓他對即將開始的學習說“不”。

有位家長在孩子即將進入小學時,與孩子做遊戲,其中一個是“數豆豆”:把豆子擺成幾行幾列,然後與孩子比看誰數得快。孩子總是輸,這時家長說:“媽媽小時候數豆子比你還慢,與小朋友比賽經常輸,後來一位小學老師教了媽媽一個神奇的口訣,媽媽就能很快地數出來了。你將來學了這個以後啊一定比媽媽數得還快。”孩子從此以後時時記著要學這個神奇口訣,學數學的時候特別用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開學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能為孩子注入充分的學習動力,非常有助於孩子下一階段的學習。家長們還應該注意,這樣的工作不是在某個時間段裏集中可以完成的,比如,小學三年級以前和三年級以後的情況就有比較大的差別,所以這個工作要持續進行。

這個工作在初中和高中時做起來就比較難一些,因為孩子們已經不再像小學時那麼好奇,很容易跟著家長的思路走。這使得許多家長大傷腦筋,最終隻能大談考高中考大學的重要性,這反過來又可能增加孩子對學習的抗拒心理。所以我想就此強調,培養對學習的興趣,一定要從娃娃抓起,常抓不懈。這個工作越靠後,難度越大。

其實難做不意味著沒法做,比如,在孩子即將進入中學前,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比較複雜的物理和化學現象,當他們感興趣時,用簡單的介紹說明其中的奧妙,然後適當地點一下,他們在中學裏會學到更多奇妙的東西。

例如,一位家長曾經借著一次不太明顯的日偏食的機會對孩子提出了一個要求:不用墨鏡,隻用兩張白紙能不能觀測到日偏食的現象,孩子無法可施,家長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讓孩子在白紙上看到了日偏食現象,然後引導孩子明白借助中學物理知識可以做到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這就非常有利於提高孩子對中學物理的興趣。

在孩子即將進入高中時,可以請老師們給他們簡單地講解一下初高中知識之間的聯係,讓孩子知道原來初中學到的知識在高中還可以變出這麼多的花樣,他就會對高中學習產生期待。但這不是補課,用不著讓孩子一定要學會什麼。

這裏有幾個要點:

①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興趣隻能由引導得來,絕對無法用強迫實現。

孩子的興趣是多方麵的,而玩是他們最大的興趣,所以我們盡量想辦法把孩子在其他方麵的興趣與學習聯係起來;即便做不到這一點,也不能以打壓的方式強迫孩子改變興趣。如果孩子現在想踢球,那就先讓他好好踢一場,當他踢累了的時候,自然就會想著找一個新的興奮點,這時再“乘虛而入”,效果就要好得多。所以要想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最好先讓孩子在其他興趣上有一點疲勞度。

其實,在不同科目上也是這樣,他現在想做數學題,你就別急著提高他對語文的興趣,否則孩子會反感。等他數學做累了,給他放一段肖邦的樂曲,如果他喜歡聽,就可以和他談談肖邦,當他表現出興趣時,可以推薦他讀一讀相關的文章,比如蘇教版高中教材中就有《肖邦故園》。

通過巧妙的遊戲和競賽激發孩子的興趣是很明智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在上麵提到的家長利用日偏食的機會教育孩子的案例,家長可以多了解一些趣味科學案例,在與孩子的遊戲和競賽中把知識和興趣“潤物細無聲”地滲透給孩子。

②把孩子原有的興趣與學習知識聯係起來,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循序漸進。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興趣,隻是這些興趣未必對學習有直接的好處,所以經常有家長感歎孩子的某些興趣成了學習的絆腳石,自然也就成了家長教育孩子的絆腳石。其實,事情往往不是那麼絕對的,因為任何現象中都蘊涵著科學的道理,隻要家長引導孩子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就可以把這些興趣轉化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例如,一位家長利用孩子喜歡打乒乓球的興趣,向孩子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乒乓球拍的一麵是光滑的,另一麵卻是不光滑的?然後引導孩子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

有個孩子從小淘氣,不喜歡遵守紀律,也就是因為淘氣,所以他特別喜歡打仗的遊戲,覺得隻有打仗才過癮,想怎麼打怎麼打。於是家長經常帶他看軍旅題材的影視節目,逐步引導他認識到,隻有遵守紀律的戰士才是能打勝仗的戰士,慢慢地幫孩子改掉了這個毛病。更妙的是,當孩子即將進入初中的時候,家長意識到原先簡單的思想工作可能會失效,於是又把一些不守紀律卻能打勝仗的影視內容介紹給他,並與孩子一起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讓孩子深刻認識到其中蘊涵的辯證關係,從而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在前文中也多次提到,可能有的孩子不喜歡學習,但很少有孩子對做人這個問題不關注的,我們就可以先與孩子在這個問題上取得共識,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從而為他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③讓孩子做老師,提供運用知識的機會。

多數孩子對於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都抱有很大的興趣,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從中收獲極大的成就感;即便是年齡較大的孩子,也覺得自己可以少學點,但別人的求助不幫忙有點說不過去。我有個學生曾經很不喜歡學數學,數學課經常睡覺,於是,我囑咐他周圍的同學比較頻繁地請教他數學問題,慢慢地,這個孩子開始聽數學課了,也開始向老師提問了,雖然他有時隻是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同學們的求助,但數學成績還是提高很快。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巧妙的思路扭轉孩子某些方麵的劣勢,收到殊途同歸的效果。這其中最徹底的方式之一就是反轉雙方的角色。

比如,與其陪著孩子做作業,幹巴巴地檢查孩子的功課,不如對孩子說:“今天我接到一個任務,剛好要用到你正在學的知識,你能給我講解一下嗎?”家長還可以創設一些情形,模擬某些事件讓孩子解決。比如,我經常讓語文成績需要提高的學生幫助我批閱作業,他們要完成這個任務,就一定要掌握足夠的知識,所以在批閱的時候會不斷地提問,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比課堂學習還要好。

孩子不喜歡學幾何時,一位家長就對孩子說:“過幾天我要定做一個容器,需要事先估計一下成本,但我小時候學的幾何知識不夠用了,你幫我計算一下。”然後把一個複雜容器的圖紙和基礎數據給了孩子。孩子在幫父母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就學到了很多落下的幾何知識,也逐漸地提高了對幾何的興趣。

④把握頻率和時間長度。

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以上方法可以多多益善,隻要不讓孩子感到疲憊和厭倦就可以。但對於中學生,就要有一個尺度。一來中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重,不宜太多地占用時間;二來他們的思想逐漸獨立,你想這麼做的時候他未必願意,比如你想和他談肖邦的時候他卻想休息,你想讓他幫你解決問題時他卻讓你找別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就要注意控製頻率和每次的時間長度。一般而言,如果是剛剛開始嚐試這種方法,遊戲可以每兩到三天做一次,讓孩子當老師每周一次或者半個月一次都可以。而且要注意方式和創設的情形要靈活多樣,避免孩子因為形式單一而感到枯燥。

⑤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