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熱愛(代後記)
去年五月的一天,鄞州區文聯施孝峰主席給我打來電話,問我有沒有興趣寫寫鄞州區的那些博物館?說這也是當時區委宣傳部王海娟部長的意思。之前,王部長也跟我聊起過這個選題。我說考慮一下,主要怕身體吃不消。領導很是理解,容我想想再作答複。
當施主席第二次打電話來問,我就很爽快地接受了這個創作任務。不過,任務是接下了,這文章怎麼寫心裏還是沒底。鄞州區到底有多少家博物館?每家博物館有些什麼亮點?怎麼寫?都是比較模糊的。後來,通過區博物館協會,拿到了名錄和聯係方式,於是開始了我的走讀鄞州博物館之旅。
身為鄞州人,很慚愧自己對腳下的這塊土地並不太了解。關於她的曆史底蘊,關於她的人文氣息,關於她的山水風情,等等。我竟然長時間地忽略,很少靜下心來,認真地思量過,更不用說要提煉她的精神內涵了。
直到我走進一家又一家博物館,又一次次走出來,坐在電腦前梳理自己走讀的感受,這才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為之傾倒、迷戀。這確實是個值得一寫的好題材,隻是由於我的水平有限,最後端上來會是道什麼樣的風味菜,隻有請大家品嚐後再給答案了。
這部書稿,原計劃半年完成,結果花了一年時間。除了個人的原因,還有在實際創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難。有資料的找資料,沒資料的也得想辦法,這些都是很費時間的活。印象最深的是寫中醫藥博物館,手頭上資料一點都沒有,去了一趟,還是空白。沒辦法,我隻好根據館裏的一堂一賦兩文來深化展開。為了寫好這篇文章,買了好幾本有關中醫藥的書籍,向中醫朋友請教。第一稿完成後,發給館長審閱。他給我提了些意見,我又根據他的意見和建議,再次進行修改。最後,這位很有個性的館長給我發來了“修改稿敬讀,大快吾心,通俗之語,意理明達,具教啟之義,達科宣之功”的短信。能得到這樣的評價,我很開心。
就這樣,我有意識地放慢腳步,一篇篇慢慢磨。既然寫了,盡量要把它寫好。領導要求這本書具有“文學性、可讀性、史實性”的“三性”特征。我想,達不到“三性”,“兩性”還是要有的吧。
要想收獲,就得有付出。在寫作過程中,我學到了不少知識,也開闊了視野。最重要的,是通過博物館這個載體,認識了站在它們背後的一群人。為了辦好博物館,他們付出了很多。像知青博物館的葉館長,以館為家,滿腦子就想著怎麼把知青這篇大文章做好。居家博物園的翁館長,為了辦博物館,從富翁到負翁,等等。我想,如果沒有一種高遠的境界,他們根本就沒必要去做這種費心又費錢的事情。
除了已經建成的外,現在鄞州區在建和籌建中的博物館還有許多家。我去過籌建中的寧波百美甬式家具博物館和酒文化博物館。甬式家具博物館籌備處設在一家企業裏麵,負責人是一位很年輕的吳聖東先生,寧波的媒體曾經報道過他父親吳慈的收藏故事。吳慈先生對甬式家具的收藏,遵循一條“隻買進,不賣出”的原則。而要堅持這條原則,是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後盾。可他們,並非那種實力雄厚的企業家。結果,就這樣守著滿屋子的“寶貝”,卻過著清貧的日子,這是很令人感動的一種精神。
在走讀過程中,讓我感到溫暖的事情很多。到寧波(鄞州)知青博物館和籌建中的酒文化博物館去,老知青鄔毛銀老師專程陪同。酒文化博物館籌建處設在寧波王升大食品有限公司內,老總王升大先生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其他博物館也一樣,隻要我事先聯係過,大家都會給予我方便和配合。區宣傳部和文聯的領導也時時關心我的身體狀況和創作進度,同意我一次次推遲交稿時間。
這次,我隻寫了16家已建成開放的博物館,(其中有一家現在行政上歸屬於東錢湖管委會)感覺這文章才做了一半。還有許多各有特色的博物館,不久將綻放在鄞州的大地上,我會繼續這趟博物館之旅。因為,在行走的過程中,我已深深熱愛。
感謝所有支持我創作的區宣傳部、區文聯領導,區博物館協會、各博物館負責人及各位老師、朋友。沒有你們,就不會有這部作品的問世。感謝寧波文化名人周時奮老師在百忙之中,欣然為拙作寫序。感謝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鮑賢倫老師題寫書名。感謝區文聯錢德祥老師對拙作提出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修正參考資料及原稿中的一些錯誤。
謝謝你們!
在今後的歲月裏,我會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腳下的這塊熱土,親近它,喜歡它,讚美它!
天 涯
2011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