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書寫完了,從書本裏走出來,與我的讀者再隨便聊上幾句,許是一件比寫作更為愉快的事情。
這是我寫得最苦的一部書。苦在哪裏?
一是題材難啃;
二是采訪太難;
三是寫作期間患了頸椎病;
四是采寫時間緊張。
但我們的時代需要科學家,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科學家。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科學家,想想看,我們今天和明天的日子會是個什麼樣子?
於是就堅持著寫完了這本書。盡管留下了缺陷與遺憾。
有必要說明一點的是,863計劃是係統工程,是群體行為,它所取得的成就,並非僅僅是幾個、十幾個科學家所為,而是群體智慧的結晶,是成千上萬個有名的和無聞的、前台的和後台的科技工作者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結果。至於書中寫到的人物,隻是這個群體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麵、一個代表而已。
由於種種客觀原因,許多有成就的863專家都未能寫進此書,如航天領域的閔桂榮、材料領域的吳鋒、信息領域的鍾義信、能源領域的王大中以及曾漢民、談大龍、賈培發、陳大海等等。這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借此機會,讓我謹向參加863計劃的所有專家和工作人員致以深深的敬意!
此外,還需提及的是,本書在采訪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部長朱麗蘭、科技部辦工廳主任蒙建東、高技術司司長冀複生、科技部秘書長林泉和科技部機關、863計劃辦公室、863計劃各領域、各主題辦公室以及出版社、評論界、新聞界的鼎力支持。在此,我謹一並表示誠摯的感謝!
李鳴生
1997年12月8日寫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