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時代“新”父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溝通和教養(三)
製訂規範
在生活的競賽中,父母是教練,孩子是球員,共同製訂一套彼此都能接納的“遊戲規則”是製勝的保證。
1.製訂規範。做父母最大的挑戰,便是製訂家中的規矩。為維持家中的紀律,很多父母會把它和“懲罰”畫上等號,但規範必須是幫助孩子步入成熟和獨立的規範,是協助他預防和糾正錯誤的過程,讓孩子知道如何自己下決定,學會自動自發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規範是與孩子平等討論而建立的協議,通過雙方對此協議的尊重和遵守,讓孩子學會自我規範,走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成熟且獨立的坦途。
2.學著改變自己。這是規範製訂之前的主要條件。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決定”任何一個人的思想或行為,能決定的隻有自己的改變。所以,想受到孩子尊重,先要尊重孩子。製訂規範前,要讓孩子了解你想解決問題、相互溝通的誠意。你們是平等的個體,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他們擁有自己的意見,有其獨立思考的模式。父母要真正尊重他,他才可能對父母產生自發性的尊重。
3.製訂協議規範的步驟。
(1)澄清問題。父母與子女將彼此對問題的看法提出來,強調的是事實陳述,而不是情緒反應。換言之,要就事論事,不要借題發揮。
(2)腦力激蕩、角色扮演。開誠布公地與對方交換問題解決方式的建議。這時,一個好方法是“角色扮演”,鼓勵雙方互換角色,父母去體會子女表達的意見,子女也設身處地去感覺父母的想法和考慮,互相問對方:“如果你是我,會怎麼處理?”找出各種解決分歧和問題的可能方法。
(3)選擇最好的結論。借由上麵各種解決方法的討論,對各種建議作評價,在雙方都能接納的前提下,選擇一個最好的結論。
(4)規範製訂後,最重要的是共同遵守的誠意,使規範成為“非強迫”性自發行為的動力,如此規範才能持久。當然,親子之間也需要互相給一段適應時間,定期作評估,使規範永遠切合實際環境和需要。父母的身教重於一切,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雙親的標準也需一致,以免孩子無所適從。
雙贏策略幫你化解青春期親子衝突
其實在每個家庭中,經常都會有父母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產生衝突的時候,這些問題不全是父母的原因,也不全是屬於子女的,我們隻能說是“親子關係有了問題”。
“衝突”是人際關係健康的試金石,也是一種可以增強或削弱關係的轉機,它可以使彼此距離變得更遠或更近。大多數父母都無法接納“衝突是生活的一部分”這個事實。把家庭中的衝突當成是自然現象,對孩子而言是較健康的,孩子可以學習如何化解它,當作生活中其他衝突的借鑒。而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化解衝突。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認為,解決親子間的衝突不過是誰輸或誰贏的問題,於是管教不是過於嚴格,便是過於寬大。這種態度是因為父母認為衝突是一場權力的鬥爭。而相對的,孩子也會認為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一場輸贏之爭……
如今,不少父母麵臨親子衝突時,隻想到兩種解決策略:
第一種策略(親贏子輸):當父母與子女有了衝突後,由父母決定解決策略是什麼,然後宣布出來,希望孩子接納。如果孩子不喜歡,父母會想法子說服其接納;若說服失敗,便會用權威來迫使子女順從。
第二種策略(子贏親輸):當衝突發生時,父母也許還沒想到解決策略,或是想說服子女接納自己方法時,子女反而有自己的主張想勸服父母接納。如果父母抗拒,孩子也會使用各種策略逼使父母屈服。
然而,這兩種策略並不能真正解決衝突,即使衝突後雙方表麵上或暫時維持一段時間的相安無事,但矛盾卻延長或暗藏了下去,這隻會給雙方帶來一場更大的衝突。如果父母真的是如自己常說的“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就必須學習以一種“雙贏”的策略來解決親子衝突。因為,唯有這個策略才能防範孩子誤入歧途,才能幫助孩子成長得更好。
新觀念:雙贏策略
上述解決親子間衝突的策略不管誰贏,總有一方輸:子輸或親輸。二者都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當父母們知道除了上述兩種策略外還有第三種策略時,都不禁鬆了口氣。
雙贏策略經常使用在擁有平等或相當權力的兩個人之間。當兩個人有同等權力時,他們絕不會用第一種策略,因為他們無法控製對方,也無法因此而化解衝突。所以會采用非爭權力的策略來化解衝突,這個策略是雙方都可以接納的解決方法。
雙贏策略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不同的用法,但它的原則是尋求一個親子雙方都能接納的解決方法。
雙贏策略為什麼會有效
1.可以引起孩子的實踐動機。使用雙贏策略並不一定保證孩子會立刻去實行雙方同意的方法,但是會增加他盡快去做的可能性。孩子會認為這是他的決定,他有責任去兌現自己的承諾。此外,他認為父母沒有用權威來強迫他,而是尊重他的意願。
2.有機會去尋找高質量的解決方案。使用雙贏策略會產生較有創意、較有效的解決之道,因為它是由父母子女共同想出來的,集思廣益的結果自然比單方麵想的辦法高明。
3.可以發展孩子的思考技巧。雙贏策略鼓勵孩子去想辦法,所以也是一種心智的訓練,是一項挑戰。在這種訓練下的孩子比起在第一種、第二種策略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有較高的心智能力、思考能力。
4.較少的敵對、較多的關愛。當父母與孩子一起想辦法時,他們往往會經曆一種更深的關愛和溫情。因為雙方都會為對方著想,考慮對方的需要、尊重對方的權利,從而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5.能找到真正的問題。當父母使用第一種策略(親贏)時,他們很難發現真正困擾孩子的問題是什麼。因為使用權威的結果,往往阻斷了溝通的渠道,讓父母沒有機會去探討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裏。而雙贏策略可以讓孩子表達他真正的感覺,讓父母和孩子在相互溝通中,把真正的問題給挖掘出來。
6.把孩子當大人看待。雙贏策略是把孩子看成跟朋友一樣,使孩子感到父母信任他,平等對待他。
7.雙贏策略是一種行為改變技術。雙贏策略會使孩子真正改變,這種改變不隻是表麵的,更是內在的。而且,使用雙贏策略後,父母會發現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改善了,他的表達方法變得更加坦誠,個性也變得更加獨立和自信。
雙贏策略的解疑
在經過一些實際經驗後,雙贏策略的效果被許多父母肯定,但是有一些父母還是對它存有疑惑,以下就一些常見的疑問加以說明:
1.雙贏策略隻是舊時家庭會議的代名詞嗎?
有些排斥雙贏策略的家長認為,這隻是以前他們用在自己身上老套的“家庭會議”,都是以父母為中心的,目的是教導或教訓子女。然而,雙贏策略是一種解決衝突的方法,它並不是要父母用這種策略來教訓子女,采取這種策略時也沒用所謂的“主導者”身份。參與的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大家一起來解決問題。
2.使用雙贏策略意味著向孩子“屈服”?
有些父母會以為使用雙贏策略等於向孩子投降或讓步。其實它跟第二種策略是不同的,第二種策略(子贏)是讓孩子得逞,雙贏策略是皆大歡喜。如果父母覺得自己是向孩子投降,那使用的仍然是第二種策略。
也有不少父母把雙贏策略看成是妥協,他們得到的較少,而必須多給孩子讓步。雙贏策略是一種妥協,但絕不是以放棄父母的需求來跟孩子妥協。采用此種策略不見得人人滿意,但至少不會引起憤怒和怨恨,因為大多數時間讓孩子失望的不是父母,而可能是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如天氣或運氣等使他不能順心如願。何況孩子會認為這種解決方法是他們同意的,萬一沒達到他們的要求,也不會歸咎於父母。
3.人多較難達成協議?
我們常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就是人多嘴雜,難以達成協議。這種觀念盛行是因為大部分人少有機會來參與決定,終其一生,經常被別人牽著走。小時候,父母以第一種策略來控製孩子,長大後孩子又聽命於其他權威的象征。隻要父母肯給孩子機會,找到有創意和相互可以接納的解決辦法,人多一樣可以達成協議。
4.雙贏策略費時太久?
雙贏策略確實較費時,但要花多少時間,還要看問題的性質和父母子女尋找方法的意願。但長遠來看,雙贏策略最大的好處還是在於省時省力,因為它可以將衝突一次性永遠解決掉!
5.父母若夠聰明,使用第一種策略不是很好嗎?
不隻是父母有這些觀念,曆史上許多暴君和獨裁者都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誰能否認父母比孩子聰明和經驗多的觀念呢?然而當父母回想一下自己的父母常用第一種策略(親贏)來控製自己時,自己會覺得父母比較聰明、有經驗嗎?答案是完全否定的。父母會較聰明嗎?父母確實有不少寶貴的經驗和智慧,但不一定適合孩子的需要。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認知,雖然不一定對,但是若父母對他們的想法一再壓抑遏製,隻會導致親子間對立衝突的升級。
6.會失去孩子的“尊敬”?
有些父母,尤其是父親,很擔心使用雙贏策略會失去孩子對他們的尊敬。但是父母提到尊敬時,其實是指“尊敬權威”。換言之,是“害怕”,擔心孩子不“怕”他們,不肯服從他們。然而想一想,我們尊重一個人,是因為那人表現出他的能力或學識,才會“贏得”我們的尊敬。同樣的,大多數父母知道他們不能“強迫”孩子尊敬,隻能“贏得”孩子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