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20世紀70年代初,在一次治理海河的工程中,因不怕吃苦,舍得流汗,我被評為“五好民兵”,海河指揮部在發給喜報的同時,獎給我一個日記本。從那時起,我便用這個日記本,從第一頁開始記一些“國家大事”、“實事政治”、毛主席最新指示等,並抄錄一些當時流行的《英雄讚歌》、《誰不說俺家鄉好》等電影歌曲。在以後的治河工程以及農業生產中,我經常聽到成年人們說的一些在我聽來覺得很有意思的話,如“海河出了整半年,見了母豬賽貂嬋”、“夜間下雨白天晴,要想歇工萬不能”,以及施工快要結束,民工們即將回家時說的“推小車兒的拾了個褡背——有盼(袢)了”等等,我就將這些話在日記本的最後一頁開始往前記。由於文化較低,當時也不知道這是方言諺語、歇後語,隻是覺得好玩而已。
後來,我從事了新聞報道工作。在采訪中,不同的采訪對象總會說出一些個性明顯的語言,這些語言大多伴有方言的色彩。於是,我仍沿用過去的記事方法,正式采訪以及會議記錄等,從采訪本兒的前邊向後記;而聽到的方言詞彙、俗語諺語、歇後語、童謠民謠、黃段子等均記在采訪本兒的後邊。久而久之,我記錄了70多個本子。
在即將離開一線工作崗位之際,我對這些舊本子進行整理時,突然覺得,如果把這40多年來記載的這些靜海方言等內容的詞彙、俗語整理成一本小冊子,或許能夠豐富靜海的文化,也符合“文化興縣”的要求。於是利用虎年春節的假日,我將這些內容做了全麵整理,進行編選、注釋、歸納後,分成四個部分。春節一上班,請我的同事王能軍、馬國慶、董祺、郭立柱四位同誌利用業餘時間幫助打印、校對,完成了初稿的整理。
本書在整理和編寫過程中,一直得到了靜海縣政協領導的大力支持,倪福江主席,盧鳳華、張金麗等副主席不但非常關注,而且親自審閱文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在此,對縣政協各位領導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為了使這本小冊子的內容更豐富、注釋更準確,我分別請國家文物局的夏桐鬱先生、北京體育大學的門慧豐先生、廣西美協的郭齡先生等原籍是靜海的前輩們幫助回憶和完善。並請我的老領導、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仲恒同誌,老師和朋友王瑞祥、孫革、孫德民、李仲森、楊伯良、祝誌俊、單立成、武德巍、郭步景、舒英橋(按姓氏筆畫為序)等先生幫助進一步充實內容,規範詞語注釋等,這才有了這本小冊子。在這裏,我對各位前輩、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以及幫助打印的同事們給予的大力幫助表示衷心地感謝。
方言和語言一樣,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而與時俱進的。沒有生命力的方言將會消亡,與社會發展合拍的方言將會作為交際工具而繼續為我們服務。
由於個人水平有限,又是突發奇想、心血來潮而為之,本書對於靜海的整體方言僅僅是以斑窺豹了。歡迎家鄉父老批評指正,期盼有識之士繼續充實完善,讓我們的家鄉話更好地服務家鄉人。
王 強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