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3)

第十章

為了腳下這片土地——唐海縣第一農場“雙爭雙建”黨建工作紀實高偉王麗紅這是一個求真務實的基層黨委,他們“敢於承擔、敢於超越”,書寫著新時期為民謀福的靚麗篇章。這是一群奮發有為的農墾創業者,他們用傳承了55年的農墾精神,詮釋著新時期共產黨人的價值所在。唐海縣一農場,1956年建場,作為全縣建場最早的農場,曾是柏各莊國營農場總場所在地。今天,一農場黨委傳承農墾創業精神,肩負造福一方責任,高舉鮮紅的黨旗,鬥誌昂揚、意氣風發的走進新時代……“雙爭雙建”--一個嶄新的名詞,是一農場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創聞名全省的“三化四級管理”新模式之後,順勢而為的又一項黨建工作創新。爭當農工群眾貼心人曹夢媛是一個重症白血病患者,幾經在生死邊緣徘徊。一農場黨委發起圓夢救助行動,用大愛佑護了風雨中搖曳的蓓蕾。曹夢媛父親說,當時孩子得了這個病,我們都沒抱生的希望。沒想到的是農場黨委伸出援助之手,總共救助金額達30多萬,才有了夢媛的今天。黨委真是我們的貼心人。像小夢媛這樣得到救助的在一農場並不是個體,離退休幹部及遺屬、老黨員、老勞模及殘疾人、大病戶等弱勢群體成為農場關愛和救助的對象,搭建一個愛心救助平台成為民心所向。作為河北省首家場級愛心互助機構,唐海縣一農場愛心互助協會成立3年來,先後麵向全場450多戶弱勢群體進行慰問,出台了2萬元以上大病農戶救助、中專以上畢業生扶助、殘疾人分類救助等措施,落實資金70餘萬元,成為建場50年來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愛心活動平台。在連續兩年舉辦的“夕陽正紅”九九重陽聯誼會上,先後表彰老有所為的老幹部、含辛茹苦的好母親、同甘共苦好夫妻、孝敬長輩好兒女等典型,在全場倡導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爭當農工群眾貼心人活動中,一個個群眾貼心幹部,從點滴做起,事無巨細,為百姓奔波、操勞,諾踐著入黨時的錚錚誓言。他們的黨員風範、幹部風采,猶如一麵麵鮮豔的紅旗遍插群眾心頭,譜寫著一首首愛的頌歌,傳唱在百姓心中。爭做科學致富帶頭人愛心的傳遞凝聚了民心、激起了全民創業的熱情。全場黨員一批黨群聯戶致富典型脫穎而出。萬盛製衣常君梅,自己出資幫助身體孱弱職工在家開分廠,實行利潤分成;永豐村農機經營大戶秦愛福,率先實施機械化種植,幫助周邊群眾推廣,降低勞動強度。海濱村農業觀光園於慶寶,自投資金建成沼氣池,免費供周邊農戶使用沼氣;農資經銷大戶劉豔利、曹相存,自己墊資向農戶賒銷農資產品,降低農戶致富的資金壓力;祥源村黨支部利用傳統的稻田養蟹優勢為農戶簽訂訂單1000畝;祥和村黨支部扶持建立以泥鰍和蓮藕、蔬菜套樣等新模式為主體的“紹豐荷園”示範基地;隆合村黨支部積極規劃占地近百畝、投資1000萬元的畜牧園區建設,為群眾探索增收致富的新途徑;虹橋村黨支部扶持建立存欄5萬隻年產蛋900噸的榮元蛋雞養殖廠。像這樣的黨群聯戶致富典型,先後在雙爭雙建活動中湧現。作為農工群眾致富的帶頭人,一農場農技示範中心全力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實施稻田養蟹(墾育88、E28、海繁6號)、粳稻209品種實驗、緩釋肥實驗(墾育38新係、墾育59)、稻田養泥鰍、電生功能水等5個模式的實驗示範工作。建立試驗種植鹽生綠化苗木20畝、38種類的鹽堿地苗木繁育基地,切實把農技示範中心建成引領農工群眾科技致富的前沿,建成農業生產的科技服務龍頭。建永葆先進性的黨員隊伍為了提高黨員的基本素質,農場黨委利用黨校開展周五學習活動,對機關村隊黨員幹部進行知識培訓,先後學習了“責任勝於能力”、“敬業精神”,開展了“立足崗位比貢獻、創先爭優當模範”演講比賽、黨的知識競賽等係列活動,提高了黨員隊伍的先進性。隨著“雙爭雙建”的開展,黨委成員定期與村隊黨員見麵座談,形成長效機製。240多名村隊黨員在黨旗麵前,主動、自願承諾,為自己定崗定責。近年來,總投入1400多萬元的“造福百姓十件實事”出台實施,成為彙集民意、凝聚民心的惠民之舉。20年來的首次大清淤破冰完工,有效的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農工在農業生產上的抗災能力;在三個麵積大、人口多、狀況差的村隊,投資300多萬元,實施了文明生態村創建;重啟了癱瘓近20年的村級醫療網絡,讓百姓們享受到“小病不出門”的市民待遇;愛心互助協會創全縣場級首例,進一步填補了各級救助政策在基層的空白,使弱勢群體重獲生活的信心;安全飲水工程在全場同時鋪開完工,全場萬餘百姓喝上了放心水;高質量實施了鄉道建設,形成了“三橫七縱”的網格化布局,疏通了群眾致富的血脈;村民中心建設、美化綠化一場、教育資源整合穩步前行……2011年,農場本著群眾的訴求,自籌資金150多萬元,把剩餘的6個村隊的村道全部鋪成高標注的石渣路,解決群眾出行難和雨後排水難問題。投資近200萬元,新建、改建公廁15所,推行公廁“旱改水”工作,加大小型挖掘機、垃圾清運車等衛生保潔設施投入,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投資50萬元,完成衛生院手術室整體改造升級,與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聯手,常設專家門診,並開展大型義診活動,解決群眾的就醫難問題。投資30萬元,在各村隊布設消防栓,提升處置火災等安全事件的能力。今年5月,總投資1440萬元的國家級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部完工。項目工程施工中,農場領導實行一線責任管理製,黨員幹部責任到人,分工協作,形成了比質量、趕進度的氛圍。如今,項目區內水工建築物煥然一新,農田道路成為水泥路及高標準石渣路,農田林網全部重新種植,東西進排水渠道平整取直,農田設施實現了根本性改觀,為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實現農工增收奠定了基礎條件。去年來,農場成立黨員致富幫扶基金,以黨員幹部捐資10餘萬元、農場注資20萬元的方式,立足水稻新品種種植、淡水養殖、稻田養蟹等低風險產業,篩選出三有(有創業項目、有致富能力、有良好信譽)黨員戶進行致富扶助,由村隊書記、隊長等管理幹部進行擔保,形成了黨內互動幫助機製,有效的加強了黨內關愛。建永葆生命力的活動陣地本著“渲染黨群、寓教於樂”的出發點,農場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農墾新園”,把文化長廊、櫥窗、廉石與綠地公園、運動健身場所等設施融於一體,成為黨員幹部的教育陣地、百姓樹新風、提正氣的活動陣地和群眾健身娛樂的休閑場所。依托文化活動中心,開展了“創文明文化家庭、建立體文化陣地”工程,實行了公共圖書“雙免”、“雙有”活動,為群眾免費辦證4000多份,借出圖書8000餘冊次。進一步整合了廉政文化專欄、活動室、成人教育、愛心互助等平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之成為陶冶情操、“潤物無聲”的黨員教育新陣地。先後代表唐山市承接了省和國家出版署的驗收,得到了參觀領導的高度評價。去年來,黨委還投資130萬元,新建永康村、虹橋村2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將籃球場、羽毛球場、群眾娛樂小廣場、圖書室、村民調解室等資源的有機整合。活動場所建設是基礎,宣傳陣地是保障。去年,一農場投資10萬多元,建立了農場廣播中心,重啟癱瘓10餘年的廣播宣傳網絡,覆蓋全場14個村隊、20多個自然村,有效的保證了黨的聲音傳達到基層每一個角落。一農場黨委書記李學軍說,農場把“五大中心”建設作為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引擎。以農場的大文化陣地、精神文明發散地、社會和諧穩壓器定位的文化活動中心;以農民“生產之家”和“農技試驗基地”定位的農技示範中心;為全場婦女進行生理和心裏健康服務定位的婦女活動中心;以提高群眾法律意識,提供法律、維權義務服務定位的法律服務中心;以撒播文明到全場每一個角落定位的廣播中心相繼建成運行,把一農場打造成政通人和、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的快樂家園。“雙爭雙建”活動的開展,加強了黨員幹部的戰鬥力、凝聚力、向心力,呈現了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麵。近年來,這場先後獲得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振興唐山先進單位”、“文明村鎮”、“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百萬群眾戶外建設活動先進單位”等稱號;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教育工作先進場鎮”等榮譽。2011年,一農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振興唐海突出貢獻單位”榮譽稱號。今天的新農墾人沒有沉寂在以往的成績中。在“融入新區、一體發展”的建設大潮中,一農場黨委肩負起建設城郊型衛星城鎮的新使命,他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關於曹妃甸文化的命題與思考孫武勳一曹妃甸,一個流傳著奇美傳說的沙島,一個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高地,一個燃燒著希望和憧憬美好未來的港灣。在血與火、靈與肉的激情碰撞中巍然屹立在唐山南隅、渤海灣畔。曹妃甸,據傳為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春天,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車馬舟楫路過此地,有一曹姓妃子隨軍伴駕,不幸身染沉屙,一病不起,香消玉殞,葬於沙島。也有一說曹妃乃此地一漁民女子,叫曹嫻,溫性嫻淑,美麗質樸,唐王東征駐節甸島,曹嫻親調漁羹慰勞君臣,遂冊為妃,後隨軍遠征,回程中病死在島上,太宗痛悼,旨意建殿,四時祭祀,成就一段千古佳話。歲月如歌,滄桑巨變。昔時荒島,任風起雲湧,潮起潮落,古老的記憶與時光流轉,終於迎來了驚濤拍岸,萬帆競發的春天。2005年2月,國家正式批準首鋼東遷曹妃甸。以此為標誌,一場大規模的以現代大港口、大工業為主的開發建設高潮風起雲湧。伴隨著開發建設的興起,曹妃甸不僅成為一個環渤海、環京津及唐山市新的開發區、新增長極的經濟名片,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在經濟上不僅實現總量的增加,在政治層麵上則實施了以循環經濟區綜合改革的先行試點並積累了寶貴經驗。2010年,曹妃甸新區實現GDP283億元,財政收入33億元,給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國內外媒體廣泛而全麵地報道了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曹妃甸速度”和“曹妃甸精神”。“曹妃甸精神”是一種有特定內涵的文化符號。它的基本內容是“鍥而不舍、勇於開拓的創業精神,精心謀劃、審慎決策的科學精神,心係大局、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和真抓實幹、艱苦奮鬥的奉獻精神”。它在曹妃甸這塊“黃金寶地”上生成,又在曹妃甸這塊希望的土地上延伸開去,激勵著人們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一種精神或者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必然有其源遠流長的曆史淵由和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我們唐山是有著悠久曆史、光榮傳統和創造精神的沃土,冀東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據厚重的板塊並閃爍著耀眼的特質。尤其在近代,唐山開風氣之先,為中國的現代工業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裏誕生了第一桶機製水泥,第一座機械化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氣機車和第一件衛生潔具,這幾個“第一”使唐山享有“近代中國工業的搖籃”的美譽。伴隨著工業成長和社會進步而生成的人文精神,也日益彰顯出它光芒四射的活力: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價值取向,以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為時代特征,主線連貫,主題鮮明且一脈相承的新唐山人文精神。這先後體現在“鐵肩擔道義”的李大釗精神,被毛澤東同誌特別讚譽的開灤“特別能戰鬥精神”,“窮棒子精神”,受到周總理讚揚的“當代愚公”精神。有江澤民同誌親筆題詞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等等。做為這些精神的延續,唐山市委八屆四次全會總結和提煉出了新唐山人文精神:“感恩、博愛、開放、超越”。這種表述,內容豐富,凝煉準確,充分表達了唐山人民精神世界的升華和追求目標的遠大。在這裏,感恩是基礎,博愛是源泉,開放是動力,超越是目標,奉獻是保證。唐山,正在這種新的人文精神指引下,以燕山的偉岸、灤河的清澈和渤海的博大譜寫富民強市、和諧共進新的時代篇章。二做為新唐山開拓奮進、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曹妃甸新區成為時代進步的縮影、改革開放的平台和地域文化窗口。做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曹妃甸文化”這一命題應運而生,引起專業人士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為什麼如此重視?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一個地方的文化是它的根,是它的靈魂。不重視文化,不重視軟實力的打造提升,硬實力必然受影響,即便上去了,也不能持久。那麼,什麼是曹妃甸文化的內涵和特質呢?這就是:以冀東傳統地域文化為根脈,以頌揚創業精神為主線,以反映波瀾壯闊的改革建設成就為主要內容,以文學為主體,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記錄唐山曹妃甸地區的經濟社會和人文現狀,從而高揚旗幟、激勵鬥誌,科學發展、促進和諧。在這種文化現象的主旨之下,一批文學作家及愛好者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之中,鍥而不舍,孜孜以求,近三年來以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通訊、小說等題材謳歌時代,歌頌光明,記錄曹妃甸19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如火如荼的開發建設情況,先後出專著5部,電視劇本3部,散文詩歌約60餘萬字,在宣傳唐山、宣傳唐海、宣傳曹妃甸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其中,孫夢成、劉蘭朝撰寫的《大唐曹妃》長篇小說入選開灤集團籌資擬拍的電影藍本。曹妃甸文化,說到底是冀東文化、唐山文化、灤河文化、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上述文化的關係,我以為有三個要點必須理清:一、它是新唐山人文精神及曆史文脈的傳承和延伸;二、新時期新條件下的開放、包容與創新;三、麵向未來的影響力提升和活動空間的擴大。這三方麵互相交織、作用和影響,給曹妃甸文化提出了新的動力要求和品質目標。三唱響曹妃甸文化,打靚曹妃甸文化品牌,必須與弘揚新唐山人文精神結合起來,開拓開去。其精神實質和核心內涵,即“感恩、博愛、開放、超越”這八字箴言,是曹妃甸文化也必須具備並光大的內涵。前四個字是對人性本能的呼喚,後四個字是做事敬業的要求。唐山經過百年工業化進程的艱難探索,經過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的浴火重生、鳳凰湟槃般的洗禮,已成為一座英雄的城市,感恩的城市,充滿大愛的城市。南方冰凍,唐山十三位農民兄弟的義舉感動三湘,影響全國;汶川、玉樹大地震,唐山的救援隊第一時間到達災區,捐款、捐物,救死扶傷,以無私奉獻與回報贏得廣泛尊重。這些是我們唐山、是曹妃甸的光榮,是我們必須永遠珍惜的精神財富。“愛人者,人恒愛之”,我們一定要把這熾熱的愛心傳遞下去,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們的手中、在我們的筆下熠熠生輝,給人間以溫暖,促社會以和諧。唱響曹妃甸文化,打靚曹妃甸文化品牌,必須兼收並蓄,開拓創新。曹妃甸文化首先是開放包容的文化,又必須是昂揚向上、棄舊圖新的文化。要把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東西拿來我用,取精用宏,去偽存真,在吸引繼承中提煉精髓,在激濁揚清中明辨是非,在開拓創新中拓野提質。隻有這樣,曹妃甸文化才能真正成為一種有生命力的、雅俗共賞的特色文化;也惟其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才能保證其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做大做強、長盛不衰。唱響曹妃甸文化,打靚曹妃甸文化品牌,必須大手筆、高站位做好規劃,提升影響力。這個規劃和目標,不應隻管“十二五”,而應當瞄準未來、謀劃長遠,以高起點的文化產業規劃引領發展,使文化成為拉動曹妃甸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組高速機車”。1、構建自己的平麵和立體的宣傳網絡,辦好報紙、電台電視台和網絡,利用掌握的輿情工具,開足馬力,在國際國內廣泛宣傳曹妃甸,擴大和提升曹妃甸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實實在在的軟實力烘托硬實力。2、辦好以《金海灣》為龍頭的文化、文學刊物,建設好作家隊伍,設計專題,從小說、詩歌、戲劇、民俗鄉土文化等方麵,充分挖掘曆史文化資源與現實需要,出精品、推力作、做包裝,以此來豐富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人們對文化的需求。3、體製創新,政策扶持,廣納賢士、集思廣益。要建立政府支持,政策引導,民間推動,群眾參與的機製,實行經文聯姻,文產互動,走出去、請進來,放大曹妃甸文化的品牌效應,成為有產業支撐,有地域特色,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流派,使其在文化生產力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進而在國家和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4、團結協作,資源共享。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孤立的文化,都必須綠葉紅花、相得益彰。曹妃甸文化要同灤河文化、唐山文化(如“冀東三枝花”)等互相借鑒;信息共享,同舟共濟,優勢互補,共創整個冀東文化大繁榮、大和諧的局麵。5、加大扶持關注的力度,把曹妃甸文化上升為“官方層麵”。黨政軍群各方麵要悉心指導支持、嗬護和關愛,使之成為功在當代、存續千秋的一項“德政工程”。在軟硬件投入上真正到位,在曹妃甸科學發展大合唱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靚麗音符,從而奏出更加響亮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