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莫以成敗論英雄
樊東屏
曆史從來不允許假設。
但我們仍然要推出一個假設。
那就是,倘若光緒真的不死, 中國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結論是: 中國的政壇將會出現地動山搖般的震蕩。
可是曆史開了個玩笑,讓光緒在垂死的慈禧那雙渾濁目光的注視下,含恨而去。
光緒本想有一番作為,但他失敗了,他沒有熬到可以複出的那一天,曆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他舒展報負的壯誌成了一個永遠的夢。
光緒變法強國的心願並非隻是一時心血來潮。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 日本天皇為了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帶頭節衣縮食以示垂範。而在與日本一衣帶水的清朝老大帝國,舉國上下卻仍在渾渾噩噩、歌舞升平,慈禧太後的儲秀官裏,桌子上擺的仍然是令人眼花繚亂價值上千兩銀子的禦膳。
民眾渾渾噩噩,朝廷歌舞升平、窮奢極欲, 中國焉能不敗!?
荒淫無度和節儉強國必然導致了中日兩國在戰爭中的不同結甲午戰爭後的另一個結果是:意欲圖強的光緒與抱殘守缺的慈禧開始分道楊鐮。
一個是要勵誌圖新,挽大廈於將傾,
一個是絕不放權,置江山社援於不顧。
一個是變法革新的代表,
一個是封建獨載的像征。
光緒本可不問國事,在宮中享受他錦衣玉食、繽妃繞身的帝王生活,雖在慈禧麵前唯唯諾諾,但仍然是“一人之下,億萬人之上”,他何以選擇了一條“另類”的道路?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後, 悲憤流淚的光緒皇帝以頭擊牆,他似被一股天外之力猛擊一掌,從此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改革之路。
他難道不清楚,變法即意味著皇權的削弱;意味著他將在法律的約束下生活;意味著他可能失去各種與生俱來的特權;意味著民眾會時刻監督著他的一舉一動;甚至,意味著在他死後有可能無法進入列祖列宗的陵寢。
光緒肯定心中有數,他明白變法在惠民惠國的前提下,會導致皇族特權的削弱甚至消亡。縱觀曆史,一個人最難放下的,便是個人、家族以及群體的私利,在二者的權衡和博弈中,公心往往會在私利麵前敗下陣來,這也是曆史上的“怪圈”和“周期律”,而且致今困擾著人們。
但令我們不得不感啃的是,光緒以一個帝王之尊,居然吐出
“吾欲救中國,要權何用”的話語,雖然有不成熟和幼稚的成份,但卻令人不得不感懷至深。僅此一點,光緒便比被一些人大加追捧的康熙、乾隆更值得紀念。
令人遺憾的是,一個肯於放下個人私利和統治集團特權的封莫以成敗論英雄建君王,在中南海流台苦撐苦熬了十年之後,卻沒有等到“那一天”的到來,這絕對是個悲劇。
但光緒是個悲劇英雄;
而英雄是值得人們紀念的。
又, 當初籌謀選題之時,想到的第一執筆人選就是來自陝西的布衣曆史學者石之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