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後記

我生長在黑河旁的一個小村莊,自幼頭枕河水的濤聲,目送遠去的河水,聽著河水的歌謠,仰望頭頂的群星,俯瞰大地的牛羊,腳踩路邊的馬蓮花,躺在農家院落的棗樹下看月圓月缺,在綠色田園裏慢慢成長,長大後我離開黑河畔的小村莊,走進縣城,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在工作期間,我曾在板橋烽燧上看到一個有一尺長的腳印,他真實的印在一個用來碼築長城烽燧的土砌上,我背著它走下了板橋烽燧,背著它往下走的時候,我揣摩著這個巨人應該在兩米以上,也就是說我背伏著巨人行走,與巨人對話,與曆史對話;同樣在羊台山烽燧,我用手刨開腐朽的柴草,在柴草和灰燼的廢墟中撿起一個生鐵鑄成的箭頭,拿著箭頭,麵對遙遠的大橫山,我做了一個拉弓的架勢,那是一種衝天的豪氣,一種回歸和複古古代戰場的瞬間綻放;同樣,我在梨園口關柵的煉鋼爐前,在深不可測的爐台前,我撿起了被風蝕雨淋成鏽跡斑斑的半截釕扣,它在默默的向我訴說五十年代的大煉鋼鐵的衝天幹勁,這些工作之餘的意外收獲,為我的散文創作提供了鮮活的第一手資料,這些獨特的生活經曆是別人所沒有的,有了這些獨特的生活閱曆,加上我的所見所聞以及我的所思所想,提煉升華成一篇篇描寫家園的雋美散文,這本起名叫《家園》的集子,說是用筆寫出來的,還不如說是用腳丈量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文積澱厚重的昭武故地,寥泉古城,梨園丹霞以及沙河大地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走出來的;聽黑河兩岸,祁連山下農閑時節老人們吼秦腔,唱酒歌,念寶卷,講故事,喧閑謊喧出來的。麵對城市瘋長的高樓,麵對人們瘋長的欲望,我們幾乎忘記了回歸的路,我們渴望內心的那片寧靜,於是在假日紛紛走出城市,走向鄉村的田園,走向高山大川,在自然的熏陶下,回歸到樸實本真的自我中,極力尋找田園風光的鄉村之路,尋找紅棗飄香的家園。

這本集子所收的散文作品,都是進入新的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利用業餘時間創作並發表在省市級文學刊物上的一部分作品,有些作品還被國內一些選刊選載,在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感謝編者和讀者的厚愛,感謝生活,感謝養育我的昭武大地,是這塊熱土給了我靈性,點燃了我的激情,因為有了這些純真的元素,才有這本集子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