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挨罵,是假的。
為官一方,要出政績。而能做出政績的有幾人?升了,誰不是為自己的官路精心設計?能多一個頭銜,能爬高一步,誰不想步步青雲?
你的路,他的路,我的路,都是一樣的,隻不過你姓張,他姓王,我姓孫。你是處長,他是局長,我是部長。高度不同,策略大差不差,套路大同小異。
坐在這個位置上,在家族裏,也算是個人物了。
難道,真的要這樣走完不長的路,平平淡淡?
雖不是省城人,但是在這兒都十多年了,也算半個省城人了。雖不是故鄉,時間長了,早就成了故鄉。
當年調進省城,還清楚地記得省城的模樣。
高樓沒有幾座,道路破破爛爛,街上人都不多。
回首處,換了人間。
高樓起了又起,路修了再修,橋一座一座,街上的時尚達人摩登有餘。
然而這隻是一麵。
和平了,就要發展,這是時代的主旋律。
人和人要比,比能力,比財富,比活法。城市和城市要比,比環境,比富裕,比位置。比,是一種氣魄,是一種膽識,是一份政績。
這兒聖人誕生過,這兒百家爭鳴過,這兒母親河依然入海,這兒東嶽依然巍峨,輝煌的傳家寶不能忘,卻不是永遠值得稱道的資本。
一輪一輪的規劃,似乎為省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東部高新區,西部新城區,中部南部現代化城區,北部濱河新區,一個健全的現代化大都市的框架呼之欲出。每一次規劃方案出台,都會征集市民的意見,每一次征集意見,都會有同樣的苦惱。一個老城躺在自滿的安樂窩裏,不知進取,人家都小康了,我們還處於溫飽狀態。省城的冬天不是書頁上的水墨畫,還是讓省城的四季都好看一些吧。城市太髒,管理無秩序,就像一個哪兒好走就走哪兒的大市場。城市根本就不是城市,過了河,就是農村,簡直不相信這就是省城……
政績,看什麼?鮮花綠地,安居樂業,還是漂亮的高樓大廈?
環境好了,人才會留下來,才會熱愛這裏;心安了,才會紮根,才會建設家園。
就像這輩子過去了一大半一樣,省城也隻是建設了一半,發展了一半。
站在眾泉彙成的湖畔,南部的山隱隱可現,南部可以說是省城的市區。往北,說是郊區,甚至農村,絲毫不誇張。
那一天,騎上自行車,從西向東,沿著北城,才看清了省城。低矮的平房,幹涸的小河,毀損的街道,這可是人相守的家園?汽車駛過激起滿地塵土,滾滾濃煙仰天長嘯,這市場那市場無規則亂放,這可是一個省的城市模板?
罵得好,罵得對,為官一方,就要出政績。這麼多的事需要做,這麼多現狀需要改善,卻躺在安樂窩裏不思進取,看不到該忙碌的方向,挨罵是逃不了的。
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零零散散的一堆事誰能顧得過來,一家人過日子還要操持呢,何況一個城市,幾百萬人?
說什麼都是借口,都是沒有理由的理由。
苦幹幾年,實現省城大變樣,這句口號喊了多年,也見了一定成效,可是不持續,不踐行,變樣也隻是小打小鬧,成不了大氣候。
他們都這樣了,又不是自己一個人的罪過,管這些事不是自傷腦筋?
一個市的市長,就要管理好自己的城市,就要建設好自己的城市,就要發展好自己的城市。否則,公仆就是奴隸主,隻知道剝削,不知道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