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放假半天(1 / 3)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唐、宋時期的揚州,是江南最繁華的地方,也是最奢靡的地方。

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係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於現在的“省”。揚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下轄九江郡、丹陽郡、廬江郡、會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國等五郡一國,管轄的範圍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曆陽(今安徽和縣),又從會稽郡中析出吳郡(範圍為太湖流域及今浙江省西北部),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公元88年,六安國並入廬江郡。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唐代揚州在蜀岡下築起了南北十五裏、東西七裏的“羅城”,把蜀岡下麵沿古運河的東南一大片居民區和工商業者居住地包進城內,形成市井相連的“十裏長街”。山上的叫“子城”或“牙城”,是官府、衙門的集中之地。也就是說唐代的揚州城包括子城和羅城,杜牧詩句中的“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兩重城”就是指的羅城和子城。揚州也由一個政治、軍事城堡轉變為經濟文化城市。

提到宋代揚州,人們最易想起薑夔的詞“廢池喬木,尤厭言兵”,自從金兵南下,揚州戰火紛飛的日子就沒有斷過。但縱觀北宋、南宋的揚州,不僅有金剛怒目的鐵血性格,還有承繼發揚盛唐餘韻的風流雅韻。

和平時期的揚州,總是勇做發展的弄潮兒。北宋時期的揚州,繁盛雖不及盛唐,但憑借漕運之便,仍有“萬商落日船交尾”的壯觀景象,揚州的造船技術成為當時的“國標”。經濟的繁榮帶來文化的鼎盛。使揚州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揚州園林佳作迭出,萬花園、平山堂、真州東園至今仍為後人津津樂道;在揚州為官的文壇領袖歐陽修、蘇東坡和著名詩人王禹偁、韓琦等創作不輟,為揚州文學史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章。揚州作家的本土軍團也不乏大家。秦少遊、王令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占一席之地。徐鉉、徐鍇兄弟德文並重,享譽於世。詩文俱佳,考訂的《說文解字》精校詳考,援古證今,被奉為圭臬。書法方麵,兄弟二人也卓然為名家。宋代揚州的學術研討風氣甚濃,名噪一時的“二十四橋之謎”最初就是北宋沈括求解的。如今揚州的市花瓊花、芍藥也是在宋代走紅的,歐陽修、王禹偁是瓊花最早的形象代言人,“四相簪花”的傳奇則讓“金帶圍”名滿天下。

揚州,這裏算是歐家眾人在中原的最後一站,隨後就要出海,去往那茫茫大海之上的日本國了!相傳鑒真和尚六次出海才到達了日本國,當然那也是鑒真和尚不走運。

第一次東渡日本,鑒真和弟子祥彥等21人從揚州出發,因受到官廳幹涉而失敗。

第二次東渡他買了軍船,采辦了不少佛像、佛具、經疏、藥品、香料等,隨行的弟子和技術人員達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長江口,就受風擊破損,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麵又因觸礁而告失敗。

第四次出海,公元744年,鑒真準備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溫州途中被官廳追及,強製回揚州,第四次東渡又沒有成功。

第五次,748年6月27日,鑒真進行第五次東渡,他從揚州出發,在舟山群島停泊三個月後橫渡東海時又遇到台風,在海上漂流了14天後,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縣。在輾轉返回揚州途中,弟子祥彥和日本學僧榮睿相繼去世,鑒真本人也因長途跋涉,暑熱染病,雙目失明。

第六次:鑒真未因失明而灰心喪誌,又過了5年,66歲高齡的失明老人,毅然決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9日,他離開揚州龍興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從沙洲的黃泗浦出發,直駛日本。12月20日中午,這位夙誌不變、決心東渡弘法的盲僧,終於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兒島縣川邊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陸,隨行的有普照、法進和思托等人。40多天後,鑒真一行到達當時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為首的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轟動日本全國。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於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圓寂,終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