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曆二十三年,楚國都城逐鹿城,發生了許多的故事。
那之後,這座經曆數百年風雨的城池裏大多數人,都學會了一首來自城外某個地方傳來的打油詩。
塌了一道城牆,死了一位將軍。
殺了一個和尚,賠了一城兒郎。
打了一場敗仗,贏了滿城荒涼。
那一年,北魏大軍南下,一路直破進逐鹿城下,圍城三日,養精蓄銳,隻為一朝城破,入城大殺四方。
第三天中午,北魏軍營裏,孤身走出一位和尚,身旁再無他人。
那和尚從北魏將營而出,一路向前,走向逐鹿城城牆。
於是有人想射點什麼東西,比如袖中的連弩,或是豎在城牆上的守城巨弓。
可是城牆之上,楚國皇室司徒家最信任的那位將軍卻在手下的人探出連弩,拉開大弓之際揮手。
揮手,就是止令。
將在外,軍令有所為有所不為,那些張弓探弩的將士們雖有心抗命,在和尚來到城牆前先將他射殺於下,但此時畢竟不在城外,哪怕身後這座看似固若金湯的城池已經危在旦夕,但如山的軍令還是不可不為。
不可不為,不代表不可怨。
守城的將軍名叫樊湘,走過城池壓陣時看到手下諸多軍士眼裏疑惑甚至不滿怨恨的眼神,然後站在城牆下看著那名越走越近的和尚,眉頭緊鎖。
隨後微微一歎氣:“怎麼連你們也來了呢?”
站在一旁隨時候命的副官正在憂心戰局,卻聽到身旁眾人眼裏威武蓋世的將軍說出這樣大亂軍心的話,當下便要阻攔。
然而已經不用了……
一句話,如果連攔都不用攔了,那麼無非有兩種原因。
一種,是不用攔了,比如說話的人已經死了。
然而樊湘沒有死,他那高人一尺的身體就攔在眼前,像一座舉世無雙的城池。
那麼,不用攔的理由便隻剩下一種。
攔無可攔!!!
樊湘嘴裏片刻前還隻是在低聲哀歎的那一句莫名其妙的話早在副官反應過來之前,乘著秋風,被樊湘又一次大吼了出來,飄蕩在戰場之上。
怎麼連你們也來了?
連你們也來了?
你們也來了?
也來了?
滿城寂靜,身後的軍士們看著向著城下歇斯底裏咆哮的將軍隻感到不解,然後過了片刻,才有一些跟隨樊湘多年征戰的軍士,想起了一些事情,看了看城下越走越近的和尚那身雪白的僧袍,然後轉身。奔下城樓。
那是十年前,楚曆一十三年的秋天。
鎮國大將軍樊湘率領十萬大軍,殺破敵軍,如今日的北魏一樣不可一世。
然後在北魏都城外駐軍三日,班師回朝。
逐鹿城裏驕傲的楚人們,都以為這場本來要勝利的戰爭是因為朝廷的緣故才不了了之,卻隻有少數人,才知道個中緣由。
北魏那座危在旦夕的城池,在當年圍城三日後,城門大開,從裏麵走出了幾名和尚。
當時還年輕,心高氣傲的樊湘隻當這些和尚是北魏朝廷無奈找來做說客的小角色,便交代手下的人去打發掉那些和尚。
可是沒等到那些同樣帶著驕傲的楚兵們走到和尚麵前,便再也不用走了。
和尚們雙手合十,麵露慈悲,口中紛紛念起經文。
楚營裏,刮起了一陣秋風。
將營裏的樊湘和草場之上排兵列陣的士兵們,便是這秋風裏不堪一擊的落葉。
楚國伐魏之戰,止於魏都城門前三裏之地,止於那幾個和尚口中,十萬大軍隻有千餘人險死還生。
從那以後,世間所有應該知道的人就知道了一件事,遙遠的北魏都城,荒漠深處有一座山,山的名字叫須彌,山上住著一群穿著雪白的僧衣不怎麼喜歡說話的和尚,因為他們一開口,就是生靈塗炭。
這些故事,在楚國一直以來都是不傳之謎,就算是滿朝文武,知此事者也才不過寥寥數人。
不巧的是,這位副官,身為護國大將之一,正好知道這件事情。
副官想起了那些夕年的舊事,又看了一眼身旁近乎瘋癲一般的將軍,終於明白,城牆之下那名和尚,身為何人。
樊湘喉嚨裏傳來一陣聲音:“怪不得,我大楚由邊關至腹地,一路數十道關卡,十天十夜之間被人摧枯拉朽般攻入,竟連一個人都逃不出來……”
是啊,隻來了一個和尚,可他們還是來了。
話音未落,樊湘已從高高的城牆上一躍,城門前枯黃的秋草頓時陷下一個方圓一米的大圓,樊湘落在圓裏,低頭。右手向後伸出。
城門被人推開一條縫,那幾名之前從城樓上跑下來的士兵從裏麵跑出,抬著一柄長槍來到樊湘身後,將長槍遞到樊湘手上。
那些士兵的雙眼裏無不泛著凶光,甚至偶爾從沙啞的喉嚨裏陣陣響起野獸一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