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二十五章: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當誠實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的品質,我們,將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還是應該痛定思痛,為之深刻反思?
—題記
多年前,曾經年少輕狂自詡為半拉憤青的我對人與人的信任還滿懷信心。那時候的我,每當在路邊見到年邁或者年幼的乞丐,總會往他們手裏塞幾塊錢。塞完後,內心會油然而生一種“雷鋒”般的自我膨脹感,高大,而幸福。
那時候,“名牌”就是名牌。無論是“大白兔”奶糖還是“西湖牌”縫紉機,那口感和質量之過硬,在許多年後,仍令人唏噓不已。
多年後的今天,我還未曾老去,鬥誌也未曾泯滅,良知也還殘存。但我已經不敢隨便去扶在街邊摔倒的老人,因為我怕,我怕本就買不起“寶馬”的我,最終淪落到連自行車都買不起。
多年後的今天,即便是再大的“名牌”產品拿在手中,我也要端詳半天,猶豫不決。因為我怕,我怕這些“信得過”牛奶裏麵也會有三聚氰胺,怕這些“免檢”火腿裏麵也有瘦肉精,怕這些“優質獎章”白酒裏麵也有甲醇。
幾千萬的人千萬次的問,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現在的人到底怎麼了?與其追問一個一時說不清答案的問題,不如捫心自問:今天,你誠信了嗎?
今天,你有沒有明明是自己拍錯了號碼,還故意找茬,逼著網店店主給你免費退換貨。
今天,你有沒有因為一個路口沒安裝攝像頭,就頂著紅燈衝了過去。
今天,你有沒有為了省十幾塊的電影票錢,在網絡上搜索、看著所謂的槍版、盜版。
今天,你有沒有習慣性的跟客戶或者久未見麵的朋友寒暄著:“下次,下次,下次一定..”
下次,鬼知道有沒有下次,天曉得下次是什麼時候。
曾跟一位做電子商務多年的朋友談起他的生意,他告訴我:“現在的惡性競爭,已經導致如果不做假貨、水貨的話,根本賺不到錢。他雖有自己的底限,但如果繼續瞪眼爆虧下去的話,恐怕撐不了多久。”
聽完,唯有苦笑。做生意當然首先是要有利潤的,如此方能維持持續,即便是賺錢後再去做慈善,也需要利潤在先的前提。我唯有替他祈禱,祈禱在誠信的價值回歸之時,他還在艱難的維持著,沒有倒下。
這種感覺,讓人無奈,發人深省。就如當我驚訝的在某個“視信譽如生命”的電商平台上發現,竟然還有“差評師”和“刷信譽”這種職業的時候,我的心,有一種猛然被揪住的蒼涼。
這種蒼涼,與一些網店頭頂上閃閃發光的鑽石、皇冠形成絕妙的諷刺,仿佛在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一句廣告詞—“是刷出來的”。
弗朗西斯·福山在名著《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中曾告訴我們答案,他將華人圈歸於低信任度社會,症結在於缺乏社會的中間組織。
隻是,我們始終不願意相信,不願意正視。不得不說,正視現在,正視自身,也是一種誠信。如果你認為,誠信僅僅是個人問題,那我告訴你,大錯特錯!因為失信無法獲取各類貸款隻是小事一樁,羅裏吧嗦的大道理也不必再講,最後就讓我用兩個數據結尾吧:
據有關方麵統計,每年我國企業因為誠信缺失,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了6000億。
據BSA的研究報告:我國的盜版軟件率每降低10個百分點,將創造25萬個高科技就業崗位,160億美元的新經濟活動,以及44億美元的新增稅收收入,同時這些效益中的84%將使地方經濟受益。
數據總是駭人的,一個字,你懂得。如果,今天已經過去,那從明天開始,讓誠信的光輝在你身上閃耀吧,誠者自成,你,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