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純屬虛構。
曆史的車輪滾到了戰國中期。
和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一樣,中山國同為“千乘之國”,在這個“千乘之國”的中後期,即子好資和子唯尚父子執政期間,發生了一係列重大的曆史事件。
子好資是一個睿智賢能、銳意進取的君主,他從善如流,勤於國事,他繼承王位之後,帶著中山國走上了複興之路。
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成為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告失敗。此後,子好資開始在邊界修築長城,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
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山國國力日強,但美中不足的是子好資娶了衛國國君恒公之長女褒子媛以後,曆時五年不曾育有子嗣。子好資和褒子媛為此憂心忡忡、焦急萬分;母後蘭姬日夜焦慮,寢食難安,平常人家尚且有開枝散葉、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任務,更何況是君王之家呢?子嗣關係到宗廟社稷的穩固,更關係到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生死存亡。
滿朝文武官員都在為國家的命運和前途擔憂。中山國作為諸侯國,在王位的傳承上,始終沿襲傳兒子不傳兄弟的祖製,如果子好資和褒子媛沒有子嗣的話,那就不得不走周王朝之前“兄終弟繼”的老路,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兄弟子好治、子好弘、子好通和子好鑒中的一個。這四個人就是聲名顯赫的“中山四君”,即安平君、成陵君、齊景君和昭陽君,此四君,不僅擁有自己的封地,還有自己的軍隊,“中山四君”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此四君頗具才幹,且個個野心勃勃,四兄弟之間,也是各懷心思,明爭暗鬥,互相提防。朝野上下,乃至各諸侯國,都認為子好資的王權很快就會旁落到四君子的身上,好在子好資正值壯年,四兄弟之間又互有嫌隙和矛盾,再加上太後健在,四兄弟不敢造次,輕舉妄動,王位暫時無虞,但內憂已然存在。
內憂使子好資耿耿於懷,外患更使子好資寢食難安。
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很多諸侯國蠢蠢欲動,對內實行變法;對外秣馬厲兵。雄心勃勃、稱霸天下者比比皆是,特別是戰國七雄之“齊楚燕韓趙魏秦”,到戰國初期,春秋時期的一百零八個諸侯國僅剩下十幾個國家,弱小的國家都被他們吞並了。這正印證了那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老話。
中山國處在一個群雄爭霸的多事之秋。如果宗廟香火無繼,勢必會造成國家的動蕩,而國家的動蕩必然導致國家的消亡。“父位子承”則是保證宗廟社稷長治久安的不二法門。“中山四君”暗中勾結慫恿朝中大臣向子好資諫言早立儲君——即在四個兄弟中挑選一個人做王位繼承人,以早定人心,永絕後患,結果被母後蘭姬否決了;太後蘭姬也曾想從另外四個兒子中過繼一個男孩給子好資,但被大王和眾大臣否定了,因為如果這樣做的話,就等於是王權旁落。而王權的旁落必然導致中山國分崩離析。尾大不掉的四個兒子,他們不可一世,誰都不服誰。
太後權衡再三,隻得暫時作罷。
筆者所要講述的就是中山國消亡之前的一個掩埋於曆史塵埃下的故事。
在此期間,宮中有名望的禦醫都為褒子媛把過脈,看過病,用過偏方,但終不見佳音,母後蘭姬還派人遍請各國名醫給褒子媛把脈、問診、用藥,但一直沒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