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宜昌江灘(17)
十七、存在就是硬道理
因為那些歌舞的草台班子幾乎咫尺相隔,聲音側耳可聞,所以音箱一個比一個大,聲音一家比一家澎湃,更有趣的是,因為處於濱江公園裏麵,一邊是江邊的小道,有許多的散步者經過,一邊是沿江大道,公交車、私家車穿梭不停,除了想留住聽眾,也想給那些路過者留下好印象,各家班子的歌者都會使出渾身解數輪番上陣,也就有些競爭的味道,雖然表麵上各演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可是暗地裏卻卯足了勁,各有各的招數。
自從搬到葛洲壩區域以後,我就時不時的晚上會被為我健康著想的家人趕出門,也就經常會隔三差五的到三江橋下聽歌,慢慢地就看出了一些門道。比如各家都會為一些老聽眾、尤其是出錢捧場的人預備座椅、準備茶水、遞上香煙;也會有托在人群中領著叫好和鼓掌;更多的就是每個攤點都會有一個長得不錯的女子笑臉相迎,那種眉眼如畫、笑靨如花是那些老年聽眾所不能抗拒的。現在有些老年人本來就很寂寞,雖然衣食無憂,可是身邊連個說話的都沒有,花點錢有人為自己唱歌、還會熱情接待,兩個小時下來怎麼想都值!
各家歌舞的草台班子似乎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還在自己一起的歌手說不定明天就是別人家的*梁柱;今天這一家被聽眾圍得水泄不通,歌聲笑語不斷,說不定明天隻有寥寥幾個人,一點人氣也沒有;今天能收入不菲,明天說不定連電費都掙不回來;所以,像那種宜昌歇後語說的“駝子躂到街心裏--兩頭翹“(備注:宜昌話裏的躂到是摔倒的意思,躂的發音是da)的情況很少見,所以,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靠唱歌賣藝賺錢也就和宜昌話說的那樣:瞎子打夥計--逮到一回算一回(備注:宜昌人把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女人都稱為夥計,夥計的正確發音是huojie)!
雖然是自娛自樂,還能賺些小錢,但是他們既不到文化部門登記,也不和公安打招呼,打著某某藝術團的名號就從事演出,想一想也是有些目無政府的感覺。可是現在政府抓大放小,強調核心價值觀,除了做中國夢,還有亞太夢、世界夢,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就不要麻煩政府了、如今的宜昌長江邊上再也聽不見鏗鏘的碼頭號子,再也找不到民間藝人的身影,可是這樣的露天卡拉OK的形式、這些歌舞草台班子的表演也是一種新文化的標誌,而文化一旦形成、一旦滲透到市民中間,就成了宜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其實那些露天卡拉OK也好,歌舞的草台班子也罷,學生中考、高考的時候都會主動停止歌唱,每天晚上也就在十點以前就會自覺結束,警察開輛警車過來也會自覺地調低音量。本來就屬於自娛自樂,順便賺點電費、設備折舊費和夜宵錢無可厚非,唱歌的癮過足了,聽歌的興趣也滿足了,隻要不跑調、隻要有些樂感、隻要對節奏旋律把握得非常到位,隻要大家喜歡,音樂本身就會給所有人帶來歡樂。有些老人聽歌時間久了有了印象,也喜歡熱鬧,也不在乎幾個小錢,隻要開心就好;有些老人晚上也有了個去處,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不管是露天卡拉OK還是歌舞的草台班子,這都是一種文化,不屬於已經遠去的碼頭文化,也不屬於現在吹得一塌糊塗的社區文化,而隻是一種獨特的江灘文化。其實,換位思考一下,隻要那些攤點的聲音能小一些,收攤時間能早一點,不要影響周邊的居民休息就行了。再說,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大眾娛樂方式。這種娛樂形式就和廣場舞一樣,也是一種草根文化,存在決定意識,存在就是合理,存在就是硬道理,當然不可能強製性的取締,隻能給其生存的空間,至於什麼引導和規範,那就是官話,不說也罷。反正宜昌的江灘變成現在這樣燈光閃爍、歌聲不斷的公共休閑場所是再好不過了。不管看官是不是宜昌人,都應該在有空的時候到濱江公園來聽聽歌,也能多了解一些宜昌的風土人情和新的宜昌江灘文化。2014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