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當楊秀清向他尋求架橋之計時,唐正財能夠有條有理道:“眼下時值寒冬風大浪急,用小舟架浮橋已是不可能的了。卑職考慮再三,覺得隻有采用新法才可架起浮橋來。”
楊秀清急了:“什麼新法快快請講。”
唐正財道:“此次架橋不用一隻小舟,避開江麵大浪,用兩根又粗又長的大纜繩綁住無數筒木,每根筒木的距離不超過一米,拉直後將纜繩係在南北兩岸大樹上。再向筒木上鋪開木板,浮橋便成了。為防止中間一段落到水中,另用六、七條大船作橋墩。”
楊秀清大喜,拍拍唐正財肩頭,道:“妙!太妙了,有你這樣的智多星何愁長江不能過?典水匠,你即刻全力指揮架橋。”
唐正財應道:“卑職遵命。三日之內如江麵無橋,卑職寧願受軍法處置。”
唐正財辦事也算是雷厲風行,向東王立了軍令狀後,迅速組織人員做好架橋準備。
現實條件給唐正財的架橋計劃提供了方便。漢陽鎮上幾個木材商店正有大量又直又長的杉樹木堆在那裏;萬艘傳船隻提供了足夠的纜繩和木板。唐正財的架橋設想一當眾宣布,立即群情激昂。搬運杉木的;收集木板的;連接纜繩的,幹的熱火朝天。
唐正財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他這裏瞧一瞧、那裏看一看,偶爾向人們指點一下,用親切和藹的神情,說明這座橋應該怎樣構造。
唐正財精明強幹、待人和氣贏得了廣大兵士的好感,他每到一處,人們都愛和他說話主動提些問題,所以他身邊總是人群相圍。
唐正財也講究儀表風度,行走時總是挺胸收腹、步履穩健。
唐正財的架橋計劃進行得順利快速,一時間人人都在按他的設想辦事,唐正財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許多。
這下可激起了一個人的嫉妒。此人名叫張子朋,係北王韋昌輝妻兄。他性情懶散、頭腦糊塗,沒什麼能力卻偏偏又愛逞強,憑著妹夫韋昌輝的關係,當上了北王手下一名總製,此時被抽調到水師,直接受唐正財統領。
張子朋很不服氣,想想自己資格比唐正財老,後台比唐正財硬,憑什麼在唐正財手下聽差?因此不樂意聽從指揮。
可是唐正財卻偏偏叫他道:“張總製,請你帶一千人去收集木板。纜繩接好後就要鋪橋麵的,時間越快越好。”
張子朋倒還爽直:“我有點不想去呀。”
唐正財正色道:“東王誥諭:違令者斬。”
張子朋這才遵命而行。晚間,他去找韋昌輝喝著悶酒道:“北王,我看楊軍師用兵是堆柴碼磚後來居上。想這唐正財乃無名之輩,我們起義時他不知在何方玩耍?可他在嶽州率一小船隊加入水師後便被楊軍師看中,一躍當上典水匠,成為浩大水師的統領,如今我反倒聽他號令,氣煞人也!”
韋昌輝滿腹心思,道:“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呢?自從永安封王以後,我等俱受楊秀清節製,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人事任免升降褒貶,皆由他一手決斷,好不威風!他如今大肆破格用人、培植親信。弟雖為北王也屬他管,隻好忍氣吞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