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則擔任運輸物資,護送老幼病傷之責,由天王洪秀全親自率領,加上楊秀清協助指揮全軍。
大旺圩背山靠水,交通方便,原來就有許多民船停泊在河麵上。太平軍到時,窮苦船民紛紛要求加入隊伍,其中有一個領頭人名叫侯玉田,他為天王獻計道:“自古奪天下不能沒有水軍,朱元璋有了強大水師,才在鄱陽湖打敗陳友諒。天軍意在北上,此一路江河交錯,天王可廣收船隻,行軍自快速三分也!”
洪秀全眼下正招賢納士,遂委托侯玉田籌建水軍,自此太平軍勢力擴大到水麵上。陸路主力火速行軍,出大旺一路東行,走小路、取捷徑,很快到達藤縣大黎,神不知鬼不覺地拋開了烏蘭泰。
又正軍師蕭朝貴,命令部隊就地紮營,再作休整。征集糧草衣物,招收新兵,擴充隊伍。
大黎四麵皆山,周圍數百裏早有不少居民加入了拜會。現在大軍到此,貧苦民眾熱烈歡迎,踴躍參軍。很多人燒了自己的茅草屋,扶老攜幼,翻山越嶺參加自己的隊伍。小小的大黎山村,一時熱鬧非凡。
在參軍的青年農民中,有一對叔伯兄弟,哥哥名叫李秀成,身材瘦長;弟弟名叫李世賢,比哥哥要矮胖一些。兄弟倆在這大山之中,生活艱苦,早想攜帶全家離開這窮山溝。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了。
李秀成是個大孝子,他父親早逝,靠母親撫大他和同胞弟弟李明成。現在,他們全家入伍了,李秀成與弟弟年輕力壯,編在作戰部隊裏,而李母則是隨軍家屬,將送到水路木船上去。
李秀成揮淚送別母親,道:“阿媽,您老保重,兒子定會殺敵立功給您報喜的。”
李母用衣袖揩掉李秀成的淚水,道:“兒啊!別哭,你跟上大部隊好好幹,會有出息的。阿媽相信你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母子倆正依依惜別,突然,從後麵跑來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他生得眉清目秀,英俊貌美,隻可惜兩個眼睛下各有一顆黑痣,粗略看去,好像長了四隻眼睛,從麵容上看他就有與眾不同之處。山裏人迷信,有的說這孩子長了四隻眼睛,日後必然身手不凡,本事通天;有的說這孩子雙眼下長了淚痣,最終必有一段震天撼地的傷心事。總之人們像一個個看相先生,去預言這孩子將來的命運。
這孩子乳名陳丕成,長大後改名陳玉成,現在還不到十四歲,可是已受了很多很多苦了。他自幼父母雙亡,從小寄住在叔父陳承鎔家,還沒一扁擔高就幫助叔父挑水擔柴,耕田犁地,練出了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加之叔父陳承鎔不僅會開山種地,而且讀過私學,平日又愛看書,很有文化知識,閑時教陳玉成認字習文,所以,陳玉成有機會成為大將之才。
陳承鎔是藤縣早期拜上帝會員,積極參加反清鬥爭,金田團營時,便已率一部分人前往,一直在蕭朝貴部作文官,職位較高,太平軍主力由大旺東下藤縣,他曾出謀劃策。
陳玉成由於年紀小,隻得去童子軍走水路坐船而行。他十分高興,一路蹦蹦跳跳,很快趕到李母身邊,他調皮地說道:“報告李大媽,陳玉成也隨您走水路去。”
李秀成搭腔道:“小玉成,你叔父現在當官了,在咱藤縣可有名氣呢!”
陳玉成天真一笑,指指後麵,道:“囉,我叔父來了呢!”
陳承鎔大步而來。奉蕭朝貴之命,他一是指揮護送家屬、物資到水路上去;二是向天王彙報軍情,請示下一步行動。
李秀成早就認得陳承鎔,忙迎上去,立正行禮,道:“新兵李秀成給大人請安。”
陳承鎔微笑著拍拍他的肩頭,道:“我軍上下,皆為兄弟,無大人之稱你就叫我同鄉吧!秀成,好好幹,別給咱藤縣人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