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回金田被圍形勢萬分危急官村一戰局麵頓時好轉第一節
現在是太平天國起義八個月以來,最危險、最緊急的時刻。雙髻山、風門坳相繼失守,三萬兵士,已隻剩下兩萬,且還有老弱病傷,能夠作戰的實際不過一萬人。而在太平軍周圍,三萬名清兵在賽尚阿統帥下,形成了一個環形包圍圈。太平軍緊縮在金田、新圩、莫村等地,西北麵有向榮率一萬多人追擊;東南麵有烏蘭泰帶一萬多人堵截。太平軍危在旦夕。
向榮在攻下了風門坳之後,大喜不已,想想自己連接取勝,*得發匪龜縮在一個狹小地帶。憑著自己多年的軍事經驗,向榮洋洋得意地認為:所謂太平天國,滅亡就在眼前了。
通過雙髻山,風門坳兩次戰役,向榮對張國梁已是十分喜愛。他覺得張國梁是位智勇雙全,不可多得的將才。他曾想破格提拔張國梁為總兵一級官,可是朝廷戒忌張國梁是天地會叛將,不肯加以重用。為此,向榮很覺得對不起張國梁,道:“老弟,像你這樣的將才,朝廷內打著燈籠也難找啊!可惜當初投錯了門庭。沒關係,跟著我好好幹,日後自有高官厚祿。”
向榮站在風門坳山頂,遠望一片田野蔥蔥,村落稀稀的平原,對張國梁感慨萬千地說道:“老弟,你看這金田、新圩一帶景色多美!簡直是一首田園詩。可惜呀!出了這夥亂世匪徒。眼看這裏就要戰火紛飛,腥風血雨了。蒼天何以生就了這夥亡命之徒呢?”
張國梁肩胛上還帶著箭傷,幫著繃帶。傷口十分疼痛,眉頭一個勁地皺。他本是個無文化的賭徒,此刻對主子的這般文雅毫無興趣,隻是傷口疼得他嘴裏噝噝響。
向榮這才注意到他是個剛剛受傷的人,於是叫了一副擔架,派人送他到桂林省城療養。臨別時,向榮再三囑咐張國梁:“安心養傷,不要牽掛部隊。發匪已山窮水盡,走投無路。待我們凱旋而歸時,在桂林見。”
張國梁躺在擔架上,眼望對自己關懷備至的主子,心裏充滿感激。
向榮看著張國梁的擔架,已經消失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他即刻轉過身來對綏靖鎮總兵李伏道:“李總兵,現在機不可失。發匪處於我四麵包圍之中,已成甕中之鱉,任我宰割也!不過,人急則發狂,狗急則跳牆。為確保全殲發匪,你即刻繞道而行,找到東麵主將烏蘭泰,約定於八月二十八日上午,同時由東西兩麵出兵,一舉全殲發匪於金田、新圩一帶。”
綏靖鎮總兵李伏遵令而去,帶幾個隨從策馬繞道,從紫荊山來到平南、桂平兩縣交界處,找到了烏蘭泰,交上向榮書信。
烏蘭泰拆信一看,隻見上寫:“都統大人台鑒:發匪近日已被我軍連接擊潰,整個紫荊山得以收複。發匪隱藏於金田、新圩、莫村一帶,人數不過兩萬,且多老弱病傷,已不堪我三萬兵勇一擊也!為確保全殲發匪,不使一人漏網,都統大人勢必率部與我從東西兩麵夾擊,一舉根除朝廷大患。如我倆攜起手來,同心協力,共滅發匪於紫荊山下,無疑有蓋世之功。望大人切不可失信,請於八月二十八日晨,與我配合,同時發兵,兩麵夾擊。”
末尾有向榮的簽名。烏蘭泰看了隻是淡淡一笑,他將信收起來,對李伏道:“李總兵,請回去轉告向提督,就說我烏某信已收到,叫他放心,東南麵有我軍把守,發匪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