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於盛唐時期,祖籍隴西成紀,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公元701年李白即生於碎葉。
公元705年,他五歲時,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蜀郡綿州昌隆縣青蓮鄉,開始接受啟蒙教育。
公元711年開始,李白開始讀諸子史籍,公元715年喜好作賦,劍術,奇書,神仙。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遊曆。公元717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寫“長短經”的趙蕤為師。
趙蕤唐朝道家末枝縱橫家,讀百家書,博於韜略,長於經世,他視功名如糞土,視富貴如浮雲,自幼好帝王之學,“博學韜衿,長於經世”,並且“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因此聞名於當世,李白對他極為推崇,跟隨他學**王學和縱橫術。
學習一年有餘,這段時期的學習對李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718年,李白在戴天山大明寺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等地。
公元720年,李白二十歲,出遊cd、峨嵋山,謁頲於cd,頲甚讚其才,複勵之以學。
公元721年,李白二十一歲,春歸家昌明,此後三年均在匡山讀書。
公元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再遊cd、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
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歲,春三月自三峽東下,經荊門山至江陵,在江陵與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相遇,夏遊洞庭湖、廬山,秋遊金陵。
司馬承禎說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這一年的李白,飄逸孤高,心雄萬夫,器宇不凡。
與司馬承禎分別後,他打算去會稽一遊,從金陵去往會稽的途中,一日傍晚,酉時三刻左右,剛用了晚膳,在長街小巷間遊走。
日暮西山,行人漸少,他也欲離去,悄然轉身,眼神餘光輕輕一撇,遠處有燈光逐漸升起,他似是被那火光吸引,不由自主的向著燈火處走去。
越走越遠,也越發的偏僻,近了,越來越近了,他心中感到怪異,卻仿佛被人控製住了一般,越走離火光越近。
麵前是一片廢墟,他心中疑惑又詫異,不曾聽聞此地有這麼大的一片廢墟。
廢墟上坐著一列列衣著怪異,風格各異的人,麵前擺了小攤似要販賣。
他們兩邊各自坐成一列,似和長安最繁華的街道一般,街道中有些許行人,衣著各異,神色各異,有些人淡定從容,以不變應萬變;有些驚喜若狂,迫不急待的往攤子衝去;有些人惶恐不安,嚇得瑟瑟發抖;還有些和他一樣,詫異中帶著疑惑,不安又好奇……
他觀之眾人,衣著暴露者有之,異域風情有之,古時風尚有之,與他衣著無二者有之……
心中甚是驚奇,回頭一看,來時之路已經消失,莫非此地隻能近不能出。
走到離身邊最近的那個小攤,“敢問店家,此為何處?小生誤入此地,煩請告之。”對著商販作了個揖,當真是個讀書人的好模樣,若是他的衣裳再整齊些,說不定他自己都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