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國海洋文化與習俗(1 / 3)

可視為實用的地理書。它雖對後世誌怪小說影響很大,但本身畢竟不能算是小說作品。其二,堅持《山海經》是地理書。

《山海經》雖然看起來確實像一部地理書,甚至還給人以科學實錄的假象:不厭其煩地羅列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物產資源,方向裏程等。但這些僅僅是些虛實難辨的陳述,總體上看則是服務於特定功利目的的政治想象圖景。於是有人提出,《山海經》的目的不是談山川地理,它的目的實際上是指向政治的。在古人眼裏,天地山川既然都是為聖人宗主天下而設定的,那麼敘述地理和物產方麵的知識也當然是為聖人治天下所用,這就是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政治地理觀。因此,書中每述及一地一山,必要交待當地的祭祀情況,描述各種奇異的山神形象。

《山海經》開中國有圖有文的敘事傳統的先河,它的奇譎多姿,形象地反映在山海經圖中。因此,有人認為《山海經》是按照圖畫記述成書的。明代的胡應麟、楊慎,清代的畢沅認為《山海經》是山海圖的文字說明。根據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繪製山川地圖的記載,有人推測在《山海經》成書的時候,已經存在一種圖畫了,這種圖畫裏描繪著山川河流,神人異物。但是,整部《山海經》都是圖畫的文字說明,還是隻有一部分,意見也不一致。

我們今天所見的山海經圖都是成書以後繪製的插圖。

《山海經》集地理誌、方物誌(礦產、動植物)、民族誌於一身,既是一部巫書,又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話。有人這樣認為,誰能夠成功地解讀這本奇書,誰就掌握了打開我國上古文明的鑰匙。

中國文學與海洋1.中國海洋詩歌在輝煌的中國詩歌文學史上,海洋詩歌的作品看上去似乎隻是滄海一粟,但細細發掘不時會發現珍珠美玉,可以串聯起中國海洋詩歌光彩奪目的長卷。從《詩經》第一《山海經》書影次描寫與海有關的詩歌起,2000多年來,中國的眾多詩人們都有對大海的審美感受和藝術暢想,他們以海洋為意象,表達驚奇、歡樂、豪情,也抒發憂傷、迷茫、痛苦,創作了無數海洋題材的詩歌佳作。

唐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峰,同時也是海洋詩歌發展的一個高潮期。李白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文字瑰麗,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寶貴財富。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內容是寫海洋,或以海洋為意象,或以海洋曆史傳說典故入詩的。如“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我從此去釣東海,得魚笑寄情相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等。由於海洋形象的入詩,使李白的詩更加鏗鏘壯闊,神思飛揚。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詩人,他的詩通俗易懂,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其詩作中有不少名篇佳句是寫海洋的。如“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海天東望夕茫茫”、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蹋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不僅在作品中反複描寫海洋世界,而且他的詩作也曾廣為流傳海外,深受日本列島、朝鮮半島人民的喜愛。

白居易的詩歌是中國文學通過海洋向外傳播的一個典型範例。

2.中國海洋小說我國的海洋小說源遠流長,其人物形象之生動,藝術描寫之多樣,對民族傳統文化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海洋文學發展史上是不同凡響的,有許多作品和人物形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瑰寶。從小說家們筆下激蕩起的海洋浪花,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當時人們對海洋的獨特理解和深刻闡釋。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給我們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海洋神話故事。如其中第三回寫的就是一段美猴王東海龍宮借寶的故事。《三寶太監下西洋》,是明代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全書演繹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聊齋誌異》是中國清代著名風景如畫的大海的小說家蒲鬆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不少篇幅描寫海外奇聞,如《羅刹海市》講述商人的兒子馬驥,出海去營生,遭到台風襲擊,隻身漂流到羅刹國,因當地以美為醜,反醜為美,長相俊美的馬驥被視為妖怪。這則故事以隱喻手法諷刺了當時社會黑白顛倒、美醜不分的世態。

蒲鬆齡的生平

蒲鬆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他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

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鏡花緣》是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創作的100回長篇章回小說,其中有大量關於海外奇島、海上風光和異國怪民的海外世界的描寫。這主要集中在唐熬、林之洋和多九公到海外經商遊覽,曆經30多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之中。如在“兩麵國”,這裏的人欺詐成風,一張笑臉對人,另一張卻猙獰恐怖;在“翼民國”,人們都愛戴高帽子,久而久之,人們的腦袋就變得特別長。此外還有自高自大的“長人國”、好吃懶做的“結胸國”、貪吃美食的“犬人國”等,那些光怪陸離的海外世界,在作者筆下真是無奇不有,作者以此來表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

3.中國海洋戲劇中國古代海洋戲劇作品很多。

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題材,那就是凡人與龍女的愛情故事。

元代尚仲賢的《柳毅傳書》和李好古的《張生煮海》都是關於龍女的愛情神話劇。《柳毅傳書》取材於唐人李朝威的傳奇《柳毅傳》,講的是柳毅為龍王的女兒傳送書信,龍王為了答謝他,願意把龍女許配給他,經過曲折,他最終娶了龍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張生煮海》根據民間傳說改編,寫書生張羽與龍女相愛,卻為老龍王所阻,後得到一位仙姑所贈送的三件法寶,將海水煮沸,迫使龍王答允婚事。這兩部戲劇都通過浪漫的神話反映了人們的現實願望。

中國海洋島嶼命名的由來其實,人們隻要翻開中國的史書,就能看到南海諸島是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和最先命名的。自兩漢以來由於中國人民在南海及南海諸島一帶不斷活動的結果,在古代文獻中對這個海域和島嶼逐漸出現各種名稱或稱呼,這不僅說明很早以前中國人民對這一區域有所認識,同時重要的是對這一區域給予了正式的命名。

1.南海

南海被命名為“漲海”,早在秦漢以前已見於中國古籍。到了漢代,南海又被稱為“漲海”。謝承《後漢書》中說:“汝南陳茂嚐為交趾別駕。舊刺史行部,不渡漲海,刺史周敞涉海遇風,船欲覆沒,茂拔劍訶罵水神,風即止息。”後漢楊孚《異物誌》稱:“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誌》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此處”東北行“是指馬來半島到中國的航向)。”第一條記載了刺史巡視時,須渡漲海。後兩條都談到漲海中的崎頭。所謂“崎”是指突出於海中的曲岸。崎頭就是露出海麵的島嶼。

這裏都以“磁石”來描述以鐵葉包錮的船隻不得通過這一海域,實際在漲海中由於暗礁星羅棋布,阻礙船隻航行,因之在古代才有“磁石”的說法。

《太平禦覽》引《外國傳》曰:

“扶南之東漲海中,有大火洲。”

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曰:“漲海中到珊瑚島,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梁書》也說道:“又傳扶南東界即大漲海。”在這3條當中,第一條是指南海諸島以及附近的一些島國的地質結構是屬於熄海上島嶼滅的火山形成的。而第二條所謂的“珊瑚洲”則明確提到,洲底有盤石和珊瑚生其上。盤石就是現在所說的各島嶼的礁盤,在礁盤及其附近,正是珊瑚蟲生長活動的海域,而珊瑚洲的形成,則是珊瑚蟲長期在礁盤集聚的結果。由此可以看出,三國時期把南海諸島稱為“珊瑚洲”,是符合諸島形成的實際過程。

曆代史書文獻當中關於“漲海”的記載不勝枚舉,其中唐代韓愈所記值得注意。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是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

正月。三月二十五日韓愈到達潮州隨即向憲宗李純送呈《謝上表》。

表中報告了潮州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情況,特別提到“州南近界,漲海連天”。這裏明確地指出了在潮州南麵是漲海,它是近界的疆域。

韓愈當時是地方政府的高級官員,他的《謝上表》是一篇政治性的報告。

“州南近界漲海連天”這句話,不僅見於《韓昌黎全集》,同時又被收錄在篇幅有限的新舊兩《唐書·韓愈傳》當中,因此在這一點上,它有著官方正式聲明的意義。

綜合上述各種材料,可以清楚看出,自漢代以來,中國即已命名南海為漲海;三國時期,則把南海諸島稱為珊瑚洲;至唐代,則正式宣布“漲海”為中國的海域。

2.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被命名為“九乳螺石”,最早見於宋朝。據宋代《武經總要》中記載:“從屯門山用東風,西南行七日到九乳螺石,又三日至占不勞山。”這是現在所知把西沙群島叫做“九乳螺石”的開始。明代鄭和下西洋時,隨行人員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中的《紀行詩》把航經西沙群島所見的島嶼景物描繪成好似“青螺”,這可作為“九乳螺石”是一種象形名稱的補充說明。清代嚴如煜在《洋防輯要》中記載,由屯門山出航,“若用東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又西南行三日,至占不勞山。”《洋防輯要》記載,和《武經總要》的記載是相符的,隻是把九乳螺石的名稱改為“九乳螺洲”。

西沙群島島嶼

永興島的概況

宣德群島的永興島,地處西沙群島中心,東西長1950米,南北寬1350米,麵積約為2.1平方千米。該島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5米,島西南有一大沙堤,最高處8.3米。島上野生植物有148種,占西沙群島野生植物總數的89%。島上林木密布,四季皆夏,年均氣溫26.4℃,雨量充沛。20世紀50年代以來,還相繼建起了樓房、船舶碼頭、機場等。這裏建有南海第一座海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