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天下武藝無雙的戰士;他,曾是對愛人情深意切的丈夫;他,曾是對自己無比自信的將軍。
這樣的人,難道真的是如世人說的那樣不堪麼?
本書以呂布為主角,自然要談談關於呂布的一些見解。不過我聲明,本人隻是淺談自己讀史書的一些見解,畢竟真實曆史過去的太久了,怎麼都很難說的清了,而且談呂布的人也多了,此次就當為博諸位一笑吧……
咱先來說說曆史對他為人的一些評價吧。
記得好象不論是正史還是演義,古代還是現代,都有不少人說呂布的品人不好。說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弑父、反複無常以及唯利是圖這幾個代名詞了,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是做的不得全數的。
據說,呂布的父親是呂良,是在他十五歲的時候去世的。
而丁原貌似隻是呂布的上司,比較看重他的武勇,所以對他比較親近。大家都知道那時候是比較注重背景身份的,而呂布的父親雖然也曾是邊疆大吏,可畢竟後來被鮮卑人打敗了,丟了官。因此,呂布基本上也就是布衣出身,不招人待見也是常理。
至於董卓,也同樣隻是呂布上司,雖然嘴上說把呂布當兒子,但也隻是一種拉攏的手段而已。董卓對呂布剛開始還挺好的,但後來卻不是打就是罵。《三國誌》說是因為董卓脾氣不好,常因為某些小事對呂布發脾氣。
說到這裏得插一句,呂布會投靠董卓有一個原因是,最開始的時候董卓表現還是比較正義的。後來也許是本性暴露出來了,做了某些惡事的時候呂布進行了勸阻,一而再再而三之後,董卓就開始討厭呂布了。
所以說呂布弑父隻是演義上說的,正史上隻有一個董卓算是,這個他自己也承認了。但是董卓那是個禍國殃民的種,如果呂布不殺他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繼續遭罪呢。而且董卓的那爛脾氣注定是一個隻能得意一時的人,呂布能及時選擇離開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弑父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呂布隻能算是背主,但在那個亂世背主的人比比皆是,所以不必糾結在這一點上。
至於反複無常,應該是他的性格問題,遇到比較重大的決定就有點搖擺不定了,因為要生存嘛,不得不考慮清楚每一個決定的後果。
而唯利是圖嘛,我想應該說的是他見誰勢大就投靠誰這一點吧。其實,亂世嘛,能活下去挺不容易的,若換了現在的人去到那個時代,指不定能做出什麼更離譜的事跡呢。再者,那時唯利是圖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這一點也應該予以理解吧。
關於呂布的性格問題,本人感覺他應該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平常不大跟人有過多的交集,這點跟賈詡有點相像吧,所以才跟周邊的人關係不怎麼好。
他的脾氣有時也不大好,但如果知道自己錯了的話,也會有慚愧的自覺的。而且他為人自視甚高,對於齷齪的事情想必是不會去做的。不過資料上說他跟下屬的女人有曖昧關係,這個具體原因是什麼尚不能定論,但我想應該不是他主動的。(搶人老婆的事老曹可沒少幹,所以拿這個說事倒讓人覺得沒必要。)
至於呂布的個人武藝說的三國第一,本人不敢肯定,但應該屬於頂尖的那種,非常厲害那是肯定的,隻要是單挑,應該基本上都是贏的。
他的軍事能力也是很強的,不過主要應該是在騎兵方麵,就像他說的,他統領騎兵,曹*統領步兵,則天下可定也。而曹*也是讚同的。
呂布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能力就是外交能力,雖然他跟別的勢力交集不多,但每次進行外交他的言辭都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從他說服張揚能對李傕郭汜陽奉陰違、以及最後曹*能對他所說的大為動心就可以看出了。
陳壽評價呂布有勇無謀,其實是言過其詞了。
對於陰謀詭計呂布大概是不大會用的,但他還是有一定宏觀眼光的。他能棄丁原而投董卓,是因為董卓勢大又占據著朝廷這把利劍;背董卓而聽從王允的說辭,也是因為董卓已經成為天下人的公敵了;投靠袁紹後能識破袁紹要殺他的陰謀,並能全身而退;就算最後敗給了曹*,卻能憑借幾句說辭就讓曹*動心。
縱觀其一生,能從布衣爬到一方諸侯的位置,已經很令人佩服了。若真是他有勇無謀的話,怕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吧?
而且他能得到陳宮、高順、張遼等一幹不錯的文臣武將的相助,也說明他還是很有魅力的。
至於他最後失敗的原因,其實倒也怪他自己,他這人的思維還是太單純了,沒有什麼爭霸天下的野心,又容易相信別人,這樣的性格注定是不能在亂世生存下去的,因為他的能力比較讓人忌憚。如果最後曹*沒有多疑的性格,收了呂布的話,天下大勢怕就沒有後來的三國鼎立的局麵了。
最後對於呂布的評價,本人以為:武勇有餘但心思單純,有進取的野心,卻容易滿足,更適合生存在抵禦外侮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