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1 / 3)

第五部分

問名方始識飛狐

鄭新芳

河北淶源縣,秦時置廣昌縣。到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因避太子楊廣的名諱,遂改為飛狐縣。至明代洪武初,複置廣昌縣。民國之後才改為淶源縣。宋代愛國詩人陸遊曾有《飛狐城》詩一首:

國仇未報壯士老,

匣中寶劍夜有聲。

何當凱旋宴將士,

三更雪壓飛狐城。

陸遊的詩寫了自己年已老,壯誌未酬,渴望將士收複淪喪的軍事要塞飛狐城。這飛狐城正是指宋代設立飛狐軍的淶源飛狐城。在曆史上這裏曾上演過許多驚心動魄的戰爭。明清時代“廣昌十二景”之一的“飛狐鐵壁”正是指這裏。清代詩人劉榮有《飛狐鐵壁》一首,寫盡了關隘的險要:

漫詡洪爐大冶才,衝天鐵壁忽飛來。

奇峰有隙窺星鬥,怪石無心長草萊。

鑿險口容雙峽立,通幽應是五丁開。

頻年此地消戎馬,嶺上誰聞畫角哀。

縣為什麼有相當一段時間以飛狐命名?人們說因為該縣北邊有飛狐口,縣城東北十裏有座野狐山,古代就叫飛狐山。縣境內有條當年李廣進兵的飛狐道。總之,這裏以飛狐命名的地方不少。

縣名由山名得來,那山名肯定又是由飛狐這種動物的名得來。飛狐到底什麼樣?沒有人能說清。據《名勝誌》載“有狐食五粒鬆子,遂成飛狐。”淶源《舊縣誌》上說,相傳有狐食鬆子仙去,近人常夜聞孤鳴。這裏隻講了飛狐是怎樣變成的,它原本是狐,因吃鬆子而成飛狐。飛狐與狐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敬業堂詩注》有詳明記載,飛狐“銳頭闕口,耳小尾長.毛色黑,翅如鱉裙,四足生翅中,前三爪後五爪,能飛不過丈。”另有資料說,飛狐產於口外密林中,似狐,肉翅連四足及尾.能飛,但下不能上。《續博物誌》上說,飛狐也叫飛生。這裏已把飛狐的形態、特征及本領敘述明白,隻是世人少見而已。

清代著名詩人查慎行有一首專門寫飛狐的詩:

銳頭長尾口如需兔,

肉翅旁連四足俱。

猜是千年老蝙蝠,

問名方始識飛狐。

詩首句寫飛狐的頭與尾。尖形頭,口唇如兔,意有缺口,尾巴長長。二句寫翅與足。翅為肉翅旁生,正好印證《敬業堂詩注》中“如瞥裙”的說法,“連四足”又印證了“四足生翅中”說法。三句寫外形.如“老蝙蝠”。四句點明此物為飛狐,而非老蝙蝠。

飛狐在各種資料中少見記載,隻在野史傳說中能見鱗爪,實為可貴。本文所羅列各種資料為飛狐的存在提供了一種證據。我每到淶源都向當地人詢問,都說沒見過飛狐,也許這種本來就少有的動物已經絕種,真是可惜。當代著名武俠小說大家查良鏞(即金庸)先生著有《雪山飛狐》一書,誘因該是他的先人查慎行的那首詩吧,其依據之地當在淶源無疑。

地址:鄭新芳(071000)保定紅旗大街教委宿舍1—3—101

西岡古塔盡風情

淶水縣位於保定市西部,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春秋時期西周武王十二年(約公元前1065年)封召公大於北燕,初建都淶水,後遷至薊。這裏秦屬廣陽郡,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置縣名遒縣,縣治在今城北周城灣一帶。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淶水河(拒馬河)流經這裏,始改為淶水縣。淶水城西有一座古塔,座落在西岡上,人稱西岡古塔,明清年間被成為“淶水十景”之一。明代詩人李卞有《淶水十詠·西岡古塔》詩一首:

長虹千尺掛西陲,影落荒涼古殿基。

秦海得時堪駕馭,杞天藉此可撐支。

雄臨曠野連雙闕,高插雲霄控九夷。

幾度白雲飛引出,也應留絆往來遲。

詩首聯寫古塔有彩虹纏繞,影落荒殿,隱含一個“高”字。頷聯寫秦國領土廣袤無邊,它得可駕馭;杞人憂天傾覆,它可支撐,這裏隱含一個“勁”字。頸聯寫古塔居高而連天接地,天上人間盡在眼底,上插九天碧霄,下控四海九夷,隱含一個“雄”字。尾聯寫飛雲牽出古塔,古塔掛絆白雲,使倏忽飄蕩的雲彩往來遲遲,這裏隱含一個“奇”字。高、勁、雄、奇寫出了西岡古塔的千古風采。

清代詩人董文譽遊覽西岡古塔,留下《題西岡古塔》一首: 斷塔孤撐睥睨西,

籬扶盡,

舊招堤。

塵龕蘚蹬無僧掃,

雪牖風,

有佛棲。

擘空氣壓萬峰底,

如今誰識空王力?

一指禪逢久不迷。

詩前三句寫古塔破敗。用“斷”、“孤”、“盡”、“舊”寫它曆盡滄桑,已破敗不堪。但用“睥睨”一語將其人格化,寫出它的倔強不屈。中三句寫古塔的荒涼。龕有塵,蹬長蘚,但無僧掃;窗擁風雪,佛像冷棲,寫盡了古塔寂寞荒涼。後三句因塔抒懷。在寥廓天宇重壓之下,萬峰欲摧,誰有回天之力?西岡古塔如一指禪逢,它仿佛是支撐天宇的天柱。這裏抒發了作者不畏重壓、不懼強權而要力挽狂瀾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前麵兩首詩都寫了西岡古塔給人深刻的昭示和無限的啟迪,也難怪千百年來到這裏遊覽的人絡繹不絕了。

西岡古塔建造年代無可考,但其建築風格屬於遼代。塔高36米,為八角型十三層密簷式磚塔。塔基之上第一層和第十二層有東西南北四向券門,券門間設假窗。頂部設鬥拱,其餘各層均為磚疊澀出簷。塔中有圓柱型磚砌旋梯,可達塔頂。底部有欄杆裝置及仰蓮一周。1980年國家曾撥款重修塔基。西岡古塔雄偉壯觀,結構造型奇麗,建築古樸精湛。雖曆千載,風采猶存。現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001、9、15

相如故裏在曲陽

在我寫完《廉頗故裏何處尋》,斷定廉將軍是保定市區廉良村人之後,就想到“將相和”之相藺相如,一查也是故裏難尋,我著手翻閱一些資料。

司馬遷《史記》雖有“廉頗藺相如列傳”,但無他們的籍貫記載。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說相如墓,邯鄲西南六裏。《元和誌》說相如墓在邯鄲西南23裏。而邯鄲縣誌謂距今城西南25裏,相傳有相如墓,地在磁州境內。這都說在邯鄲西南有相如墓。有墓未必是故鄉,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

《畿輔通誌》在“陵墓”卷新樂縣詞條中說:“周相如墓在縣境”。根據是《魏書》地形誌說中山郡新市縣有相如墓。這又說明新樂縣有相如墓。還是那句話,有墓未必是故裏。

在新樂縣有相如墓的詞條後,《畿輔通誌》的編者們在“案”中說:“曲陽縣西20裏亦有相如墓,未知孰是”。這又說明曲陽有相如墓。清王士禎有《吊相如墓》詩一首,是否寫在曲陽也未可知。

以上引文說明邯鄲、新樂、曲陽均有相如墓的記載,至於誰真誰假幾千年沒有人能說清楚。即使墓在何方能說清楚,也並不能說其故裏就在那裏。我曾與朋友討論並推定藺相如為曲陽人,其依據有三:

一、曲陽縣西至今有東相如村、西相如村。村名原本命名是有依據的,相如村的命名肯定與藺相如有關,一般以人名命名的村落,大都是這裏是其故裏的原因。涿州的酈村是酈道元的故鄉,忠義店是忠義之人張飛的故裏。

二、曲陽縣過去曾有藺相如祠和碑。《畿輔通誌》載:“相如祠在縣治之東門,一楹祠,三楹有碑記。”隻可惜碑記內容無法查考了。

三、曲陽有許多關於藺相如的傳說。民間流傳的故事,有些是後人附會名人演繹出來的,但更多的是代代相傳的真實曆史。有時它的可靠性並不低於文字書寫的材料。

藺相如大智大勇之人,千古傳頌,但幾千年來“無家可歸”。既然種種遺跡說明是曲陽人,至今沒有一處比曲陽理由更充足,可曲陽人卻不認這個老鄉。我建議曲陽應廣泛搜集資料,認這個老鄉,為他修墓,建紀念物,清代王士禎《吊藺相如墓》詩,可重刻於墓前。錄下這首詩:

智勇存危趙,相如第一人。

特書王擊缶,間道璧亡秦。

故國山河在,孤墳草木春。

魯連終蹈海,千古共悲辛。

詩的首句概寫相如“存趙”的功勞。二聯具體寫他的功勳為不辱使命,完璧歸趙。三聯寫死後的寂寞。尾聯寫人們的悼念。魯仲連反對秦國的強權政治,決心存趙,以蹈海明誓。藺相如何嚐不是如此呢?藺相如忠於國家,臨危不懼,大智大勇,忍辱負重。弘揚他的思想精神、智勇才幹,這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序1:古韻風流萬古傳

李慶恒

治世寫史,盛世修誌,豐年吟詩。當今之世,乃21世紀之初,和風微熏,豔陽高照,市井繁榮,五穀豐稔,正似永和九年蘭亭之聚會,慶曆六年嶽陽樓之登臨。案頭托腮,文心躁動。正此時也,鄭君新芳攜《保定名勝古跡詩話》稿至,邀為寫序,予欣然受命。

古城保定乃堯之故鄉,曆史綿亙於今五千餘年矣!春秋戰國之燕國、中山國、東晉十六國之後燕都在保定轄域建都;西漢也曾在此設郡、州;宋曾置中山府;元設保定路;明製保定府;清更建直隸省會於此。中華文明之肇始,保定當為源頭之一;華夏文化之淵流,保定當有一脈。

保定雄踞華北平原,西枕太行,東臨渤海,燕南趙北,天府之地也。西部山區蘊有金、銀、煤、鐵,東部平原富儲油、氣、熱、水。平原盛產小麥、棉花、玉米、蔬菜,為著名農作物產區;西部山區則以生產大棗、核桃、草莓著名。曲陽石雕、安國藥材、蠡縣皮毛、高陽紡織、安新漁業、徐水製酒,曆代興盛不衰,當今盛世,更是蓬蓬勃勃、方興未艾。

人類曆史愈悠久,其文化遺產亦會愈豐富。保定除古伊祁山洞、中山漢墓而外,其大規模、高規格的人文遺跡就達數百處之多: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4處。諸如名列全國十大名園的古蓮花池、號稱華北明珠的白洋澱、肅穆壯觀的清西陵、野趣橫生的野三坡、被稱為半部清史的直隸總督衙署、記錄了華北軍民抗日戰爭的冉莊地道、至今水流慷慨悲歌的古易水、蕩漾著浩然正氣的狼牙山……

地靈必定人傑。數千年的曆史上,保定名人輩出:黃金台上,郭隗風流倜儻;易水之濱,荊軻慷慨悲歌;劉玄德桃園三結義;趙匡胤千裏送京娘;祖衝之運籌神算;酈道元臨淵著書;關漢卿一曲竇娥驚天地;王實甫半部西廂泣鬼神……

江山如此多嬌,引多少文人騷客競折腰。世世代代,多少帝王駐蹕,多少王公走馬,多少名士登臨,多少遷客吟詠。保定大地上,留下了他們的名篇巨著,奇詞麗語,錦賦華章。回眸望去,陳子昂、李太白、蘇東坡、文天祥、劉因等代代名人正飄然漫步,正昂首吟詩,臨風作賦……《保定名勝古跡詩話》書中多有詳述,恕不一一。

往事越千年,詩文如珠散落。自古中原多戰事,兵燹連年,曆代文人一沒條件,亦沒心氣將這些珍珠串起,大概前人有心沒力,有力無成者有之。今逢盛世,國際以和平發展為主流,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安定,經濟繁榮,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收拾待興之廢、完塑破碎之甌,此其時也。

我友鄭新芳君,多年沉浸詩詞創作與詩詞評論,有暇接觸古人吟詠保定的詩詞歌賦,他在寫作之餘廣為收集,遍遊山川棟宇,飽覽方誌文獻,曆時四年,寫成此書。書中以保定著名景點80餘個為經,以每個經點中的古人詩詞一至三首為緯,以詮釋欣賞為梭,織成了一匹豪華富麗、多姿多彩的錦繡珠璣圖。

一個人能為家鄉寫本書,其功莫大焉;若能以書娛家鄉父老之目之心,其德莫大焉;若書成之後,能使天下之人知我家鄉之美而趨拜之,從而拉動旅遊、繁榮了地方經濟,其功德無量焉!

鄭新芳正是做了這麼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一序既成,以詩作結:

石頭磨過數千年,

明月仍照舊山川。

一卷詩話鐫史冊,

古韻風流萬古傳。

公元2002年4月於保定

軒轅曾此破蚩尤

作者:鄭新芳

古代有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的故事。涿鹿之野究竟在何處?《太平環宇記》載:“涿州古涿鹿之地,星分尾宿十六度,史記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即此地。”《日下舊聞考》引大量資料進行了考證。中華書局《最新中外地名大辭典》也說涿縣古為“涿鹿之野”。據說蚩尤被殺,頭就埋在涿州。涿州城建城時,蚩尤墳正好在西城牆下,為躲開墳,西城牆南側城牆為月牙形,將墳墓甩在城外了。曹錕還曾修葺過蚩尤墳呢。但黃帝與蚩尤之戰的古戰場地,曆史上一直有分歧,這主要是關於涿水發源地確認不一致造成的。一種說法涿水發源於涿鹿山,一種說法是發源於範陽(涿州)縣西土山之下,還有一種說法是從山西大同得勝堡人。三種說法導致“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的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是在今張家口涿鹿縣,那裏有多種遺跡和史料記載。第二種是在涿州。第三種是在山西。錢穆《“史記”地名考》(商務印書館2001年出版)否定了前兩種意見認為在山西解縣安邑。近來北京專家集會研討,又認為黃帝戰蚩尤發生在今北京延慶縣。這些都有待史學家去考證了。

唐代詩人胡曾有首《涿州詩》:

涿鹿茫茫白草秋,

軒轅曾此破蚩尤。

丹霞遙映祠前水,

疑是成川血尚流。

關於黃帝戰蚩尤的故事,記載最詳盡的是古代神活典籍《山海經》的“大荒經”,其中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們雨帥,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故事說在黃帝也即軒轅氏稱帝之前,有蚩尤等兄弟81人,皆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造兵器,誅殺無道,不講仁義。萬民請求黃帝為天子,蚩尤興兵與黃帝爭位,黃帝派帶翅膀的龍(應龍)蓄水,蚩尤請風神雨神,風雨大作,黃帝不能製服蚩尤。天帝派玄女“魃”即“旱神”授給黃帝神符,於是打敗了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