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詩協是一棵常青樹(序)(1 / 2)

泰州詩協是一棵常青樹(序)

王加珍

泰州詩人協會第二套叢書《揚子江詩叢》就要出版問世了。我不可能讀全這套叢書所有的詩,但不少詩人的詩,我熟悉,尤其是他們的風格和特點。這些詩充滿了生活氣息,在看似輕鬆而又隨意的訴說中,讓讀者觸摸到現實生活中的追求與渴望。因此,有不少詩,我為之感動;不少詩人,令我敬佩。

正如著名詩人、《詩刊》社原主編葉延濱先生為泰州詩人協會題詞時所說“詩為心之橋”。在那一行行的詩句中,我感受到朋友們內心的波動和起伏,流淌的詩句就像一條清澈的泉水,時時刻刻都在奔騰向前。他們用詩滋潤泰州生靈,用詩催綠家鄉田野。詩是時代的鼓點,又是民族的心跳,詩人們沒有被世俗的外套所拘泥,而是張開雙臂擁抱撲麵而來的美好瞬間,因此一首首都妙不可言。

《揚子江詩叢》,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與心得,她是泰州文學的一個封麵,也是“文化泰州”建設的重要成果。她的問世必然為泰州詩人協會這棵常青樹增添了新綠。這套叢書,其特點至少有這樣三個方麵:

一是閱曆化成,靈感奔襲,語言精警,中老年詩人都有一顆年輕的心。

歲月能帶走一切,但不能帶走詩人永遠年輕的心。詩人劉渝慶寫詩幾十年,他對詩歌的執著與追求是泰州詩人的一個縮影。他的詩語言精練,風格婉約,總是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感情。在協會組織詩人到薑堰河橫采風時,他寫道:“無名的碧水香河/橫臥在水鄉春的妝台/不用杏紅李白7不用茶綠鵑紫/陽光將裏下河的四月彡擦拭得一片金黃”。

詩人吳向洋,年近60,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堅持寫詩數十年。向洋的詩歌大氣、豪放。參觀了揚子江藥業集團後,他寫道:“……練行楷的手彡將小舢板/搖成了藥企的航母……”把揚子江藥業集團老總徐鏡人先生酷愛書法,將一個很小的民營企業辦成領軍全國藥業的超大集團寫得真實而又形象。向洋熱心詩協工作,他擔任秘書長,具體過問詩協日常事務,對這份“沒有收入隻有付出”的工作他盡心盡力盡責。

丁正元詩人,詩、詞過去曾多次在《人民日報》《詩刊》《詞刊》上發表。他寫的電影文學劇本,被吉林人民廣播電台采用。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曾唱過他填詞的歌曲。讀他的詩,你絕對想不到這是一個耄耋老人的語言。在詩《馬王堆漢代古屍》中,他寫道:“無須預言,西漢/長沙秩侯的妻子/屍體和名字/在二千多年後/真實地躺在了現代……”多麼生動形象而又極富哲理!這樣的語言像一個70多歲的老人的嗎?!

郵政詩人倪道輝,其詩素以精短、精致、精煉而著稱,他的語言優美、空靈,韻味濃鬱,立意高遠。在詩《農家物語》中,他寫道:“輕啟門扉7散亂的往事掛上牆體彳炫耀著歲月的豐腴”。

朱金榜在論壇上發詩不多,我讀得較少,但初次接觸’便可知道他對現代詩的鍾情,“人生凝成詩/你會領略到無限的風光”。作為電信部門的一個幹部能有此愛好,不能不承認他興趣的高雅。

二是一批青年詩人以跳躍式思維刻畫和熔鑄佳句,詩歌含蓄而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