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本書的主要篇章記載了網絡剛剛普及時發生於一家網絡論壇上的一場論戰,本人是論戰的主要參與人,以不自覺的身份,擔綱了論戰一方的挑纛者。
在公眾論壇上就社會科學領域裏自由、民主、憲政、法治諸概念進行正麵的、直接的、回合論戰式的交鋒,這恐怕是電腦化以來,更勿說是六十年以來的第一次,但願不會是唯一一次。2008年是網絡論壇的民初年代,或更深遠曆史上的春秋年代,風雲乍起,物候的控製尚無經驗,人情激蕩,於是出現了時代天空的罕見景象。這家論壇是一家不大的論壇,唯其不大,在著目不到的地方,反倒形成了較大的公共空間。它以“思想與法治”為LOGO,聚集了一批關心國是的莘莘學子和智識者中的帶頭人,其中不乏國內知名教授。人分兩翼,陣線分明,立場嚴整。感謝不少教授、碩儒以及精銳的後學新秀作我的“郢人”,所謂的運斤成風實成就於他們辛勤、智慧的筆下繡章。時易矣,整理這些文字成書,我對他們無限地眷戀和懷念。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在相對無所束縛的空間裏,雙方都是真誠、堅執而深刻的,皆懷赤子之心。“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讀書時崇敬於古人的,其實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自己身上!各自或有偏頗,但祖國不偏頗,願後來人由之看到,三十年以來睿智的祖國如何度左右而中之——曆史的巨輪中庸而平穩地隆隆輾過大地,衣衫襤褸的母親步出災難和血泊,以明秀的姿影行進於蔥蘢無限的現代化大地!
爭論的核心地帶,以其敏感多忌,且展目未來,義多惑然,又以其相對艱澀枯燥,本書多予剔除,所錄入的是相對邊緣的部分。筆者少年作詩,愛好思想,又以律師職業之故,偏於邏輯。在這場爭論中多以文辭、概念、語法、邏輯、章法、思想的合理性,究於對手,詰難求勝,本書所多予存留的即是這一部分。
通過語言、章法、邏輯等思想的邊緣窺視思想的核心,對思想的了解或失朦朧,但仍晶瑩可光;這樣的方法增進了論爭過程的趣味性,卻是當時未曾期許的。時代新銳,世風浮躁,文辭、語法、邏輯的縝密運用已經讓位於電腦的快速檢索和拚貼,人們對文章的做法不十分重視了。這是現代化之弊,年青人應當力戒。智慧來源於人,非來源於電腦,自孫悟空那裏學不到孫悟空,要到無邊如來那裏去尋找。相信自己,相信真誠努力的力量無遠弗屆。筆者另在一些文章前邊加按,專談寫作、修辭、邏輯等問題,或長或短,乃筆者對於寫作的一些經驗和想法。期望這本小書在幫助年輕後進了解思想的同時,更有助於他們文章的嚴謹!
與同時代人一樣,魯迅是筆者青年時代所景慕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對他的偏執也有所警惕。然而,可能由於性格的原因,文風的影響是不可剔除的,但願讀者能從這些文章看到雜文的影子。
是為序。
陳更
2014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