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莽創作年表
1949年 11月7日生於河北徐水。原名張建中。上小學時到北京。1962年考入北京三中讀書。1965年考入北京四十一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家庭受到衝擊。開始閱讀從“砸爛”的圖書館中流出的各種書籍,其中近兩年時間讀中外古典文學名著,為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1969年 與朋友自行聯係去河北白洋澱插隊。11月,寫出詩《 深秋 》,此為所保存下來最早的一首詩。
1972年 1月,寫出早期代表作 《 淩花 》。
1973年 接觸現代主義思潮,詩風開始轉變。12月,寫出詩《 列車紀行 》。
1974年 寫出詩風轉變後的代表性作品 《 紀念碑 》。此詩1986年在 《 回音壁 》 上發表時因與朋友的作品重名而改題 《 二十六個音節的回想——獻給逝去的年歲 》。
1975年 1月,寫出《悼一九七四年》。年初自白洋澱“病退”回北京。4月,到一所中學任物理教師。
1979年 參加“今天文學研究會”活動。
1981年 4月,調入北京經濟學院工作。夏,自印詩集 《 我流過這片土地 》,署名林莽。
1982年 秋,自印詩集 《 歲月·回聲 》。 11月, 詩作 《 斷章 》在 《 醜小鴨 》 第11期發表。
1983年 完成 《 無法驅散 》 集寫作。 開始反思詩歌藝術問題,轉變寫作方法。 分別在 《 西藏文藝 》 3-4月號合刊和 《 滇池 》 6月號、 12月號發表 《 還送的禮物 》、 《 圓明園·秋雨 》 等詩作。
1984年 完成 《 寧靜的陽光 》 集寫作。 撰寫短文 《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談詩及審美意識的轉化 》,較為明確地表達了對當代先鋒詩歌過分關注社會意識形態,缺少藝術本質尋求的看法。此文後收入 《 青年詩人談詩 》 ( 老木編, 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1985年出版 )、《 磁場與魔方 》 ( 吳思敬編,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
1985年 5月,詩作 《 湖邊晚歸 》、 《 雨還在下 》 刊於 《 詩刊 》1985年5月號。 是年, 完成 《 未完成的紀念 》 集寫作; 老木編的 《 新詩潮詩集 》 由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未名湖叢書編委會印行, 收入 《 海明威, 我的海明威 》、 《 生命的對話 》 等詩十一首。
1986年 完成 《 瞬間 》 集寫作。 2月, 詩作 《 晨光 》 刊於 《 星星 》 1986年2月號。 8月, 詩作 《 瞬間 》 等刊於 《 詩刊 》 1986年8月號。 10月, 詩作 《 星光與樹 》 等刊於《 草原 》 1986年第10期 《 北中國詩卷 》 ( 2 )。
1987年 完成 《 不期而遇 》 集和 《 寄自高原 》 集寫作。 8月,短文 《 心靈的曆程 》 刊於 《 未名詩人 》 1987年第8期。11月, 詩作 《 寄自高原的情歌 》 刊於 《 人民文學 》1987年第11期。 12月, 詩作 《 雨中長笛 》 等刊於 《 詩刊 》 1987年12月號。
1988年 完成 《 秋天的眩暈 》 集和 《 岩石、 大海、 陽光和你 》集寫作。 加入 “幸存者詩歌俱樂部”。 4月, 詩作 《 秋天在一天天迫近尾聲 》 刊於 《 作家 》 1988年第4期 《 詩人自選詩專號 》。 6月, 詩作 《 九十九頁詩選·汙水河和金黃色的月光 》 刊於 《 詩刊 》 1988年6月號。
1989年 完成 《 綠夜情歌 》 集寫作。 詩風進一步轉變, 詩中體現了對人類更廣闊文化背景及詩歌本質的關注。 2月, 詩作 《 來自一支樂曲、 一個人和一本書的詩 》、《 是春天、 也不是春天 》 刊於 《 詩神 》 1989年第2期。11月, 組詩 《 岩石、 大海、 陽光和你 》 刊於 《 詩刊 》1989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