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1 / 3)

第五部分

對連陰雨的聯想  雨下的多了就成了災,但長期不下雨也屬於災害,隻是這個災害因不由人左右而稱為自然災害,如果是人能左右的話,可能我們將會把這種現象稱之為人禍。同時,這裏麵也有一個量的問題、一個度的變化,是否成災,都是“量和度”的關係。但話說回來,不要說雨少一點多一點都不行,什麼少或多也都不行,一切都要適度、平衡、和諧。

其實就做人而言,人們相處坦誠些是好,但要恰倒好處。坦誠到心無城府時,與人相處時就會善意地、自覺地營造和諧的交際氛圍,也能做到自重自尊。再則,雖然坦誠,但在與人相處中表現不出來或表現的過於充分,都會讓人感到不坦誠、不真誠。在人們相處中,要待人坦誠,但也要有一點善意的虛偽、迎合、屈尊,這從根本上講並不侮辱人格,而是為了更好地張揚個性。就像熱情一樣,熱情過了頭,就是騷情;沒有熱情就是冷漠;有熱情而不表露是心熱麵冷;無熱情而裝作有熱情是虛偽做作。

盼雨來雨是及時雨,所以就有了春雨貴如油、雨後春筍等的期望;

怕雨來雨就是災,所以也就有了洪水猛獸、水火無情等的描述。這裏說到底是一個度的問題。從哲學上講,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才發生質變,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時我想,自然界也還是很有人情味的,總是給人們留一段接受痛苦、適應痛苦、戰勝痛苦的時間,總會讓人們在有所準備的情況下,認識自己、認識自然。但還是應該承認,由於科學技術進步的太慢,人們對大自然了解的太少,也可能終了人類存在的全過程都不能達到了解或初步了解的程度,因而痛苦將會始終伴隨人類而存在,快樂始終隻是人生中的調味品,快樂隻能讓痛苦變的輕鬆一些、多彩一些,它既不是生活的一切,也不是生活的全部,隻是人生中很少的一丁點點綴。所以,人類與其追求快樂,不如追求適應、戰勝痛苦的途徑和方法,不如在認識自我上多下一點功夫,用滴水穿石的信念找出一條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的人生之路。

我們的古人對雨和水的認識都是很到位的,他們既能從其自然屬性上找出雨水對人類生活的利與害,也能借助雨和水來解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寄托美好願望,注釋人生哲理。君王統治術中,有一句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王權是舟,百姓是水,兩者的關係就是舟與水的關係,相互依存。“軍民魚水情”,把軍隊與百姓的關係比做魚和水的關係,恰當地表述了戰士來源與人民,人民是戰士的生命源泉,離開了人民的軍隊就是一支沒有戰鬥力、穩定性的群體,而沒有軍隊保護的人民也是生活在危機、不安全,隨時都有可能被蹂躪的境地。當二者親如魚水時,一個誰都離不開誰、相互依存的關係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有秩序、有尊嚴的社會就形成了。

在做人方麵,古人借雨水凝練出了許多的名言佳句,對後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戰國的旬況言: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把學習比做逆水行舟,隻有不畏艱難,知難而進,不能有一絲鬆懈,否則就會退步,講出了進與退的辯證關係;李耳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以水作比喻,表現了他處世不爭的人生態度。他認為,最善之人的品格,像水那樣,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而不爭,而且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地方,這才符合理想的品格。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是指將君子之間的交往不是為了從對方那裏獲取財富利益,而是像水那樣清澈透明。古人將君子和小人分別比喻為水和油,從水的特性和油的品質上對照人做以區別,君子清高、坦蕩、正直、無畏、陽光,小人卑下、圓滑、奸佞、陰暗。.細想起來不無道理,而且這種比喻可以說是入木三分。

今天的雨看起來是不會停了,雨天最適宜做的三件事:打牌、喝酒、睡大覺。這些我都沒有福氣去享受,雖然有些不舒服,心也有所不甘,但是為了生命的健康延續,也隻好堅持自律,在書中尋找一些樂趣吧!

對審計的感慨  審計,也就是在這幾年才突然顯示出它的威力和作用來,這應該歸功於依法治國步伐的加快,歸功於市場經濟體係——法製經濟的逐步完善,更應該歸功於“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治國理念。近日的審計風暴,真的讓心中有鬼的人忙亂起來,讓清白的人期盼有了希望。在看著那些麵對法律還在千方百計遮掩“失誤”、掩蓋私欲、力圖過關的人時,我們在感歎他們的愚昧外,也產生出些許的鄙視。不論他們尋找什麼樣的借,都跳不出私欲和虛名,傷害的是國家、集體、職工。如果他們真的是從企業發展出發,真的是為老百姓的長遠打算,就不會昨天遮掩,今天狡辯,更不會千方百計地推卸責任。

在許多情況下,總是有一些人麵對大好的形勢,盲目的自信、無知中自滿、私欲中貪婪,違規、違紀、違法,這不僅讓企業受到了傷害,同樣也使自己受到了懲罰。固然,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或理由,但是,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可吃的,更何況其中的私欲和私利滲透在每一個工作環節與過程中,又怎麼能讓百姓同情,讓組織聽信?

在上級的三令五申中,在領導的苦婆心中,難道個別領導真的如此愚昧、如此的簡單與人為善,我說是;與我無關,我言是;與民有害,與國有害,難道我仍然隻能說是?更何況關乎國家、百姓、民族。

翻看古今,對照中外。怕審計的人無不是:個別人為私欲,而言公利;個別人為小集團,而言群眾;個別人為一己虛名,而言集體。說者坦蕩,聽者難道也得坦然麼?不!假道人、虛名士、偽君子,必無好下場。

話說回來,在市場經濟體係逐步完善的今天,不但是企業家,也包括企業內的財務、審計人員,不要盲目自信,不可無知自大,更不能私欲蒙智。要知道: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隻要你始終從國家的利益出發,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遵守國家法規,依法經營,就能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為職工贏得豐厚的物質利益和精神財富。

審計,從長遠看,從發展看,從國家看,從個人看,從積極的方麵看,有百利而無一害,最起碼可以讓我們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審計,最怕的是走過場,隻有來真的,才有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對詩詞的認識  說真的,詩詞這東西,原本是文化人宣泄情緒、表達意向、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誰知,從古到今一些出於賣弄或討好的人,竟然逢會必吟,逢場必書,讓原本純潔的文化禮服變的如此地庸俗和可笑。到今天,我們看的不是對現實的不滿,就是對自己的抱怨,或者就是對莫名其妙的事而感歎,讓本來就是一種生活的樂趣或情調的演繹變的如此地沉重和繁瑣。這不僅影響詩詞在中國文學曆史中的作用發揮和影響力的展示,而且影響了它的發展,特別是它特有的魅力。

詩詞這東西,很雅,以至於很長時期沒有多少人敢去涉獵,即使到了文化運動的現代,詩詞依舊是少數文化人的花冠。可能是由於詩詞是中國文化普及最早的精神細糧,所以許多時候人們還是難以品味和消化。應該說它來源於生活,形成於文化人,流行在上層社會。它在很長的時期曾經是考量一個人的文化品位、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重要標誌。那時侯,詩詞是飾品,達官貴人,甚至皇帝都以做詩填詞為榮耀,直到有一天,當政治不再需要詩詞做裝飾之後,寫詩填詞就變成純文化人的樂趣,或成為一些人炫耀或調情的形式,詩詞的發展的趨勢也趨於孤單和衰弱,但流傳的確更廣泛。這也可以從曆史上有名的詩人或填詞者的結構看出,其中有達官貴人,也有窮困潦倒的書生;有誌高氣昂的官吏,也有沙場拚命的勇士;有寫閨中怨情無限的,也有描風月場中的失意。這時的詩詞已成了雅俗共享的調味品,缺少了尊嚴,也沒有了神秘的外衣,隻餘下言誌和抒情的份了0  其實,詩詞的作用和意義如果真的那樣簡單,也就不會存在和發展的如此長久了,但它的鼎盛期畢竟已過,這倒不是說沒有創作詩詞的物質基礎或靈感,而是文明進步到今天,人之間交流的方式和途徑太多了,特別是不再喜歡去琢磨,而是需要直截了當地、簡明扼要地說明目的、表達意見、形容過程、描述情景。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詩以言誌,歌以抒懷”的功能。詩詞在人類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詞句精煉,而且寓意更為深刻;它既是人們情感的最好表達方式,同時也激勵、鼓舞著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因此,我們在評價曆史上每個封建王朝對文化的貢獻時,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但很多人更推崇唐詩宋詞,這主要是唐宋時期民族文化的極大繁榮,社會在大動蕩後的大進步,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營養和廣闊的空間。唐詩以寬廣博大的內容、自然渾成的境界、雄偉豪邁的氣象和精湛豐富的藝術表現,令人為之歎服與讚賞。

詞發展到宋,可以說到達了頂峰。由於宋人崇尚理性,喜好哲理,富於思辨,宋詞中隨處可見哲人領悟生活真諦的智慧。雖然我不敢苟同魯迅先生的評價:“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以被做完。”但是用馬克思的話:“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麵說還是一種規範和高不可及的範本。”以此來評價唐詩宋詞更為恰當些。

詩詞在本質上是一種高級心智的活動。中國古人說:“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它的威力就在於詩詞能夠溝通人與世界之間的聯係。古體詩詞發展到今天,之所以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眾多的愛好者,就在於它的形式和內容都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和思維,適合中華民族情感的表達方式和激情壯誌的抒發,這是中華民族文學瑰寶獨特的魅力。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21世紀,在享受高科技帶給我們的方便與快樂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也開始從浮躁中慢慢地走出,在追求務實的進程中,也幵始尋找一種含蓄抒發思想、浪漫表達心情、婉轉述說見解的方式。當人們在通過與互聯網、手機等一係列的手段比較後,發現寫詩填詞還是一種既能體現文化品位、又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最好方式。因此,我們可以預見,我國的詩詞將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雖然不太可能出現詩仙、詩聖式的人物,但繽紛的文化大樹上,詩詞這盞燈將會很明亮、很耀眼。

對學習的認識  對學習的認知深度和廣度,我覺的今人不如古人。原因是,在我們強調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時,著眼點往往集中在警示人們重視學習與人的生存技能和對世界的了解能力,重視模仿和接受,而很少從做人和人性的需要上去剖析,當然得出的結論也就很難有曆史的深度。其實,學習是否重要或必要,如果從人性上去分析和研究,我們就會發現:好學者,修起性;善學者,積其德;輕學者,或有其技、或有其識,然品德終究有憾;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在工業經濟邁向信息時代的今天,知識的快速更新,信息如潮般的湧來,學習的作用和意義就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了。學習,對個人來講是素質和能力的體現,對民族來講是保持延續和發展的基礎,對國家來講是永恒的凝聚力和自強的實力。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不再是一個人生命中的一段過程,它已從一種認識或愛好變為人生存的習慣和本能,正如蕭楚女所言:“人永遠是要學習的,死的時候,才是畢業的時候。”

其實,人來到世上雖然有許多事情要做,但唯有學習是與生命相伴而不可分割的。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忽視學習或放鬆學習,就像不能忽視休息或放棄飲食;不論在什麼樣的心態中,都不能排斥學習或拒絕學習,就像不能藐視生命或拒絕氧氣那樣。否則人就會像一朵幹枯的花、一棵無葉的樹、一汪無波的水,無情、無果、無波瀾。學習,已經不再是一個形式問題,當然也不是人生中的階段性任務,而是人性的形成和終生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漢代的哲學家楊雄就人與學習是這樣說的:“人而不學,雖無憂,如禽何?”

培養一種終生學習的認識或理念,這不但是一個人成就自我的需要,更是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需要。因此,我們應該時刻將學習的目的置身於促進人類社會發展之中,那麼,學習的意義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也是人類曆史經驗的總結。其實,在人的一生中,每時每刻都在自覺與不自覺地學習,隻是有主動和被動的差別而已。而產生這個差別的背後,一方麵反映出人們對學習的目的、內容、方法不明確,當然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另一方麵也反映出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社會發展與進步中的腳步快慢和文明程度。可以說,善於學習的人,是一個有理想、有作為、能成功的人;善於學習的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的民族;善於學習的國家,是一個民主、文明、進步的國家。

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貴在明確學習的動機和目的。學習是為了奉獻,包括為社會和他人奉獻,並在奉獻中實現自我,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生命的價值。如果離開了這個舞台,去談個人的價值是毫無意義的,成就自我的願望也是不現實的。隻有明確學習的目的,還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要明確為什麼學、怎樣學、怎樣用,有了這個認識,才能談得上個人價值的存在和體現,也才能實現大有作為的理想。

在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的知識需要學習,但最重要的知識隻有兩門:一門是做人的知識,一門是做事的技能。學做人的知識是基礎,這個基礎打好了,就能蓋想蓋的樓房。而要打好這個基礎,就是要樹立正確的理想、遠大的抱負,要有實現理想和抱負的堅定信念和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要有“取得成績時不盲目樂觀、遇到困難時不氣餒悲觀”的進取心態;要有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創業維艱,奮鬥以成的信念;要有包容差異、淡泊名利、寵辱不驚、仁愛無別的度量。

學習做事的技能,關鍵是要樹立崗位成才的觀念,既要因己求教,又要激發潛能,堅持學以致用、以用導學;在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更要有勇攀科學高峰的勇氣。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器”,就是做事的技能,我們如果不能擁有利器,又如何攀越險峰、實現自我?

學習的途徑細說有千萬條,但主要的隻有兩條:一條是閱讀書本,一條是社會實踐。書本知識是對社會實踐的總結,社會實踐又在驗證和豐富著書本上的知識。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重在一個恒字上,常言道:“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苗以清泉溉,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思。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第二條學習的途徑:社會實踐。這雖然看起來平實,但這是我們學習的落腳點和檢驗學習的唯一途徑。一個人要想健康成長、有所作為,就必須自覺地投身社會發展變革和人類進步的實踐中去。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知識常新和發展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也是我們每個人不論職務、年齡、性別奉獻人類社會、展示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和方法。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的實踐曆史。學習一切未知之知識,是人之本能,也是人之生存之必須。古人雲:“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隻要學習就一定有收獲、有回報。任何一個人如果渴望睿智、渴望成才,就必須明白:“力學如刀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對驗收的議論  古代是否有驗收這項工作,國外是否有驗收這一職業,我沒有研究過,不過從現在的情況看,就是有驗收,過去、國外的驗收可能主要是對物質世界的變化、重組、增加,從量和質的計劃定性方麵的核對,估計沒有我們現在搞的意識的、抽象的、憑印象而不定量等方麵的驗收。因為,這給驗收與被驗收雙方都出了一道難題——誰說了算?

現實的答案是,誰驗收,誰說了算。被驗收者的一切工作和努力,都必須以滿足驗收者的心理標準和素質的要求。這樣就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驗收的標準是剛性的還是彈性的。如果是剛性的,那不是誰說了算,而是指標說了算;如果說是彈性的,那標準就會因人而變化,有可能高,有可能低,這兩頭的差距有多大?這就像一人手中抓一隻麻雀,問想要麻雀的人,你說是活的還是死的。順我心要活要死都可以,不順我心的話,你要活的我偏偏給你一個死的,你要死的我偏偏給你一個活的,隨(我)心所欲(得)。

其實很多的事就怕人們去認真,因為一認真就會發現很多的不認真,認真的程度和不認真的現象成正比。日常的驗收,不能都說成是兒戲,但最少是不完全地負責,不夠對努力工作的尊重。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們沒黑沒夜地忙乎了好幾天,領導來了也就看了兩分鍾,這純粹是瞎折騰人;也聽到過這樣高興的表述:別看上麵說的多難、文件上要求的多嚴,實際上就那麼一會事,這不,檢查組來了一大幫,我們隻要把形式走到、彙報寫好、禮品備重,加上招待莫粗心,什麼目的達不到。

就驗收工作而言,實際上是對某一項工作、某一個要求、某一個產品、某一個計劃或某一項指標的落實情況用量的指標進行核實、查對,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如我需要一把刀,就向鐵匠鋪定做,到交貨時間,我就要鐵匠給我一把與我要求“一樣”的刀,這個“一樣”就是我用數字和圖樣提出對刀子的要求,包括刀子的長度、薄厚、硬度、鋒鈍、質地、彈性等規格要求,如果與我提出的要求一樣,就是合格的產品,否則就是不合格的產品。認定是否合格這個過程就是驗收的過程,認定的結果,就是驗收的結果。這些說起來大家都容易理解,也易於認同,可以說從內心深處都是擁護的。因為,如果沒有了這個認同的過程,世界就亂了,人的生活就沒有了章法。如同刀子沒有了質和量、形的規定性,你要一把刀子,他給你一雙筷子,那這個世界、這個生活就真的沒有辦法進行和描述了。

但僅憑一個印象進行驗收,而且把這樣的工作看的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我認為這是滑向唯心主義、形式主義的必然。一個人的崇高,是不能分等級的,不能說這個人的崇高是一級,那個人的崇高是二級,這個人這點是一級崇局,那一點不是一'級崇局,就像不能說穿新衣服就是整潔,穿洗淨的舊衣服就不整潔。整潔,不是以新舊而論的,而是指一個人的著裝的幹淨和整齊。崇局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思想、品德、意識、境界的綜合反映,它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對具體的認識提煉出一個抽象的、概念的理性評價和人性的認同。我們在驗收認識、看法、體會、理解、理想等難以用量來衡量的抽象的事物時,這個結果的出台,彈性是十分誇張的。這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驗收所包括的內容實在太多,真正是無所不包、無處不含,對被驗收單位往往是無所適從、無不做假、無不成功。

人的追求如果很容易實現,那是不會被珍惜的。人的願望是否實現,如果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那也是非常虛假的。對沒有標準的事物或結果進行驗收,與其走過場,不如忽略來的真實些。

小議安全  人們常講:安全生產,責任重於泰山。這麼大的事,這麼重的責任,怎樣才能由一個個獨立的小我做好呢?一本當今暢銷書《細節決定成敗》給我們提示:抓安全,小處著手很關鍵。

小處著手,首先就是要把握好事物發展變化的質和量的關係。事物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抓安全生產隻有從量變時著手,才能控製質變的出現,不能等到發生了質變,再去想控製量變,那一切都晚了。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不納細流,何以成江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次粗心,一次違章,一次大意,一次寬容,也許沒有什麼,但是兩次呢?三次呢?這就像拔馬尾毛,一根不會成禿尾巴,兩根呢?三根呢?無數根呢?如果我們從拔第一根馬尾毛時,就看到或想到了禿尾巴這一結果,難道我們還會無動於衷一根馬尾毛的得失嗎?

其次,要從間接處入手,不能孤立地就事論事。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聯係著,一事物不是它事物變化的原因,就是另一事物發展的結

果;不是這一運動序列中的一個環節,就是另一過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告訴一個已經站在懸崖邊的瞎子,再走一步要掉下去,而且會要命的。結果是:要麼後退,要麼不動,他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這裏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怎樣才能不讓人站在懸崖邊上。抓安全生產,就是要從讓人們知道不安全並能自覺地遠離不安全開始,換句話說:開車,最忌酒後駕駛,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喝酒。否則,隱患存在,危險就不會自動消失。我們無需熱衷於評說結果,而應該對苗頭無情鞭撻。

再次,要從細枝末節上抓起。踩滅一個還在燃燒的煙頭,可能就防止了一場森林大火;高空作業時係好安全帶,可能就會避免一次人身事故的發生;正式場合係好領帶,它反映的不是領帶而是一個人的精神麵貌。這些事看起來都很小,小的有時讓我們無法與產生事故、精神麵貌相聯係,但是哪件大事的變化不是由這些無數的、不經意的小事促成的,哪個蘋果的腐爛不是從一個一個細胞開始。俗話講的好,大海由溪流集成,偉業由小事起步。我們如果忽視了事物的細枝末節,也就放棄了成功的喜悅;安全生產如果不從小處著手,也就沒有了大處和長久。

在我們把安全這個話題都快說煩的時候,突然發現:安全生產抓實了,事故自然就少了;事故發生了,安全措施、安全意識落空了,也就無需掩飾?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它不僅告訴我們事物的真相,也告訴我們應該正視問題的態度。

常言道:針眼大的窟窿能透過鬥大的風。如果我們從堵針眼著手,風從哪裏來?

“得”,“得”、“失”就看在今後的發展中所能產生的作用大小、多少。對於一個人而言,“得”、“失”也是發展和變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記得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海南開發熱中,不同身份的淘金者拿著不同資金渠道的貸款,像蜜蜂一樣蜂擁而去,圈地建房,以在海南有房為榮。可是沒有高興幾天,隨著泡沫經濟的出現,原來一百萬元的投資想撈一百萬元的美夢破滅了,此時就連五十萬元都見不到了,剩下的僅僅是可供乞討者居住的寫字間或者做免費飼養室的公寓。內地的不少企業、係統都有不少聰明的決策者,大膽前往,黯然退回,落下的是做假賬、挨罵、推責任的結局。是得?是失?

這“得”與“失”實在是個變數,要想使其來的真切、踏實,就不能光想眼前,而要立足長遠。一年就要過去了,這裏需要提醒的是:在回顧與總結中,我們是否把昨天“失”的原因找到了,是否把明天發展的機遇找準了,是否把奮進的希望與拚搏的勇氣培育好了。如果做到這三點,雖然失去了不可挽留的時間,但獲得了最大的“得”。

時間,因目標而顯得豐滿和不可缺少;目標,因時間的無情而愈顯重要和緊迫。沒有目標的時間是單調的、枯溫的,沒有時間的目標是虛幻的、痛苦的。如果我們要讓時間變得豐滿,讓目標變得現實,就必須清楚每年的“得”與“失”,讓目標和時間做朋友,一起走。

近年來經常可見,一些網站、報紙以訛傳訛,用謊言編造出一個驚天駭聞,如紙包子、婚外情、假產品、華南虎等,這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人格的嚴重傷害,更是對一個企業、一個地方、一級組織形象的嚴重傷害。

我們的活動,無論是什麼性質的活動,都會對周圍的人、周圍的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必然會受到來自周圍世界的評論。這些評論可能是褒揚,也可能是非難。但不論是褒揚還是非難,都有理解與不理解、公正與歪曲的成分存在。特別是那些惡意的誹鎊,它源於不健康的心態,依靠的是對事實無限歪曲,滿足的是卑劣的目的,往往傷害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一項事業。如果我們刻意關注這些誹謗,就上了誹鎊者的當,就勢必使我們的事業發展的速度受到影響;而如果不去理睬,又難伸張正義、維護公理。戰勝這種無中生有的中傷、誹鎊,關鍵的是要自信,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所謂自信,首先是要始終相信人來到世上是要為社會、為他人做事的,這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也是幸福的源泉。要做事就會遇到名利、榮譽的考驗,對此要堅持:放開手腳做事,立定腳跟做人。其次是要相信隻要自己有所作為,就難免會遭受到一些不明不白的非議,對這些毫無根據的非議,要做到襟懷坦蕩、心胸寬廣。一個人要能夠“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那麼無論處在什麼樣的逆境中,都不會泯滅自己的個性和良知。

金玉人品,烈火中煉。一個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逆境,遇到許多的不平等、不公正,假如你是一個立誌頗高又才能不凡的人,那麼經受冤屈、排擠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當一個人事業有成,在貢獻社會中已經做出了驕人的業績,成為同時代人們的榜樣時,“事修而鎊生,德高而毀來”,這幾乎可以說是社會競爭中一條不變的定律。其道理古人早就做出了精辟的總結:“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記得興建巴拿馬運河的倡導者高大佐,當他提出這個建議時,一時間人們對這個壯舉議論紛紛,毀譽不一,有人誇他勇敢堅毅,有人罵他異想天開。但是他對這些毀譽一概置之不理,隻管埋頭苦幹。有人問他對那些批評有何感想,他回答的十分恰當,他說:“目前還是做我的工作要緊,至於那些批評,日後運河自會答複!”

運河修通了,人們爭相誇獎他,並認定他一定會在第一艘試航船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通過自己親手修建的水閘時,但是他沒有,他隻是遠遠地站在岸邊,看著船隻通過。他或許沒有想到,他的異想天開對今天的世界、對東西半球經濟的發展,產生的曆史作用遠比一百個獎章和萬眾的歡呼大的多。

一個在被詆毀麵前無驚擾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強者。

人生在世,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麵對榮譽還是誹謗,隻要你堅信自己的選擇,永不言退;隻要你始終保持一種平常的寬容心態,淡泊名利,這個世界就沒有氣餒,就沒有失敗,曆史的車輪就會把徘鎊和卑鄙壓碎,讓局尚在奉獻中更加光彩。

真理與謊言隻隔著一層紙。從某種意義上說,真理是從大量的摻著謊言的話語資源中提煉出來的。既然無人能夠終結真理,那麼繁衍謊言的河流就永遠不會停止流淌。追求真理,塑造真我,揭穿謊言,就需要:  寵辱不驚,笑對詆毀,傾情事業任憑言來語去;  去留無意,清廉天證,心體光明哪管坡陡路險。

有一年我到陝西韓城市工作,根據接待單位的安排,參觀了當地的一些“名勝古跡”。韓城本是一個文人輩出的名城,但此地的一個村子——黨家村更是名中之名。這裏有兩大特色:一是它的古樸建築,被國家有關部門定性為“民居瑰寶”;另一個是無處不見的“家訓”,村裏人把它彙集成冊,送給參觀者。在參觀中,正是這隻有四頁紙的“家訓”,讓我從內心對這裏感到了敬畏。

別小看“家訓”,這不僅是中國家庭文化教育的濃縮,同時也是一個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走進黨家村,可見家家戶戶正對大門的照壁、廳房兩側山牆上都刻有黨家村先人們留給子孫的處世格言與警句。這種曆代提煉生活實踐中對人生的感悟哲理,濃縮做人做事中自覺保護自己、拓展尊嚴的行為準則的做法,並使其代代相傳,其影響力確實不可小看。這一條條似乎有著無限生命力的、處處洋溢著中庸思想的“家訓”,其巨大的作用就在於子孫後代人才輩出。